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高二語文下冊第二次月考試卷

本文已影響 2.48W人 

一、基礎選擇題(共24分,每小題3分)

高二語文下冊第二次月考試卷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木鐸(duó) 長沮(jū) 接輿(yú) 莞(wǎn)爾

B.莒父(fǔ) 大車無輗(ní) 小車無軏 (yuè) 曲肱(gōng)

C.簞(dàn)食 饑饉(jǐn) 哂(shěn)之 喟(kuì)然

D.無適(dí) 則葸(sī) 篤(dǔ)親 笑倩(qiàn)

2.下列詞語中字形有錯誤的一項( )

A.木鐸 憮然 莞爾 一簞食 B. 弒君 鏗爾 凋謝 畏葸

c.飭令 篔當 遁世 佞臣 D. 接輿 哂之 扃牖 大車無輗

3.下列各句中有語病的一句是( )

A.無論歷史條件還是自身條件,孔子若實現改造社會的理想,其困難都比湯、武大得多。

B.孔子認爲拯救道德人心纔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他的主張被人們視爲迂腐。

C.孔子在奔走於列國之間的年代裏,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脅,每次他都以堅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難。

D.在春秋戰國時代,許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緒,他們提出了許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視的。

4.對下列古代文化知識解說恰當的一項是( )

A. 三綱五常是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B.“蕭牆”指國君官門內當門的照壁,“有國者”、“有家者”分別指國君和諸侯。

C. 千乘之國,指國力強大的國家。古時四匹馬拉的一輛車稱一乘。

D.“四體不勤”中的“四體”指頭、手、身、腳;“五穀不分”中的“五穀”指稻、黍、稷、麥、菽。

5.對下列文學知識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也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 《論語》的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C. 《論語》由孔子編寫,全書共20篇;孔子,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D.“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6.下列成語全部出自《論語》的一組是( )

①當仁不讓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割雞焉用牛刀 ④欲速則不達 ⑤勞苦功高 ⑥任重道遠 ⑦見危授命 ⑧舉一反三

A.①②③④ B.③④⑥⑧

C.①②⑦⑧ D.⑤⑥⑦⑧

7.下面四副對聯中不適用於孔子的一副是( )

A.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 B.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孔顏

C.先師功德垂青史/儒學精華照五洲 D.萬世文章祖/歷代帝王師

8.下列五個句子中句式相同的兩句是( )

⑴弟子孰爲好學?⑵子路行以告⑶晨門曰:“奚自?”⑷ 居則曰:“不吾知也!”⑸古之人不餘欺也

A. ⑴⑵ B. ⑵⑶ C. ⑵⑸ D. ⑷⑸

二、現代文閱讀(共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題。

時間是哲學中永恆之謎。什麼是時間?它意味着什麼?離開了人有時間麼?在中國人的意識裏,時間首先是與人的生死存亡聯繫在一起的。事物在變遷,生命在流逝,人生極其有限,生活何其短促……那麼,有沒有可能或如何可能去超越它呢?去構造一個永恆不變的理念世界嗎?去皈依上帝相信靈魂永在嗎?

先秦儒家持守的是一種執著於現實人生的實用理性,它拒絕作抽象思辨,也沒有狂熱的信仰,不去追求超越時間的永恆,而是把永恆和超越放在當下既得的時間中。在這種哲學背景下,個體生死之謎便被溶解在時間性的人際關係和人性情感之中。在儒家哲人看來,只有懂得生,才能懂得死,才能在死的自覺中感覺到存在。人之所以在走向死亡中痛切感受存在本身,正因爲存在本身畢竟在於生的意義。正因爲“生”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對死亡就可以無所謂甚至不屑一顧。正因爲“生”有意義和價值,就讓個體生命自然終結而無需恐懼哀傷,如果要哀傷,那哀傷的就並非死而是短促的生——時間大快,對生的價值和意義佔有和了解得太少,這便是儒家哲人所追求的生死理想。

生的意義既然只存在於人際關懷的現實羣體中,那麼,追求個體靈魂的不朽或對感性時空的超越和捨棄,以投入無限實體的神的懷抱,便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如何可以賦予個體所佔有的短促的生存以密集的意義,如何在這稍縱即逝的短暫人生和感性現實本身中贏得永恆和不朽,纔是應該努力追求的存在課題。一方面,是沉重地慨嘆着人生無常、生命短促,另一方面則是嚴肅的歷史感和強烈的使命感。時間在這裏通過人的歷史而具有積澱了的情感感受意義,成了濃依不捨,眷戀人生、執着現實的感性情感的糾纏物。時間情感化是華夏文藝和儒家美學的一個根本特徵,它是將世界予以內在化的最高層次。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是通由人的情感的滲透,表達了對生的執著,對存在的領悟和對生成的感受。在這裏,時間是情感性的`,它的綿延或頓挫,它的存在或消亡,是與情感性在一起的。如果時間沒有情感,那是機械的框架和恆等的蒼白;如果情感沒有時間,那是動物的本能和生命的虛無。只有期待(未來)、狀態(現在)、記憶(過去)集於一身的情感的時間,纔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及時行樂,莫負年華也好;無論是“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濟世救民,建功立業也好;無論是化空間爲時聞的中國建築、繪畫也好;或者是完全由心理的真實來支配和構造時空的中國戲曲也好,都通由時間的情感化而加重了生死感受和人生自覺的分量。它並沒有解決、也不可能解決生死問題,它只是不斷地通過情感而面對着它,品味着它。這樣,有關存在的哲學最終就在這人類化了的具有歷史積澱成果的流動着的情感本身。

(節選自李澤厚《華夏美學人生的領悟》,有刪改)

9.根據文意,下列關於“時間情感化”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關於時間情感化,儒家認爲應該努力追求在稍縱即逝的短暫人生和感性現實本身中贏得永恆和不朽,這樣,時間就具有了豐富的情感感受意義。

B.關於時間情感化,在儒家看來,也只是與人的生死存亡聯繫在一起。只有懂得生,才能懂得死。悟到了生死的意義,就明白了時間的意味。

C.時間情感化是華夏文藝和儒家美學的一個根本特徵,它雖沒有解決、也不可能解決生死問題,但它卻是理解生死問題的最高層次。

D.時間情感化加重了人生的生死感受和自覺的分量,形成了儒家獨特的美學,它體現在中國藝術的各個領域裏。

1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在儒家哲人的思想中,個體生命自然終結無需恐懼哀傷,如果要哀傷,也是哀傷生,因爲人們對生的價值和意義佔有和了解得太少。

B.先秦儒家持守的是一種執著於現實人生的實用理性,不去追求超越時間的永恆,他們信奉“朝聞道,夕死可矣”,坦然面對死亡,因爲死不過是新生的開始。

C.“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是孔子面對如何在這稍縱即逝的短暫人生和感性現實本身中贏得永恆和不朽的深沉感喟。

D.在儒家有關存在的哲學中,時間的存在或消亡,是與情感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時間沒有情感,或是情感沒有時間,都是不可想象的。

11.從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什麼是時間?”這是哲學中永恆之謎。儒家哲人的謎底是個體生死之謎被溶解在時間性的人際關係和人性情感之中。

B.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不論是及時行樂、莫負年華的詠歎,還是濟世救民、建功立業的抒寫,都在時間的情感化中體現出生命主題的厚重。

C.只有集過去、現在、未來於一身的情感的時間,纔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這也是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

D.儒家先哲拒絕作抽象思辨,也沒有狂熱的信仰,不去追求超越時間的永恆,因而他們對人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題。

藏書室記

蘇轍

予幼師事先君,聽其言,觀其行事。今老矣,猶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業,有田一廛,無衣食之憂;有書數千卷,手緝而校之,以遺子孫。曰:“讀是,內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遺法也。”先君之遺言今猶在耳。其遺書在櫝,將復以遺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蓋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於灑掃應對進退。及其安之,然後申之以絃歌,廣之以讀書。曰:“道在是矣,仁者見之斯以爲仁,智者見之斯以爲智矣。顏、閔由是以得其德,予、賜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遊、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農夫墾田,以植草木,小大長短,甘辛鹹苦,皆其性也,吾無加損焉,能養而不傷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如孔子猶養之以學而後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學,學者必由讀書。傅說①之詔其君,亦曰:“學於古訓,乃有獲,而況餘人乎!”

子路之於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於學,嘗謂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讀書然後爲學?”孔子非之,曰:“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②;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凡學而不讀書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敗與所遇之可否,未有不爲病者。

雖然,孔子嘗語子貢矣,曰:“賜也,汝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歟?”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一以貫之,非多學之所能致,則子路之不讀書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謂也。老子曰:“爲學日益,爲道日損。”以日益之學求日損之道,而後一以貫之者,可得而見也。

註釋:①傅說:商朝政治家。②絞:言語傷人。

1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手緝而校之 緝:收集整理

B.然後申之以絃歌 申:陳述說明

C. 其蔽也賊 賊:偷竊

D. 有兼人之才 兼:超過

13.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鹹苦,皆其性也

B. 而況餘人乎 凡學而不讀書者

C.傅說之詔其君 予一以貫之

D. 廣之以讀書 以日益之學求日損之道

1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 蘇氏父子都重視讀書,作者提出了讀書能夠“內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觀點。

B.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爲綱,表達了作者對教育及學習方法的諸多見解。

C.作者以農夫種田依順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長爲喻,形象地說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讀書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認爲“一以貫之”是增長學問的力法。

15.把《藏書室記》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予幼師事先君,聽其言,觀其行事。(2分)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敗與所遇之可否,未有不爲病者。(2分)

四、名篇名句默寫(7分)

16.補寫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

⑴往者不可諫,____________ 。

⑵由,誨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知也。

⑶仁,人之安宅也;義,____________ 。

⑷如切如磋,____________ 。

⑸不學《詩》____________,無以言;不學《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⑹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語言表達(共7分)

17.仿照下面示例,聯繫現實生活,爲所供句子也寫一段評析。(4分)

示例: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評析】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非但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僞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僞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8.談談你對儒家“人和”思想的理解。(3分)

六、寫作(40分)

19.讀下面一段話,根據要求作文。

《孟子公孫丑上》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讀完這段文字後,你一定會有很多聯想和感慨,請你就其中一點或幾點,以“做人”爲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