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一試題

高一語文下學期第三次月考試卷

本文已影響 8K人 

  【高一語文下學期第三次月考試卷】

第Ⅰ卷 閱讀題

高一語文下學期第三次月考試卷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山水詩考略

許厚會

①中國古典山水詩究竟源於何時?近人范文瀾說:“寫作山水詩起自東晉初庾闡諸人。”(範校本《文心雕龍·明詩》注)這話不無根據,寫作山水詩形成一種潮流,一種時尚,的確是在東晉時期,《蘭亭集》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以“修禊”爲由,聚集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蘭亭,當場寫作了不少詩篇,後編纂成集,由王羲之作序,爲之張揚,以致影響深遠。其時,由於玄學之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外,別無名家。但詩集、序文相得益彰,王羲之的《蘭亭序》,又可說是一篇佳作。

②東晉出現大量的山水詩,主要是紛亂的國情使然。東晉的文士幾乎都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加上受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來愈沉重。從清麗無比的江南山水風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於是流連山水,寫作山水詩便相因成習,以致蔚然成風。另外,在新的哲學思潮如玄學的衝擊下,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鬆弛,於是出現“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爲化”(阮籍)之類的主張。“自然”指宇宙自然規律,巋然不動的山和變動不居的水,則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規律,也就成了師法的對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所謂“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則是仁義之人。爲什麼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朱熹的解釋是:“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移,有似於山,故樂山。”(《論語章句集註》)原來,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與山水的自然特徵和規律性具有某種類似性,因而產生樂水樂山之情。“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這是李白遊山的觀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達到了化境,高蹈出塵,藉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獨立完善的體現。他在被召入京期間,賓朋雲集,紅極一時;而當受排擠離京以後,則備受冷落,於世態的炎涼深有體味,因此也更加認識到山的可親可敬。“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其實還有一種因果關係,就是“樂水者智,樂山者壽”,這樣說似乎可以充分顯示山水怡情養性的功能。另外,與山水親近還可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以及模山範水的能力。古今詩文大家、藝術巨匠大抵都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讀萬卷書”正好可以彌補“行萬里路”的不足。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遍覽全國各地山水勝蹟,便可持山水詩集爲“臥遊”之具,作紙上的觀瞻。這間接得到的知識和印象,與親身所歷、親目所見自然隔了一層,但收穫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④好的山水詩總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範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顯然有啓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1.下列對於“東晉出現大量山水詩”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主要由於玄學之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之外,別無名家,所以東晉詩人開始另闢蹊徑,向“山水詩”尋求發展。

B.東晉文人面對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迫害,開始從江南山水風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寫作山水詩成了一種風氣。

C.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鬆弛,自然成了人們精神力量不竭的源泉。

D.阮籍、嵇康提出遵循自然的主張,山和水最充分地體現了自然規律,山水也就成了詩人師法的對象。

2.下列對第③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朱熹認爲,智者通曉事理而且無阻礙地流動,與水相似;仁者安於義理,厚重而不遷移,與山相似。

B.《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的遊山觀感,體現了他對山的喜愛,也是他保持自身人格獨立與完善的體現。

C.古代的詩文大家、文學巨匠因爲無法遍覽祖國的山水勝蹟,便都有“讀萬卷書”的經歷。

D.讀山水詩集可以讓人們從紙上游覽祖國的風光,這樣間接得到的收穫往往更快捷、更精粹。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關於中國古典山水詩的起源,范文瀾在他的論著中說“寫作山水詩起自東晉初庾闡諸人”。

B.《蘭亭集》可以證明在東晉時期,寫作山水詩已形成一種潮流,一種時尚。

C.“樂水者智,樂山者壽”說明只要與山水親近就可以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

D.好的山水詩歌不只是模山範水,而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並能表現出更多的內涵。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題。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貴重,若以彈雀,豈非可惜?況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見金錢財帛不懼刑網,徑即受納,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性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羣臣若能備盡忠直,益國利人,則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榮,遂妄受財物,贓賄既露,其身亦殞,實可爲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羣小,疏遠忠正,有一於此,豈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自賢,身死匹夫之手,亦爲可笑。”

貞觀四年,太宗謂公卿曰:“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業業,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寧,自身常得歡樂。古人云:‘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此言可以爲深誡。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恆恐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苟貪財物,以害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自九成宮赴京,違法取驛家麩數石。太宗賜其麩,令自負出以恥之。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言:“宣、饒二州諸山大有銀坑,採之極是利益,每歲可得錢數百萬貫。”太宗曰:“朕貴爲天子,是事無所少之。惟須納嘉言,進善事,有益於百姓者。且國家剩得數百萬貫錢,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見卿推賢進善之事,又不能按舉不法,震肅權豪,惟道稅鬻銀坑以爲利益!昔堯、舜抵璧于山林,投珠於淵谷,由是崇名美號,見稱千載。後漢桓、靈二帝好利賤義,爲近代庸闇之主,卿遂欲將我比桓、靈耶?”

是日敕放令萬紀還第。

(節選自《貞觀政要·貪鄙》,有刪改)

4.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見金錢財帛不懼刑網,徑即受納 徑:直接

B.朕常兢兢業業,以畏天地 畏:敬服、敬畏

C.又不能按舉不法,震肅權豪 舉:推舉

D.後漢桓、靈二帝好利賤義 賤:以……爲賤

5.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恆恐懼

B.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恆恐懼

C.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恆恐懼

D.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恆恐懼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誡大臣們,生命是重要的,要愛惜,不可因一時貪念犯法喪身。

B.太宗引用“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意在告誡羣臣要向賢者學習,積累財富,不可像愚者一樣貪財生過。

C.權萬紀上言採礦一事被太宗批評,權萬紀雖然曾經觸犯過法律,但太宗最終還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論證、例證、引證等多種論證手法,生動形象地告誡人們不要貪鄙,要像堯、舜、桓、靈一樣,見稱千載。

7.將下列句子翻譯爲現代漢語。(10分)

(1)羣臣若能備盡忠直,益國利人,則官爵立至。(5分)

(2)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羣小,疏遠忠正。(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送 李 端

盧 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爲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①何處期。

【注】 ①風塵:指社會動亂。此句意爲在動亂年代,不知後會何期。

8.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抒情手法?請作簡要分析。(5分)

9.全詩圍繞“悲”字展開,請結合全詩說說詩人寫了哪幾種悲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固知一死生爲虛誕, 。(王羲之《蘭亭集序》)

(2) ,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3)仰觀宇宙之大, 。(王羲之《蘭亭集序》)

(4) ,可以無悔矣,其孰能飢之乎?(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5)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達偉大政治抱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選作題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拾 穗

王 往

小布總是天一亮就去拾穗。去遲了,那些老奶奶就把穗子全拾光了。

小布在腰間拴了根草繩子,把布袋子的一角系在繩子上。就在五月的槐花的清香裏出發了。起得再早,她也會碰見拾穗的老奶奶。別看這些老奶奶躬腰駝背的,走路快着呢,一隻手來回划着,頭一點一點的,好像風裏起伏着的麥穗。小布緊緊地跟着她們,不敢有半步落下了。

不過,先到麥田拾起第一根麥穗的還是小布。快到麥田時,小布就會奔跑起來。那些老奶奶就在後面笑:小鬼豆子,能幹呢,哪個跟你搶喲!

平原上的太陽沒遮沒攔,上升一點,天就明朗一點,田野就開闊一點。開始的時候,處處是潮漉漉的,鳥兒的叫聲也帶着露水,麥田上空像晾曬着剛洗的白紗。小布和老奶奶們彎着腰,踩着被夜露浸軟了的麥茬,一塊一塊田拾過去。猛一擡頭,天就高了,明朗了,陽光已經鋪到沒收割的麥子上了。麥芒像一把把的梳子,把陽光梳得均勻,把光線梳得透亮。通向村莊的路上,已經有拿着扁擔和鐮刀的人奔着它們來了。

這個時候,拾穗的人就要回家吃飯了。田野裏響着招呼聲:

“陳奶哎,回家吃飯啦。”

“就走啦。你拾了不少嘛,馮奶。”

“沒你的多喲,你個老不死的腿腳快!”

“呵呵,新麥還沒打下,不吃新麥子我纔不死呢。走啦——”小布聽着就咯咯跟着笑。老奶奶們也催她,這個說:“小鬼豆子,走啦!”那個說:“吃了飯,再來喲,小鬼豆子!”

她們越催,小布越要再拾幾根,讓她們急。等她們走出田頭,她跑着跟了上去。她們邊走邊比着誰拾的多,比來比去,還是小布拾的多。馮奶奶就說,小鬼豆子眼尖,比不過她的!陳奶奶也跟着說,眼尖,人也精,這丫頭哪家娶去哪家有福氣!小布臉上紅,心裏高興。沉沉的袋子不時撞一下她的腿,讓她心裏裝滿實實在在的歡喜。

吃了早飯,小布又去拾穗了。

在一塊田頭,小布碰上了陳奶奶和馮奶奶。陳奶奶和馮奶奶坐在田埂上歇着呢。小布看到她們倆之間有一棵站着的麥子,就伸手去掐穗子。剛要掐到,陳奶奶一手拉住了她。馮奶奶也直朝她擺手。小布說:“誰叫你們不要的,就在你們腿旁,你們看不見嘛。”

陳奶奶說:“我們都看見了,這麥子不能拾。”

小布問:“怎麼不能拾呀?”

陳奶奶說:“小鬼豆子,你不懂吧,這棵麥子是主人家故意留下來的。”

“這叫留種子,”馮奶奶站起身子說,“留下了種子,來年纔有收成啊。”

小布說:“哦。可是我剛纔拾的那塊田就沒有看見田頭留下一棵呢。”

陳奶奶說:“這家人,真糊塗,這事也能忘了,唉。”

她們就一起走到那家的田頭,陳奶奶栽上麥子,馮奶奶就用土培上了。

馮奶奶說:“小布,記着,以後別拾人家留種的麥子啊。”

小布說:“奶奶,我記得了。”

陳奶奶又說:“人不也是這樣嘛,你看這一田的人,這一莊一莊的人,都不是像麥種生麥子一樣,一個個的,一代代的生出來了。”

小布的臉全紅了,她背過了身子。

吃了午飯,小布又去拾穗了。傍晚時,小布和陳奶奶、馮奶奶碰到了一起,她們的影子落在麥茬上,夕陽跟着她們走。小布默不作聲,陳奶奶扣馮奶奶不住地說話。

“你老說我是老不死,告訴你,我能吃上新麥子,你呢?”

“我呀,我不會比你少吃一頓,就是不知能不能吃上新米。”

“你能吃上新米,我恐怕不行了,人家說像我這種病活不了5個月呢,這都過了5個月了,老天爺哪能讓你拖到秋天。”

“我也不行了,想拖到秋天,難。唉,我比你先得的病,能跟你一起吃上新麥子,我就知足了,你個老不死的,多活一天,我就跟着你活一天。”

小布一回頭,看見她們已經到她身邊了。小布就奔跑起來,嚇得她們一愣。

小布跑到田頭,又順着田埂跑到很遠的一塊空地裏。她坐在地上,放聲哭起來。

秋天到了,稻子熟了,風在大平原上滾動,一望無際的稻子垂下穗子,沙拉沙拉地響着。

稻子熟了,又收了,每家的田頭照例留着一棵。

小布又去拾穗了,傍晚時,小布拾了半袋子稻穗,在田埂上歇了一會兒,又去拾了兩根最飽滿的,給陳奶奶和馮奶奶送去了。

陳奶奶和馮奶奶就在田頭的河坡上住着。

她們墳頭的蘆花全白了。

(選自《小小說選刊》2010年21期,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小說緊緊抓住人物特徵,從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對小布進行精雕細刻式的描寫,爲我們呈現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這篇小說以拾穗的日常生活作爲着眼點,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觸動人心的點點滴滴,既親切自然又耐人尋味。

C.作爲次要人物的兩位老人——陳奶奶和馮奶奶善良、慈愛,她們對小布喜愛、包容,但談論起自己的生死,卻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悲哀。

D.“留麥種”這個細節,不僅可以窺見人們內心世界的善良美好,還使得拾穗這件小事上升到了“人類繁衍、生生不息”的高度,言近旨遠。

E.這篇小說故事情節完整,沒有大起大落,讀來波瀾不驚,敘述張弛有度,卻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實,感情的真實。

(2)小說第四段對於鄉村景緻的集中描寫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請簡要分析小布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6分)

(4)有人從這篇小說中讀到了生活的詩意,也有人從小說中讀出了生活的苦難,你的閱讀感受如何?請結合原文闡述。(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最具中國性的文人——梁實秋

提起梁實秋,很多人都會條件反射般地想到“資本家的乏走狗”“與抗戰無關論”之類的名稱,想到他與魯迅,與左翼文人之間的爭論和恩怨。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而以一個客觀的立場來衡量他,就會發現一個與我們的成見不一樣的梁實秋。

魯迅、梁實秋都是現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大家,他們一個深刻,一個通達;一個銳敏,一個溫煦;一個憂鬱沉痛,一個曠達瀟灑;一個終生與現實苦鬥而身心疲憊,一個與現實保持距離而潔身自愛。兩人區別甚大,然又各具風采。梁實秋晚年曾雲:“曳杖街頭人不識,綠窗前營自家生計,富與貴,浮雲耳。”誠如此言,梁實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灑脫,對人生,他總是保持着一種充滿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後。樑錫華在《一葉知秋》中評論他說:“他有胡適先生的溫厚親切,聞一多先生的嚴肅認真,徐志摩先生的隨和風趣。”而余光中對他的印象是:“他的談吐,風趣中不失仁藹,諧謔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國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機智,近於他散文的風格。”

梁實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國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習慣、審美趣味、處世態度等都具有傳統中國的影子。他出生、成長於北京,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對古老中國在情感上具有一種親切感。因而儘管他在清華學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後又赴美留學,但他骨子裏卻還是中國化的。

然而,恰是這個最具“中國性”的作家後半生卻是飄零孤島,遠離故土,飽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實秋病逝於臺北,遵照他“覓地埋葬,選臺北近郊墳山高地爲宜,地勢要高”的遺囑,被安葬在臺灣淡水北新莊北海公園墓地。樑夫人透露說:“爲的是讓他能夠隔海遙望魂牽夢繞的故鄉。”此時,讓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噓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作爲一個最具中國性的文人,梁實秋內心無比沉痛,他涕泣着對大女兒樑文茜說:“孩子,明天你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了。”

北京淪陷後,梁實秋面臨着走或留的兩難選擇。走,意味着要拋妻別子,遠離年邁的父母,任由他們在日軍的鐵蹄下浮沉;留,則意味着要忍受亡國奴的恥辱,甘當日軍鐵蹄下的順民。考慮再三,他最終決定隻身逃離北京。他先到天津,後轉道濟南奔赴南京。在濟南車站,梁實秋遇到他從前的一位學生。兩人之間的對話耐人尋味:“老師到哪裏去?”“到南京去。”“去做什麼?”“赴國難,投效政府,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師母呢?”“我顧不得她,留在北平家裏。”

輾轉抵達南京後,情況並不像他所預期的那樣樂觀:“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敵機轟炸之下,人心浮動”,“各方面的情形很亂”。南京政府對於梁實秋等知識分子如何安置遲遲沒有着落,他油然生出“報國有心、投效無門之感”。周旋兩天後,梁實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離開南京,在長沙待命”。在開往長沙的船上,面對“傷兵難民擠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實秋“精神陷入極度痛苦”。三天後,抵達岳陽,洞庭湖煙波浩淼,岳陽樓巍然高聳。於此地,梁實秋想起了飄泊一生、有家難歸的杜甫,感慨萬端,心頭涌起杜甫的詩句:“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亂世羈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實秋此時對杜甫這首詩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實秋以參議員身份來到重慶,幾經周折,定居於重慶北碚。他與吳景超、龔業雅夫婦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過是一所標準的四川鄉下的低級茅舍,“窗戶要糊紙,牆是竹篾糊泥製成,地板踩上去顫悠悠的吱吱作響”。

居重慶期間,梁實秋受邀出任教科書編委會主任一職。“抗戰期間我有機會參加了這一項工作,私心竊慰,因爲這是特爲抗戰時期需要而作的”。儘管任編委會一職全天工作,他卻拒絕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認爲自己作參議員已領了一份津貼。當時他並不寬裕,以至於家人來到重慶後,生活立即陷入困頓之中,即使這樣,他仍然堅持拒絕接受薪俸,並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實秋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學基礎,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顯真誠,於小節處蘊含哲理,最合乎知識分子的品位和格調,既博且雅,一派從容,篇幅雖不長,但能讓人體會人生,參悟智慧。梁實秋精研西洋文學,但下筆卻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溫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簡潔,絕無生硬歐化的痕跡。同時,我們也該看到他由家國之痛所引發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跳躍的筆鋒,轉折的語意,清晰地傳達出梁實秋內心的飄泊感和憂患感。

(1)下面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提起梁實秋的名字,很多人都會條件反射般地想到“資本家的乏走狗”之類的名稱,可見人們對梁實秋的成見頗深。

B.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梁實秋是飽含着深深敬意與讚美之情的,相較於魯迅,作者更喜愛梁實秋。

C.梁實秋因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生活習慣、審美趣味、處世態度等都具有傳統中國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國性”的作家之一。

D.面對“傷兵難民擠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實秋“精神陷入極度痛苦”。這其中既有國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E.全文主題鮮明,思路清晰,語言暢美,運用敘述、描寫、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爲讀者客觀地呈現了梁實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風貌。

(2)簡析第二自然段中引用傳主以及樑錫華、余光中言論的作用。(6分)

(3)作者爲什麼說梁實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國性”的文人?結合全文,分析其“中國性”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6分)

(4)文章說“魯迅、梁實秋都是現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大家”“兩人區別甚大,然又各具風采”,二者你更喜歡哪一位?請簡述理由。(8分)

第Ⅱ卷 表達題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

①他們雖然有着不同的仕途和人生,從事着不同的工作,但是最後都走上了貪腐這條路子,而且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後“________”,被依法判處無期徒刑。

②行業文化建設,是行業生存發展的動力。行業文化本身也體現着儒道思想,因而,中國傳統文化與行業文化________,相得益彰。

③文章通過對這兩部小說中的三個主要象徵人物進行對比分析,使讀者領略到兩位大師的象徵藝術寫作手法的________之妙。

A.異曲同工 殊途同歸 不謀而合

B.殊途同歸 不謀而合 異曲同工

C.異曲同工 不謀而合 殊途同歸

D.不謀而合 異曲同工 殊途同歸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

A.目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就敘利亞目前的局勢發表講話,提出了包括停火、對話、制定憲法和組建民主政府等內容的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倡議。

B.美國底特律市的人口已經由鼎盛時期的185萬人下降到71萬人,成爲美國近60年來人口減少最多的城市,這反映出該市的經濟已經陷於低迷狀態。

C.吉林市國際霧淞冰雪節圍繞“大美吉林市,快樂冬之旅”爲主題,陸續開展了冰雪文化展覽、趣味滑雪表演、青少年短道速滑比賽等活動。

D.“我心目中的十位國學大師”投票評選結果揭曉,記者就此分別採訪了學者任繼愈和邵建,他們對評選結果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15.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

①昆蟲們最善於使用這種“香水”。

②動物們都有自己的特定氣味,有些氣味人類聞得到,有些則聞不到。

③接收這一信號後,往往會有許多“宅男”不辭辛勞地前來,釋放外激素與雌性呼應。

④這些氣味可以標記領地,留下關於個體的特徵信息,當然這些信息中,也包括是否單身。

⑤每到繁殖季節,雌性昆蟲便會分泌出外激素,向異性釋放明確的信號:此地有“女神”一名,先到先得。

⑥我們可以將這些或濃烈或隱形的氣味,統稱爲化學信號,這就是單身動物們的特製“香水”。

A.①④③⑤⑥② B.①⑤③④⑥②

C.②④①⑤⑥③ D.②④⑥①⑤③

16.閱讀下面一則寓言,按照要求續寫。要求:①點明主題;②語意連貫;③不少於30個字(含標點符號)。(5分)

烏鴉又銜着一塊肉在樹枝上休息,一隻狐狸來到樹下。

烏鴉想:“他肯定又是來奉承我的,這回我可不上他的當了。任憑他把好聽的話說上十籮筐,我也不理他。”

誰知,狐狸卻開口大罵起來:“你這臭嘴婆娘,頂風臭十里!穿一身喪服。叫人看了就作嘔!還有你那破嗓子,比驢叫還難聽100倍!”

烏鴉沒料到狐狸會來這一手,聽着聽着,便氣得渾身發抖。她剛開口回罵,肉便從嘴裏掉下來。狐狸叼着肉,一溜煙跑了。

烏鴉嘆息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閱讀下面的漫畫,仿照爲漫畫《耗子偷油》題寫的打油詩,爲漫畫《小馬奔騰》擬寫一首打油詩,表達對小馬驕傲思想的批評。(6分)

讓我來值班,燈油馬上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勞消防員,夜夜保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60分)

18.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支筷子對另一支筷子說:我們一生都是直來直去啊。

另一支筷子說:不錯,在我們的一生裏,沒有“彎腰”二字。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立意提示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仔細閱讀材料,挖掘內涵,選擇最佳角度展開。可從以下角度立意:曲與直,寧折不屈的人生態度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