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一試題

高一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試題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高一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文,完成1—3題

高一語文課外閱讀專項訓練試題

陶淵明——魏晉風流的傑出代表

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思考人生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和藝術化人生的具體表現。

“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爲人準則。他所謂的“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體現了儒家思想。他特別推崇顏回、黔婁、袁安、榮啓期等安貧樂道的貧士,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決不爲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他並不一般地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慮貧富的問題,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發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來求得平衡:“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詠貧士》其五)而那些安貧樂道的古代賢人,也就成爲他的榜樣:“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詠貧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貧窮,到了捱餓的程度,但是並沒有喪失其爲人的準則。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學思考。“自然”一詞不見於《論語》、《孟子》,而是老莊哲學特有的範疇。老莊所謂“自然”不同於近代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種狀態,非人爲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人應當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抱朴而含真。陶淵明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謂“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序》),說明自己的質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繩墨的約束。所謂“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表達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悅。在《形影神》裏,他讓“神”辨自然以釋“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長生的願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願望,“神”以自然之義化解它們的苦惱。形影神三者,還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着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的衝突與調和。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導出來的順化、養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較完整而一貫的哲學。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這樣概括:通過泯去後天的經過世俗薰染的“僞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去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它,只好求救於人性的復歸。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特別是在他所創造的詩境裏,但作爲醫治社會的藥方卻是無效的。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傑出代表。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以世俗的眼光看來,陶淵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來,他的一生卻是很藝術的。他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時運》等作品,都是其藝術化人生的寫照。

1.下列對陶淵明的“人生兩大支柱”的解說,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安貧樂道”是陶淵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淵明所說的“道”,指的是個人的品德和節操方面。這樣的“道”,體現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純潔的品德和節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淵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種非人爲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狀態。這樣的人生狀態,體現了他對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學思考。

C. 陶淵明之所以把“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當作自己人生的兩大支柱,原因在於他對人生進行了嚴肅的思考,從中得出了“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這兩個主要的結論。

D. 在“人生兩大支柱”的支撐下,陶淵明堅守爲人的準則,努力保持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詩文構建了自己藝術化的人生大廈,成爲了魏晉風流的傑出代表。

2.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繩墨的約束。因此,他鄙視出仕,決不爲追求高官厚祿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B. 陶淵明特別推崇顏回、黔婁、袁安、榮啓期等安貧樂道的貧寒之士,決心像他們那樣保持純潔的品德節操。因此,即使貧窮到了捱餓的地步,他仍一以貫之地將貧富問題置之度外。

C.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陶淵明也會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衝突,因此,他寫下了《形影神》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種願望,“神”則以自然之義化解它們的苦惱。

D. 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和危機,但沒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改變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於人性的復歸。對他個人來說,這樣做已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老莊所謂的“自然”,不同於近代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而是老莊哲學特有的範疇。陶淵明崇尚的“自然”與老莊說的“自然”,涵義是一致的。

B.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藝術的高度,我們才能看清陶淵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藝術的。

C. 使後天的經過世俗薰染的“僞我”泯滅,以求得返歸一個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淵明的這種思想,作爲救世的藥方雖然是無效的,但是作爲一種人格美的追求卻是有益的。

D. 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相當豐富,人們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較寬鬆的張揚;但是,陶淵明的“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這兩大人生支柱,對現代人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題。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主司歐陽修思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服。

時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高麗入貢使者發幣於官吏書稱甲子軾卻之曰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後受之。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爲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běn chā,泛指挖運泥土的用具)以出,築東南長堤。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託諷,庶有補於國。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zhí ,摘取)其表語,並媒櫱(藉端誣罔構陷,釀成其罪)所爲詩以爲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元祐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軾盡奏逐之。

四年,積以論事,爲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紹聖初,御史論軾所作詞命,以爲譏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尋降一官,未至,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又貶瓊州別駕,居昌化。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爲樂,時時從其父老遊,若將終身。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爲,尚得爲軾哉?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比冠,博通經史 比: 等到 B.屬文日數千言 屬:連綴,寫作

C.使者發幣於官吏 幣:金錢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全:保全

5.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高麗入貢/使者發幣於官吏/書稱甲子/軾卻之曰/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後受之

B.高麗入貢/使者發幣於官吏/書稱甲子軾卻之/曰/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後受之

C.高麗入貢使者發幣於官吏/書稱甲子/軾卻之曰/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後受之

D.高麗入貢使者發幣於官吏/書稱甲子軾卻之/曰/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後受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自小隨父母遊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

B.蘇軾成年即已博學精通經傳歷史,後來讀《莊子》,產生共鳴。

C.歐陽修見了蘇軾的考場文章和求見信,大爲讚賞。

D.“黃州—惠州—瓊州”的苦難曲折的.經歷,反倒爲我們展現了蘇軾豁達的情懷。

7、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①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爲我盡力。”

②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後面題目。(11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①思解慍,願斫五絃琴②。

[註釋]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②五絃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着五絃琴,一面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8.這首詩中的桐樹具有怎麼樣的特點?(5分)

9.本詩主要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或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託, 。(王羲之《蘭亭集序》)

(2)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 , 。

(蘇軾《赤壁賦》)

(3)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只能做其中一個大題,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題評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免費的午餐

劉心武

父親在世時,曾向我講述過他年輕時所獲得過的一次免費午餐。

那是20世紀20年代初,父親才十七八歲,因爲祖父遠行,而後祖母對他極爲吝嗇,所以他離開了家庭,一個人在社會上闖蕩。那時他的維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學,他也實在是有應考的才能與氣數,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從那些私僱他冒考的少爺手裏,每回也得不到幾個錢,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籌莫展。父親本人何嘗不想進入名牌大學,但縱使他讓自己考取了頭一名,也沒錢繳納學費。就算學校愛才如渴,准許他減免學費,他也無法應付食宿等方面的開支,而勤工儉學,路子也不是那麼好找;惟一的辦法,便是設法貸到一筆款,畢業後儘早歸還。誰能貸給他款呢?想來想去,有這種實力並可能情願的,應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輩中。父親在那一年的夏天爲自己去應考,以優異成績被協和醫學院放榜錄取,這令他萬分興奮,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既是祖父對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願,於是籌措入學讀書的費用便成了當務之急。他經過一番盤算,決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該人當時在社會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氣,經濟狀況極佳,並且從小看着他長大。父親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裏。該人見了父親,不待父親發話,便感慨萬端地說了很多同情的話。父親聽了非常感動,原來這位伯伯很瞭解情況,並關愛着自己,於是便傾訴起自己的具體窘境和祈盼來。名人沒聽完便有電話打來,一連接聽打出了幾個電話後,名人便藹然可親地對父親說,中午有個飯局,無妨一同去,席間可以繼續聊。

父親跟着那位名人,乘坐當時仍頗時髦的彈簧馬車,到了前門外的“擷英番菜館”,這是當時顯貴名流們纔有財力與雅興去消費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館。

祖父在北京時不曾帶父親吃過這麼高檔的西餐,想到這一點父親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這一切都還並不是主要的,更令父親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間出現的,幾乎都是後來進入歷史的人物,有的是社會活動家,有的是藝術家,有的是學者、教授。剛進入餐廳時父親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牽着他的手引他入席,並向大家介紹說他是祖父的公子,顯然祖父在衆人心目中也是有相當分量的,父親發現席間的名流們對他都很友善,於是也就慢慢放鬆下來。 那是父親青年時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檔、豐美、雅緻的免費午餐,令我聽來也不禁神往。父親沒有詳細地向我講述這頓免費午餐的結局,但有一點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沒能從那位名流伯伯那裏得到另外的幫助。

我問父親:“您飯都吃了,爲什麼不能要求他借給您錢呢?”

父親說:“他們一直聊得很歡,我簡直沒有辦法插進話去。”

我再問:“吃完飯,您可以單獨向他提出呀?”

父親說:“飯局一散,我發現他們都忙極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實際上也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單獨的機會,人們都紛紛禮貌地,甚至可以說是帶有愛憐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別。”

我還問:“那麼,您可以再到他家裏找他呀?”

父親說:“也曾有過那樣的念頭,不過,沒有去。”

我說:“是因爲覺得他太虛僞了吧?”

父親正色道:“不!怎麼能怪人家虛僞呢?那頓午餐,人家讓我一起去,是出於真心真意的!”

我說:“可是,他到頭來沒有借給您錢呀!”

父親說:“這就是我講這件事給你聽,要你悟出來的:別人不該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應該儘量去幫助別人,可是卻一定不要有依賴別人的想法!別人可能會向你提供一頓免費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飯事業,還是需要你自己去掙出來!”

我正琢磨這話,父親又說:“其實,後來我成家立業以後,也曾無意中這樣對待過別人。我可以請他一餐飯,聽他訴苦,給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當的代價幫助他,往往還是下不了決心。也許,除非是你那時不幫他,他馬上活不下去。人際之間,還是這樣爲好——可以給一頓免費午餐,卻還是希望每個人自己想辦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起初,“ 父親”代人投考,並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學,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沒錢交學費和生活費,所以,只能把替別人考試作爲謀生手段之一。

B.祖父的朋友表達了對父親的理解,又帶父親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但最終也沒有給予父親想要的幫助。父親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隨着年齡的長大,漸漸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C.小說最後“父親”說“也曾無意中拒絕過別人的求助”,這裏表現了父親淡淡的悔恨。

D.這篇小說以“免費午餐”作爲題目,因爲“免費午餐”既是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同時又是行文線索。

E.父親給“我”講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爲像名流伯伯那樣被別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爲向別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爲一名成功人士。

(2)請概括小說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簡要分析該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3)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父親”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4)小說中通過寫“父親”敘述自己的經歷以及“父親”與“我”的對話,能讓你悟出哪些生活道理?(8分)

答: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題。

懷念陸蠡

①陸蠡因爲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綠記》三本散文集,翻譯了不少外國書籍,而被譽爲“絕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愛國主義者。1938年,蘆溝橋事變第二年,陸蠡來到已淪爲“孤島”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堅持鬥爭,出版了大量洋溢着愛國主義激情的抗日書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聯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陸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這時陸蠡恰好外出,巡捕們便入內翻箱倒櫃大搜查,最後帶走了兩個人和部分書籍。陸蠡回來後,爲了營救被抓走的兩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當即被拘捕,不久轉到日本憲兵隊。在日本人面前,陸蠡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據說,有一次日本人提審陸蠡:“你愛不愛國?”陸蠡坦然回答:“愛國。”又問:“你贊不贊成南京政府(指汪精衛僞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贊成!”再問:“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國征服?”他斷然答道:“絕對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氣壯山河。

②後來,陸蠡沒有了音訊。他的親友四處尋找,多方營救,終屬徒然,他就這樣在世界上永遠地消失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似乎忘記了這位傑出的天台人。但陸蠡在文學史上留下的業績,不會因時間而消逝。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陸蠡,重新認識他那帶着濃郁鄉土味的優美散文和獨具個性的人格魅力。

③據說,陸蠡從小便顯示出不同凡響的聰慧,有神童之稱。7歲時,縣知事到學堂視察,命陸蠡作文,他面無難色,略作思索,便提筆成文。知事閱後,大爲讚賞,當即掏出隨身攜帶的所有銀元,獎勵陸蠡,一時傳爲佳話。後來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職,便向陸蠡父親提出帶陸蠡到台州府讀書。陸蠡12歲時,又由耶穌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帶到杭州教會學堂惠蘭中學補習英語。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從此,陸蠡從平橋小鎮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後,陸蠡相繼進入杭州之江大學、上海國立勞動大學讀書,完成學業後先後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學、上海南翔立迭學園、臨海回浦中學任教,後來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④在走南闖北的二十多年裏,陸蠡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散文,這些散文表達了他嚮往光明、追求快樂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陸蠡的散文最是奇麗明朗,清新可誦。他的散文有許多寫到故鄉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給了他聰慧和靈氣。故鄉的山水、童年的回憶,一直是他創作的源泉。寫到故鄉,陸蠡的筆端總是滿蘸着深情。

⑤陸蠡是一個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脈中涌動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這不僅體現在他的散文中,更體現在他的爲人品格上。忠誠善良,講義氣,富有正義感,不趨時媚俗,有一副熱心腸,爲朋友可以赴湯蹈火。天台人所應有的優點,在陸蠡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平時,陸蠡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關鍵時刻,總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詩人柯靈說:“他不趨時,不阿俗,切切實實,閉門勞作,殷勤地獻與世人。他是淳樸的,一個地道的山鄉人。這點淳樸使他在品格上顯得高,見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爲祖國獻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蹤以後的半個多世紀中,許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寫紀念文章,最爲敬仰、最爲讚道的是他的崇高心靈和無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懷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寫道:“我認識不少人,好的和壞的,強的和弱的,能幹的和低能的,真誠的和虛僞的,我可以舉出許多許多。然而像他這樣有義氣、無私心,爲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視他人的幸福甚於自己的人,我卻見得不多。古聖賢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當之無愧。”這樣的評價,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沒有獻給過第二個人了。

⑥陸蠡雖然不是一個叱吒風雲的偉人,但他是一個真正有骨氣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歲的生命在天地間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人”。我們的時代需要陸蠡的精神,需要陸蠡那樣的硬氣和實幹,需要那種知難而上、百折不撓的信念。陸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絕妙文章,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與陸蠡的成就和歷史地位相比,我們對他了解得太少,宣傳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應該由我們去繼承和發揚。

⑴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陸蠡從小聰慧過人,有神童之稱。他文思敏捷,深受縣知事的激賞。12歲時到杭州補習英語,從此從平橋小鎮走向外面的世界。

B.日本人審問陸蠡時,陸蠡的表現是“坦然”“毅然”“斷然”,他態度明朗,回答斬釘截鐵,正義凜然。一字一句,可謂氣壯山河。

C.陸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後,不久便被轉到日本憲兵隊。後來,親友四處尋找,多方營救,陸蠡終無音訊。他應該是死於日寇的屠刀下。

D.巴金對陸蠡有很高的評價,他對比了自己所認識的很多品德、才幹各異的人,認爲像陸蠡這樣有義氣、無私心的人,再無第二個了。

E.在陸蠡34年短暫的一生中,他經歷了從求學、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犧牲獄中的歷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間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人”。

⑵陸蠡的“硬氣”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6分)

⑶我們爲什麼要“懷念陸蠡”?請簡要分析。(6分)

⑷有人說是陸蠡優美的散文打動了讀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也有人說他的人格魅力感動讀者,使他成爲人們永遠懷念的人。你認爲呢?請結合選文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8分)

  參考答案:

1. A “指的是個人的品德和節操方面”有誤。第二段開頭說:陶淵明所說的“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

2. C(A “鄙視出仕”有誤。第二段第三行說:陶淵明“並不一般地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B“一以貫之地將貧富問題置之度外” 有誤。第二段第四行說:陶淵明也考慮貧富的問題,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發生矛盾。D“這樣做已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有誤。第四段第四行說: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

3. B “只有站在藝術的高度……”有誤。文中說的“藝術”不是文學上的“藝術”,而是人生的“藝術”,這種“藝術”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B項偷換了概念。

4. C 禮物 5.A 6.A【“蘇軾自小隨父母遊學”不合“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的意思。】

7①蘇軾到武衛營去,叫來士卒頭目說:“河水將要衝壞城牆,事情緊急,你們雖說是禁軍,姑且給我出力。”(得分點:詣 、害、且 各1分,大意2分。

②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三者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

到剛成年時,就博覽精通經傳歷史,寫文章每天達幾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後來讀《莊子》,感嘆說:“我從前有些見解,不能表述出來,現在看到這本書,說到我心裏了。”嘉祐二年,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歐陽修見到蘇軾《刑賞忠厚論》,很驚喜。後來寫信謁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聖俞說:“我應當避讓一下,讓這個人出人頭地了。”聽到的人開始譁然不服,時間久了就信服此語。

當時王安石正創設推行新法,蘇軾上書論新法不當之處。王安石更加憤怒,叫御史謝景溫論奏蘇軾的過失,徹底審查而一無所得,蘇軾就請求到外地任職,做了杭州通判。高麗來進貢,使者向官吏分送見面的禮品,書函用甲子紀年。蘇軾拒絕說:“高麗對本朝稱臣,而不接受我們的年號,我怎敢接受!”使者換了寫熙寧年號的書函,然後才接受。

調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彙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漲無法及時排泄,城牆將要被浸壞。蘇軾到武衛營去,叫來士卒頭目說:“河水將要衝壞城牆,事情緊急,你們雖說是禁軍,姑且給我出力。”士卒頭目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當效力聽命。”他就率領兵卒拿着畚箕鐵鍬出來,築起東南長堤。蘇軾住在堤上,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

調任湖州知州,上表謝恩。又因爲有些事對百姓不利而不敢說,用詩來寄託諫言,以求有益於國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話,並且引申附會他所作的詩說是誹謗皇上,把他逮捕進御史臺監獄,想處以死罪,羅織罪名很久不能判決。惟有神宗憐惜他,把他作爲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蘇軾與農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間生活,在東坡建造房屋,自稱“東坡居士。”

元祐三年,蘇軾代理掌管禮部貢舉。正逢大雪嚴寒,士子們坐在庭院中,顫抖說不出話來。蘇軾放寬他們的禁約,使他們能儘量發揮。巡視考場的宦官常侮辱應試士人,蘇軾奏請把這些宦官全都驅逐出去。

元祐四年,因積累了一些議論政事的話,遭當權的人怨恨。蘇軾怕不被他們所容忍,請求調到外地,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州。

紹聖初年,御史論奏蘇軾所作的文辭命令,認爲是譏諷斥責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級,還未到任,又貶爲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過了三年,他淡然處之毫不介意,對人不論賢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們的歡心。又被貶爲瓊州別駕,住在昌化。他獨自和小兒子蘇過一起住,用寫書來自娛自樂,時常和當地父老一起來往,如同要在當地終老。建中靖國元年,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有人說:“蘇軾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斂鋒芒,即使不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災禍。”雖然如此,假使蘇軾因此而改變他的爲人,還能成爲蘇軾嗎?

8.天生枝葉繁茂,雖然孤獨卻樹幹高聳入雲;深深紮根於大地;越老越強壯,越是暴曬越是茁壯。

9.詩人託物言志,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虛心紮實,堅強不屈;甘願爲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

10.⑴悟言一室之內 放浪形骸之外⑵誦明月之詩 歌窈窕之章⑶常在於險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1.12.(1)AD(B.“父親起初也有一些抱怨”理解有誤。 C.由“父親”所說的“人際之間,還是這樣爲好——可以給一頓免費午餐,卻還是希望每個人自己想辦法,去安身立命!”可知“父親”沒有“悔恨”之意。 E.“父親”的希望是“應該儘量去幫助別人,可是卻一定不要有依賴別人的想法!”)(5分)

(2)主要內容: ①寫了“父親”的才能和年輕時求學的窘況,父親年輕時一個人在社會上闖蕩,靠爲別人投考謀生,因經濟拮据,自己上大學的願望無法實現。(2分) ②被協和醫學院錄取,準備向“祖父的老友”求助。(2分)作用:爲下文享用“免費午餐”情節的展開做了鋪墊。(2分)(共6分)

(3) ①天資聰穎,替別人考試,每次都能考中;②性格堅強,祖父遠行,後祖母對“父親”很吝嗇,但他毅然離開家庭,獨自到社會上去闖蕩;③自尊心強,祖父的朋友對“父親”說了一些理解的話,卻通過接電話,帶父親和名流吃飯等做法委婉地拒絕了父親,父親也便沒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而不是依靠別人;④善於自我剖析,小說最後“父親”說“也曾無意中拒絕過別人的求助”,每個人在要付出代價時,往往下不了決心,這裏又表現了“父親”勇於自我剖析的可貴品格。(答出三點給6分)

(4)①我們對他人的真誠不可妄加揣度,對人家的幫助要知足,心存感激;②不可過於祈求並依賴他人物資上的施予;③自己一生的餐飯事業要靠自己掙;④要儘可能地去幫助他人,但不到萬不得已,不付出相當代價,要讓人家自己想辦法安身立命。(每點2分,共8分)

12.(1)AD,A.陸蠡是在十三歲考入高中後才 “從平橋小鎮走向外面的世界的”;D.巴金的原話是“見得不多”,不是“再無第二個”。

(2)①思想進步,堅持鬥爭。在淪爲“孤島”的上海,出版了很多洋溢着愛國主義熱情的書籍。②營救同事,挺身而出。在得知同事被巡捕房抓走後,直接去交涉。③針鋒相對,毫不畏懼。面對日寇逼問,他直面回擊,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3)①(從身份)他是一個“絕代散文家”,絕妙的文章是一筆寶貴的財富。②(人格魅力)他的硬氣、實幹、百折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傳揚。③他的成就和歷史地位不匹配,我們對他所知甚少,應該去了解、宣傳和研究。

(3)觀點一:他優美的散文,使他留名青史。

①散文的內容:多是故鄉山水,童年回憶。②散文的情感:字裏行間涌動着他特有的激情和深摯的眷戀。③散文的主旨:表達了嚮往光明,追求快樂的美好理想。④散文的風格:奇麗明朗,清新可誦,充滿鄉土氣息。

觀點二:人格魅力使他成爲我們永遠懷念的人。

①富有正義感,充滿愛國熱情。面對巡捕和日寇,他都充滿大無畏英雄氣概。②忠臣善良,淳樸厚道。保有一個地道山鄉人的本質,這是他能爲祖國獻出生命的根基。③熱心腸,講義氣,挺身而出,營救同事,不惜犧牲生命。④默默耕耘,注重實幹,沉默寡言,不趨時媚俗。

觀點三:兩者兼而有之。

13.C 14.B 15.(3分)C

16、“中國青年志願者”標誌的整體構圖爲心的造型,同時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個字母Y;圖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鴿子的造型。(2分)標誌寓意爲中國青年志願者向社會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奉獻一片愛心,伸出友愛之手,以跨世紀的精神風貌,面向世界,走向未來,表現青年志願者“熱情獻社會;真情暖人心”的主題。(3分)(不必拘泥於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