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小學語文《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三篇

本文已影響 3.5W人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第一篇

一、抓住課題

小學語文《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三篇

板書課題時,故意漏掉“昆蟲”兩字,與學生交流,你的衣袋裏一般會裝什麼東西?卡片、零食、小玩意、錢、學習用品等等,對於“昆蟲”這些會爬、會跳、會飛的不安分的東西,喜歡的男同學也有好幾個,但他們說一般裝在瓶子或者塑料袋裏,於是學生的頭腦裏就存着疑問了。打開課本,找出課文中三處描寫“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從而帶出課題中“裝滿”這個題眼。接着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反覆誦讀課題,有的重讀“裝滿”,有的重讀“昆蟲”,很有情趣。

二、抓住事情

學習文中兩件事,目的是爲了說明法布爾對昆蟲的着迷。但這兩件事又有不同:1.觀察昆蟲之不同:“靜靜地觀察”是法布爾完全沉浸在他的昆蟲世界裏了,他的觀察已經是有意識的主動的行爲,不再是如抓紡織娘般的無意識行爲。這說明在這兩三年中,法布爾已經學會了如何觀察?2.紡織娘相對於小甲蟲來說,個兒大、會叫而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抓起來也就輕鬆多了;但抓小甲蟲可就不那麼輕鬆了。課文中描寫前者需要“三天”的時間,而後者“敏捷”地捉住了,可見法布爾對昆蟲已經相當熟悉了。從這一個側面,更能體現他對昆蟲的着迷。文中還有一系列他抓住小甲蟲後的動作描寫,“放”“包”“裝”,細細品讀,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溢於言表。學生讀得很投入。

三、抓住“蟲迷”

課文出現了三個詞語:着迷、迷戀、癡迷,所有教這篇課文的老師都會注意到以此爲主線,引導學生理解並區分它們的細微區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後,學生對於“着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於“迷戀”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蟲後再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責罵,法布爾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世界裏!這就是“迷戀”,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癡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癡”的偏旁出發,已經着魔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癡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髮斑斑的老人,這裏還適當補充法布爾年老時候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使法布爾由“蟲迷”而成爲了“科學家”!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第二篇

《裝滿昆蟲的衣袋》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的故事,通過描寫他對昆蟲的癡迷,表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教學這一課時,我從題目入手,抓住“着迷”,讓學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入手,質疑問難

這篇課文題目新穎特別,涵義深刻,作爲文章的“眼睛”,我認爲可以以課題爲突破口,啓發學生質疑問難。上課開始,我先板書課題,然後詢問學生:“讀了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麼疑問嗎?”並順手在課題上打了個“?”,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熱烈,有的問:“誰的衣袋裝滿了昆蟲?”“他的衣袋裏爲什麼要裝滿昆蟲?”有的問:“裝滿了昆蟲是爲了做什麼的?”“他的口袋裏裝的僅僅是昆蟲嗎?”還有的問:“課文爲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學生思維的機器在一開課就積極運轉起來了,他們興趣盎然,主動思考問題的答案,自覺探求問題的結果。

二、扣住課題,理清脈絡

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只有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我讓學生通讀全文,邊朗讀邊找出文中提到“裝滿昆蟲的衣袋”的語句。學生仔細讀書,很快畫出了這樣幾個句子:“他還揀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裝得鼓鼓囊囊的。”“揹着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後人爲了紀念法布爾,在爲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裏面塞滿了許許多多的昆蟲。”我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自由討論課文應該怎樣分段。由於學生對課文已有整體的把握,因此很快討論出了結果。有的學生說分三段,有的認爲分四段,他們各持己見,理由充分,我沒有簡單地公佈“統一”答案,更沒有粗暴的否認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學生愛思考、勤動腦,對於他們的不同觀點都予以贊同。我認爲此時重要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他們積極動腦,勇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多麼可貴的學習品質!也是學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養的好習慣。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着迷,正因爲着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爾最終成爲著名的昆蟲學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纔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學習第三段時,我讓學生朗讀、討論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法布爾對昆蟲的着迷。學生答案豐富多彩,他們不僅找到有關語句,還說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數學生找到了“敏捷”、“高興極了”、“小寶貝”“放進蝸牛殼,包上樹葉,裝進衣袋”、“欣賞”、“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詞語。有的同學更加細心認真、愛動腦筋,從父母對法布爾的責備中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如“只顧自己玩,揀這些沒用的玩意兒!”“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纔怪呢!”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找到有關語句後,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讀出法布爾對蟲子的喜愛之情,讀出父母責備的語氣,讀出法布爾不情願地扔掉小蟲子的難過心情。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讀得感情充沛,引人入勝。

四、適當滲透,感悟寫法。

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討論一下文中哪兒寫得好,爲什麼。我只略作點撥,並不明說文章的寫作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領悟、理解。比如第一節有幾句是典型環境的描寫,爲下文作了鋪墊,也說明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周圍的環境。我故意說文章的第一節環境描寫太多餘了,可以刪掉。學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見,在激烈的爭辯中越辯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環境描寫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我引導學生朗讀父母責罵法布爾的話,啓發學生思考:“從責罵聲中你能看出什麼?”有的學生說看出父母親很嚴厲,有的說父母親很愛兒子,有的則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從而使學生感悟到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的不同,間接描寫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總之,我認爲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多變,要讓學生更自由、更生動、更主動、更活潑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更要注重啓發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的提高素質,增強能力。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第三篇

《裝滿昆蟲的口袋》這篇散文敘述了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觀察昆蟲的兩件事,作者通過細膩的細節描寫,使迷戀昆蟲的法布爾形象躍然紙上。第二課時的教學,筆者抓住文眼“迷戀”,以“抓紡織娘”和“拾甲蟲”爲線索,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習細節描寫,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之情。

一、定中心,明線索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明確文眼和線索可以幫助我們抓住散文“神聚”之處。本節課,筆者圍繞“迷戀”一詞,首先介紹法布爾的奇聞趣事,覲見法國國王時,竟覺得國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蟲(如金龜子),使學生從法布爾的觀察癖瞭解他對昆蟲的迷戀;接着,又分別引導學生品讀課文2-6自然段,從“抓紡織娘”和“拾甲蟲”兩件事深入體會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的迷戀;最後,引入法布爾連續4小時觀察螞蟻搬死蒼蠅的小故事,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續寫,嘗試使用細節描寫表現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筆者將對本篇散文的解讀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做到中心明確,線索清楚,循序漸進推進學生的語文學習,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品語言,用語言

“散文的藝術可以稱之爲‘語言的藝術’,讀者只有透徹地瞭解了語言文字所具有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藝術形象,領悟作家的思想感情。”本篇散文在細節描寫頗爲形象生動,如語言“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動作“一動不動地趴着”,“靜靜地觀察”,“小心翼翼地拾起來”,心情“歡歡喜喜”,還有“每到早晨”,“珍珠一般”,甚至細到標點符號如“‘歌唱家’”和“‘寶貝’”加的雙引號,字裏行間、標點符號表現了法布爾對昆蟲如癡如醉的迷戀。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抓住這些詞語、標點,引導學生“讀到細處,品到深處” ,感受文章語言遣詞造句之妙,進而設計小練筆“展開想象,續寫法布爾觀察螞蟻搬蒼蠅”的故事,在續寫中嘗試運用表示動作、神態、心情、語言的詞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三、學方法,用方法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提出:“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字的意義。”爲引導學生由“學會”走向“會學”,本課注重品味詞語方法的滲透。其一,教學生抓重點詞理解文意;其二,教學生運用刪除或替換的方法揣摩詞語(含標點符號)之妙,例如嘗試刪除“歌唱家”一詞的雙引號後,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此處加雙引號是一種比喻手法,表現了法布爾對紡織娘的特殊感情,嘗試將“欣賞”替換成“看看”,學生髮現前者更能表達法布爾對甲蟲的喜愛;其三,教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詞句所表達的意思,有的學生能自覺聯繫實際理解“一動不動”,說出“這個年紀的小孩十分好動,而法布爾竟能夠一動不動地觀察,說明……”有趣的話來,彷彿他本人不是這個年紀的小孩,令人忍俊不禁。

四、存遺憾,促改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如筆者早先所說“預想很豐滿,現場很骨感”,本課教學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由於借班上課,筆者爲消除師生陌生之感,使學生進入輕鬆自然的學習狀態,在課前遊戲和課堂開始環節聊天調侃較多,以致整個教學過程前鬆後緊。筆者今後當努力學習把握課堂節奏,提高課堂調控能力,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同時保障教學進度。

2、在引導學生品味詞句暢談體會的個別環節,筆者囿於教學預設,對學生的回答抱有高期待,沒能客觀地面對差異,面向全體。今後教學預設應更開放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收穫成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