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高二語文上第二次月考試卷

本文已影響 3.15W人 

一、語言知識及運用(15分,每小題3分)

高二語文上第二次月考試卷

1.下列詞語中,字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 驪 lí宮 廡 wǚ門 扁piān舟子 夜雪初霽qí

B.剡shàn溪 皎jiǎo潔 訇hōng然中開 天姥mǔ山

C.聒guō噪 澧lí水 修葺qì 薜bì荔

D.碣jié石 白薠 fán 潺湲yuán 霓裳shāng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污衊我廠出口勞改產品,”李廠長義憤填膺地對大家說,“對於他們的攻擊,我們要同仇敵慨,粉碎他們的陰謀。”

B.文學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中的邊緣化趨勢仍然讓真正的文學教育的開展步履維艱。

C.音樂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聲疾呼:讓好兒歌儘快走向我們的少年兒童。

D.有時候,把自己和盤托出,讓別人透徹地瞭解自己,反而使自己的安全更有保障。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11月4日,意大利AC米蘭隊在聖西羅球場迎來了西班牙皇家馬德里隊。場內你拼我搶、高潮迭起;場外的球迷們則作壁上觀,爲擁戴的球隊吶喊助威。

B.曾被譽爲“希望之星”的南京某區民政局副局長潘玉梅被查出累計受賄近800萬元,家中竟然藏有28公斤現金,這真讓人不可理喻。

C.我國派出漁政311船開赴南海擔負起在南沙和西沙羣島護漁護航的任務,以宣示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這完全是在周邊日益複雜的形勢下的明哲保身之舉。

D.由巽門進入青雲塔內,一眼就看見石壁上刻着“青雲直上”四個大字,似乎是在祝願登塔人步步高昇。這巧妙的設計,令人歎爲觀止。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人生就像一杯白開水,平平淡淡的;但又像一杯加了糖的白開水,甜甜的;也像一杯加了鹽的白開水,鹹鹹的。

B.作爲一名股票投資者,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股票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情況,儘量避免投資風險,以便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

C.對於中法間因爲圓明園文物拍賣而產生的爭端,許多法國普通民衆,無論對中國友善與否,都傾向於以法律爲理性評判標準。

D.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體《朝日新聞》用四個整版罕見地來刊登名爲《日中戰爭》的專題報道,對侵華戰爭進行全面冷靜的反思。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覺它有味道,纔會產生興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____;

比如看畫,你悟出了畫的神韻,纔有興趣去看它……讀書也一樣 ,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讀書興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興趣②纔有興趣去喝它③你若讀不出味道來④讀書的味道不濃烈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現代文(實用類)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題。

我們知道,歐洲在17世紀就誕生了現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然而,西方科學進步不是單純的技術進步,而是體現在科學內在的質的進化,即科學合理性上。自古希臘以來,西方爲自然立法的精神——表現爲數學化、邏輯化和理論化——已孕育了近代科學理性的“質”。經過中世紀尤其是文藝復興的催化,這種從宗教神權的陰影下解脫出來的近代科學精神便實現了現代轉化。可以說,推動西方三次科技浪潮的,是其內在的科學精神。相比之下,我國的歷史與現實狀況頗值得深思。從第一至第十五世紀,我國的科學技術遠遠走在西方前面,其中還有我們引以爲自豪的四大發明,但是,步入16世紀之後,我們卻落伍了。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對此曾提出疑問:中國的科學爲什麼會長期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中國文明沒有能夠在亞洲產生出與歐洲相似的現代科學,其阻礙因素又是什麼?從中西不同的科學和文化背景角度進行比較,人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嚴重缺乏“科學精神”。

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梁啓超先生就已意識到國人對“科學”存在失之偏頗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絕對的鄙厭科學的人且不必責備,就是相對的尊重科學的人,還十個有九個不瞭解科學的性質。他們只知道科學研究所產生的結果,而不知道科學本身的價值……我們若不拿科學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門學問也做不成。”樑先生將國人對科學的態度,概括爲兩點:一是把科學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二是把科學看得太呆了,太窄了。對此,他言辭激越,真有切膚之痛:“中國人對於科學這兩種態度倘若長此不變,中國在世界上便永遠沒有學問的獨立,中國人不久必要成爲現代被淘汰的國民。”可惜,一個振聾發聵的聲音從一開始就被淹沒了。

後來,中國臺灣學者余英時先生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五四’以來所向往的西方科學,如果細加分析即可見其中‘科學’成份少而‘科技’成份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變本加厲。中國人到現在爲止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西方‘爲真理而真理’,‘爲知識而知識’的精神。”不久前著名學者于光遠先生也借50年代“科技”一詞的創用,說明我們對“科學”的誤讀,並指出這種誤讀對我們在這以後缺少科學精神產生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對科技的急功近利,必然會窒息原本就微乎其微的“科學精神”。我們生活在充斥着高科技產品的現代社會,但這並不意味着我我們就是“現代人”,因爲,我們的腦子裏所裝的很可能還是封建主義的東西。只有具有現代思想意識的人,纔有資格做現代人!

6.下列表述符合文中對“科學精神”闡述的一項是:( )

A.科學精神不僅表現爲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科學的合理性上。

B.科學精神從宗教神權的陰影下解脫出來,經過中世紀,尤其是文藝復興的催化後實現了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化。

C.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證了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擁有這種科學精神。

D.西方科學進步的三次科技浪潮的推進,完全體現了科學精神的作用。

7.對梁啓超先生的話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把科學看得太低、太粗”的人指的是“絕對的鄙厭科學的人”。

B.“那些絕對的鄙厭科學的人且不必責備”,其原因是他們信奉宗教神權。

C.粱先生認爲那些“十個有九個不瞭解科學的性質”的人是因爲把科學看得“太窄”了,這些人實際上也是不懂科學精神。

D.樑先生認爲中國人如果不能正確理解科學精神,就將被現代科學所淘汰。

8.根據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對科技的急功近利,這正是把科學看得太窄了,這樣我們中國人不僅永遠沒有單獨的學問,也無法具備現代思想意識。

B.我國的科學技術在第十五世紀前遠遠走在西方的前面,但此後大大落後了。落後的原因是“不瞭解科學的性質”和創用“科技”一詞來取代“科學”。

C.與西方的科學進步相比較,我國還嚴重缺乏現代科學理性的“質”,這不僅是李約瑟博士、梁啓超先生、余英時先生的一致看法,也是我們現代人應清醒認識到的。

D.不能單純用“科技”取代“科學”,不等於我們就可以輕視科技,關鍵是我們應具備內在的“科學精神”,使科學技術內化爲人的“知識資本”,使人成爲駕馭技術的主宰。

三、文言文閱讀(19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題。

指 喻 方孝孺

浦陽鄭君仲辨,其容闐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氣充然,未嘗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爲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爲之痛,若剟③刺狀,肢體心膂④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

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爲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爲也。”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餘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爲大患;始以爲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爲。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衆人之所可知者衆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衆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爲天下患者,豈特瘡痏⑤之於指乎?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⑥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發,以爲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餘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爲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闐然:豐滿的樣子。②渥然:紅潤的樣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樑骨。⑤痏(wěi):瘡,疹。⑥戕摩:傷害,殘害。

9.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癒。

B.甚將延乎肝膈 延:發展,蔓延。

C.而傅以善藥 傅:同“敷”,塗抹。

D.而寓於不可見之初 寓:居住。

10.下邊五個句子分別編爲四組,作者認爲最值得“謀國”者警惕的是

①衆人之所可知者,衆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衆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

④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發,以爲無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仲辨左手拇指上長了一個粟米大的疹子,由於體魄健壯,他並不在意,沒想到幾天後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醫治。作者認爲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B.本文以事喻理,從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髮開去,形象地闡明“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爲大患”的政治見解,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觀點。

C.作者認爲,鄭仲辨思慮周密,行事果決,不是久爲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後如果身居官位的話,能以手指生疹一事爲教訓,作爲“謀國”的借鑑。

D.鄭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發展成爲大問題,與周圍的人“大笑”,“以爲不足患”的態度不無關係。作者這樣寫,含有庸人誤事、誤國的意思。

12.把文言文選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爲不足患。(3分)

(2)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爲大患。(3分)

(3)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4分)

13. 給下面的句子用斜線斷句。(3分)

蓋衆人之所可知者衆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

四、詩歌鑑賞(7分)

寒食

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這天禁火寒食。杜陵:位於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內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4.(1)《寒食》前兩句在景與情的關係處理上有何獨到之處?請簡要賞析(3分)

(2)兩首詩所寫內容都與“寒食”有關,但表達的情感卻不盡相同,請概述兩首詩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五、古詩文默寫(12分)

15.(1)朝馳餘馬兮江皋, 。

(2) 心非木石豈無感? 。

(3) ,隔葉黃鸝空好音。

(4) ,慄深林兮驚層巔。

(5)吳楚東南坼, 。

(6)山寺鐘鳴晝已昏, 。

六、現代文(文學類)閱讀(18分)

閱讀下面散文,完成16~19題。

梧桐樹 豐子愷

①寓樓的窗前有好幾株梧桐樹。這些都是鄰家院子裏的東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爲它們和我隔着適當的距離,好像是專門種給我看的。它們的主人,對於它們的局部狀態也許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對於它們的全體容貌恐怕始終沒看清楚呢。因爲這必須隔着相當的距離方纔看見。唐人詩云“山遠始爲容”。我以爲樹亦如此。自初夏至今,這幾株梧桐在我面前濃妝淡抹,顯出了種種的容貌。

②當春盡夏初,我眼看見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黃的小葉子一簇簇地頂在禿枝頭上,好像一堂樹燈,又好像小學生的剪貼圖案,佈置均勻而帶幼稚氣。植物的生葉,也有種種技巧。有的新陳代謝,瞞過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換青黃。有的微乎其微,漸乎其漸,使人不覺察其由禿枝變成綠葉。只有梧桐樹的生葉,技巧最爲拙劣,但態度最爲坦白。它們的枝頭疏而粗,它們的葉子平而大。葉子一生,全樹顯然變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見綠葉成陰的光景。那些團扇大的葉片,長得密密層層。望去不留一線空隙,好像一個大綠幛,又好像圖案畫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見的庭院植物中,葉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無過於梧桐了。芭蕉葉形狀雖大,數目不多,那丁香則要過好幾天才展開一張葉子來,全樹的葉子寥寥可數。梧桐葉雖不及它大,可是數目很多。那豬耳朵一般的東西,重重疊疊地掛着,一直從低枝上掛到樹頂。窗前擺了幾枝梧桐,我覺得綠意實在太多了。古人說“芭蕉分綠上窗紗”,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階前窗下的所見而已。若登樓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應見“梧桐分綠上窗紗”了。

④一個月以來,我又眼看見梧桐葉落的光景。樣子真悽慘呢!最初綠色黑暗起來,變成墨綠;後來又由墨綠轉成焦黃;北風一起,它們大驚小怪地鬧將起來,大大的黃葉子便開始辭枝——起初突然地落脫一兩張來,後來成羣地飛下一大批來,好像誰從高樓上丟下來的東西,枝頭漸漸地虛空了,露出樹後面的房屋來,終於只剩下幾根枝頭,回覆了春初的面目。這幾天它們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經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樣子怪可憐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詩:“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千裏,何當還故處?”現在倘要蒐集它們的一切落葉來,使它們一齊變綠,重還故枝,回覆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間一切支配者的勢力,盡了世間一切機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黃轉綠世間多,但象徵悲哀的莫如落葉,尤其是梧桐的落葉。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壽命短促,猶如嬰兒初生即死,我們雖也憐惜他,但因對它關係未久,回憶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葉的壽命比花長得多,尤其是梧桐葉,自初生至落盡,佔有大半年之久,況且這般繁茂,這般盛大!眼前高厚濃重的幾堆大綠,一朝化爲烏有!“無常”的象徵,莫大於此了!

⑤但它們的主人,恐怕沒有感到這種悲哀。因爲他們雖然種植了它們,所有了它們,但都沒收有看見上述的種種光景。他們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們的根幹,站在階前仰望它們的枝葉,爲它們掃掃落葉而己,何從看它們的容貌呢?何從感到它們的象徵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佔有的。可知藝術也是不能被佔有的。

(選自《豐子愷散文集》,有刪改)

16.文章第①段說:“自初夏至今,這幾株梧桐在我面前濃妝淡抹,顯出了種種的容貌。”聯繫全文看,作者寫了梧桐樹的哪幾種“容貌”?請簡要概括。(3分)

17.文章的第②③兩段極力寫了梧桐樹的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用意?(4分)

18.全文自始至終表露了作者鮮明的感情色彩,請具體說明作者情感的變化。(6分)

19.文章第④段寫“梧桐的另一種的光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作簡要賞析。(5分)

七、新聞評論(7分)

針對下面的新聞寫一段評論,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觀點鮮明,語言簡明、得體,不超過70字。

11月8日,北京大學招生辦稱,將在京津渝等13省份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依照北大的規劃,通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自主招生方式錄取到北大的學生,原則上控制在本科招生計劃的3%以內,以往北大校本部公佈的本科招生計劃一般在2650人左右。

《關於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方案》稱,2010年,在北京、天津、重慶、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廣東、陝西、新疆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具有實名推薦制資質的中學,校長可按分配名額推薦綜合素質優秀或學科特長突出的高中畢業生。

六、作文(60分)

鉛筆即將被裝箱運走,製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帶到一旁跟它說:“在進入這個世界之前,我有幾句話要告訴你,如果能記住這些話,就會成爲最好的鉛筆。你將來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許自己被一隻手握住;不管穿上什麼樣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點,你最重要的部分總是在裏面;在你走過的任何地方,都必須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不管是處於什麼狀態,你都必須寫下去。要記住,萬事萬物都有自己要堅持的原則,生活永遠不會毫無意義。”這些話是對鉛筆的忠告,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忠告呢?請任意選擇角度,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800字以上。

  參考答案:

一、語言知識及運用(15分,每小題3分)

1. B(A 霽qí,應是 jì;C 澧lí,應是lǐ;D裳shāng,應是cháng)

2.A(“同仇敵慨”的“慨”應該是“愾”。)

3.D(A.作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動手幫助。B.不可理喻:喻,開導,曉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C.明哲保身: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帶貶義。歎爲觀止: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4.C(A.不合邏輯。白開水加了糖或鹽後,就不再是白開水。B.“掌握”只能與“情況”搭配,而不能與“風險”搭配。D.語序不當,“罕見地”應放在“用四個整版”前。)

5.B(第一空選②與下文的句式一致,第二空選③與開頭強調的“有”還是“沒有”相吻合,這段話並不是強調“濃”還是“不濃”。)

二、現代文(實用類)閱讀(9分)

6.B(A原話是“西方科學進步不是單純的技術進步,而是體現在科學內在的質的進化,即科學合理性上”,並不是說“科學精神體現在科學的合理性上”。C四大發明是科技成果,文中還提到“中國嚴重缺乏‘科學精神’”。D原話是“可以說,推動西方三次科技浪潮的,是其內在的科學精神”,這裏“完全體現”不當,主客體也顛倒了。)

7.B(原因牽強,說法沒有依據。)

8.D(A原話是“中國人對於科學這兩種態度倘若長此不變,中國人在世界上便永遠沒有學問的獨立,中國人不久必要成爲現代被淘汰的國民。B落後的原因是中國嚴重缺乏科學精神。這裏“創用‘科技’一詞來取代‘科學’”是對科學的誤讀的具體表現。 C所述並非幾位學者的一致看法。)

三、文言文閱讀(22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劃分句子)

9.D (寓,隱藏。)

10.A(第(1)句原文已說“未足深畏”,第(3)句講的是鄭仲辨個人情況,且只是“幾至於甚病”。)

11.A(說“他並不在意”,不合文意。)

12.(1)鄭先生對它有些疑懼,把疹子給別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認爲不值得擔憂。

(2)天下的事故,通常發生在極細微之處,但最後釀成巨大的災難。

(3)鄭先生對拇指上的瘡疹不曾輕視它,僅僅因爲沒有及時看醫生,而幾乎釀成大病。

13. 蓋衆人之所可知者衆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

四、詩歌鑑賞(7分)

14.(1)孟詩的前兩句借江南二月繁華競麗的美好景象,書法了詩人在他鄉過寒食節的極度悲傷的感情。(2分)這兩句詩一寫繁華,一寫悲苦,用的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1分)

(2)孟詩表達了詩人佳節思親的傷感和同情民間疾苦的情懷。(2分)

韋詩抒發了詩人離家在外的孤獨之感和思念故鄉、親人的一往情深。(2分)

五、古詩文默寫(12分)略

六、現代文(文學類)閱讀(18分)

16.①新桐初乳(或者“春盡夏初,梧桐生葉”)②綠樹成陰(或“夏季時分,綠樹成陰”)③梧桐葉落(或“秋冬時節,梧桐葉落”)(每點1分,共3分)

17.極力寫了梧桐樹的葉子之多之大、綠意之濃之深(2分)。這樣寫既爲下文寫“眼看見梧桐的另一種的光景”蓄勢(1分),又爲作者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作鋪墊(1分)。

18.發現“新乳”、“綠葉成陰”時親切、欣喜(2分),看見“梧桐葉落”時無奈、傷感(2分),領悟自然、人生和藝術真諦時平靜、淡然(2分)。

19.①對比,將“落花”與“落葉”對比,突出“落葉”象徵的悲哀之情之深;②聯想,由樹之榮枯聯想到“人生無常”,意蘊更深,耐人尋味;③比擬,“它們大驚小怪地鬧將起來”、“成羣地飛下一大批來”,表現出樹葉對北風的到來感到突然,和離開枝頭的不情願;④比喻,“好像曾經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樣子怪可憐的!”流露出作者對樹葉脫盡的感傷、同情;⑤引用,引用古詩,拓寬了意境,滿含作者失而不可復得的傷感。(2點即可,共5分,僅列出手法無賞析不能得分)

七、新聞評論(7分)

示例:支持北大的做法,校長推薦制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有益嘗試,讓考試總分不高但有“奇才”、“怪才”的特長生在考試之外又多了一種走進高校的可能性。反對北大的做法,這種制度必然會滋生權錢交易,並且依據校長個人好惡推薦學生主觀性太強。(有鮮明的觀點,1分;理由正當,2分;語言簡明、得體,1分;超過70字,扣1分。)

  《指 喻》譯文

浦陽縣的鄭仲辨先生,他身體強壯,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從來沒有生過病。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長了一個疹子,鼓起來像粟米一般大。鄭先生對它有些疑懼,把疹子給別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認爲不值得擔憂。過了三天,疹子腫得像銅錢那般大。他更爲擔憂,又給別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樣笑他。又過了三天,拇指腫得滿滿一把才握得了,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牽扯得疼痛起來,好像刀割針刺一般,四肢、心臟及脊樑骨沒有不痛的。鄭先生擔驚受怕,就去請教醫生,醫生看了,吃驚地說:“這是奇特難治的病,雖然病在指頭上,其實是影響全身的病痛,不趕快治療,將會喪失生命。可是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一天就可治好;發病三天以後,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現在這疹子快要成熟了,沒有三個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時候治療,用點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時候治療,用藥物仍可治好;到它長成熟了,嚴重時會蔓延到肝臟、橫膈膜,輕點的話,也將使這隻手臂殘廢。不設法從內部治療,病勢不會停止發展;不設法從外部治療,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鄭先生聽從他的話,每天內服湯藥,又外敷良藥,果然到兩個月後纔好,三個月後精神臉色才復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發生在極細微之處,但最後釀成巨大的災難;最初認爲不值得處理,可最後會發展到無法處理的地步。當它容易處理時,人們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輕視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禍患形成了,花費時間,耗盡精力,才僅僅把這禍患處理掉,天下的事,像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平常人看得清將會發生的事,平常人也能處理掉,在情勢上看來即使很危急,但並不值得很懼怕。只有萌芽在讓人不會擔心之處,又隱藏在讓人看不到的苗頭之中,平常人卻以開玩笑的態度去輕視它的那些事,纔是君子們所深深懼怕的。

從前的天下,有像鄭先生那樣強壯無病痛的嗎?愛天下的人,有像鄭先生那樣愛惜自己身體的嗎?但足以成爲天下禍患的,何止於像長在鄭先生手上的瘡疹呢?鄭先生對拇指上的瘡疹不曾輕視它,僅僅因爲沒有及時看醫生,而幾乎釀成大病。再說,本來人們就總是以非常疏忽的態度來對待禍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後,官吏們仍在殘害剝削百姓而加速了禍患的到來,這種情況是很嚴重的;僥倖於問題沒有發生,就認爲不必憂慮,不知畏懼,這真能算得上是聰明的做法嗎?

我才能低下,不敢籌謀治國大計,而鄭先生思慮周密,行事果決,不會是長久處於平民地位的人。《左傳》不是這樣說嗎:“多次折斷手臂就會成爲治療折臂的良醫。”鄭先生以後如果做官的話,就應該以大拇指長疹子的事作爲“謀國”的借鑑。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