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七年級課件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課件大綱

本文已影響 9.32K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寫出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課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課件

點擊下載文件: 初一上冊語文第一單元走一步,再走一步PPT課件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分析

一、精讀課文,思考問題

1.“啜泣”是什麼意思?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麼不同?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後的“啜泣”是否相同?

a.文中兩次寫到“啜泣”,含義不同。第一次是( 恐懼、傷心),第 二次是(驚喜、委屈、感動、餘悸、成就感)。(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b.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啓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 的是什麼?)

b.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 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 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

2、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3、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其作用是什麼?

指名朗讀:“那是費城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

(點撥]引出要敘述的故事;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從而引起懸念,吸引讀者。

4、“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父親爲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因爲“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爲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5、“我”遇到了什麼困難?怎樣解決的?解決這個困難的關鍵是什麼?

“我”和小朋友們在遊戲中,不經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來,“我”很恐懼,伏在岩石上不敢動彈。暮色中父親用手電筒照着,引導“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懸崖。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化整爲零,將一個大困難轉化爲一個個小困難,一個個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決的困難。在解決這些困難中,“我”逐步樹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難。

6、“我”遇到的困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別說說嗎?

這個題目設計旨在引導大家養成細心閱讀的習慣,學會邊閱讀邊歸納、分析。困難具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面:①懸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險峯;②“我”孱弱多病,八年來身體一直不好;③暮色蒼茫,大地越來越暗。

7、爲什麼別的孩子爬上山頂,而“我”不能?文中好多處提到“傑利”,有何用意?

此題仍然是培養我們細緻閱讀的習慣。“我”不能爬上山頂,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我”的身體原因造成的。文中多處提到了“我”體弱多病,細心閱讀就不難發現,“自我出世以後,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裏一直牢記着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直跳”“心驚肉跳”“幾乎暈倒”以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側面暗示。閱讀中要善於找出這些帶有鋪墊作用的句子,體會寫文章的周密表達。

多處提到“傑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現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勵“我”“別做膽小鬼”;當大家離去時,他“看起來好像有點不放心”;最後是他領着父親來找我的。傑利是個和其他孩子一樣貪玩,又有別於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爲傑利這個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爲後文與父親找到此處埋下伏筆,使文章行文更加嚴密。

8、你對父親找到“我”後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層次的內容。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並不上去救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我”下來,很值得人深思。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歷一次磨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父親這樣做,只給指導、鼓勵,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

9、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一次怎樣的人生經歷?作者又是用哪句話來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試從文中找出。“永遠忘不了的經歷”是指什麼?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我曾屢次發現……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點撥]“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作者是用“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這句話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

“永遠忘不了的經歷”有兩層意思:①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懼害怕,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由易人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

10、你認爲文章以“脫險”爲標題與“走一步,再走一步”爲標題比較哪個更好些?說說理由。

(點撥)“脫險”僅說清了本文所敘述的事情,而沒有包含從這件事中作者得到的感悟,而原題的意思是把艱難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走,化整爲零,就能戰勝困難。

二、問題研討

1、劃出詳略描寫的句子。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

2、找出語段中描寫“我”的動作和感受的詞語,並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儘量往裏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裏,嚇得幾乎暈倒。……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舍。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

[點撥]“我”攀爬懸崖時的動作有:爬、蹲、靠、看、伏、伸、探、踩。其中,最能表現“我”膽小害怕的動詞有靠、伏。

寫“我”的感受的詞語有:心驚肉跳、幾乎暈倒、恐懼、疲乏、全身麻木、小心翼翼、有了信心。這些描寫,刻畫了人物當時的心理、情態,展現了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

3、文中最生動最細膩、幾乎貫串整個故事的,是對“我”的心理描寫,找出並朗讀有關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進行討論分析。

(點撥]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於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直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我”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課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去……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隨後是(“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4、要求學生概括出“我”爬下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點撥)最初:毫無信心(“我下不去……我會摔死的”);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能辦得到的”);隨後: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最後:巨大成就感。整個變化過程有層次而令人信服。

5、如何看待“父親”對“我”的幫助?

[點撥]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事情會比較簡單,但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選擇讓孩子自己下來,讓孩子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他只給孩子以指導、鼓勵,使這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總是讓大人抱着,但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裏獲得經驗。

6、如何看待傑利和另外四個孩子的行爲,我們在生活中應當如何對待遇到困難的朋友?

(點撥]傑利是真朋友,他在盡力幫助我,自己沒辦法的時候,把我父親找來了;其他四個孩子則把我扔下不管,還無情地嘲笑,表現很不好。

7、總結本文的寫作方法(學生討論)

(1)敘事技巧嫺熟

本文在敘事中注意前後照應,注意設下伏筆,使得文章記敘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後照應。文中幾處提到傑利,筆筆都有匠心,傑利叫我“別做膽小鬼”、傑利的不放心都爲後文埋下了伏筆。

本文采用倒敘的筆法,用筆儉省地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和起因。結束回憶也用筆乾脆利落,這樣一起一收與正文渾然一體。

(2)描寫準確恰當

本文成功地運用了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

文中人物的語言準確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膽怯、父親的耐心細緻,都在文中有恰到好處的描寫。

“我”的動作、心理使得整個事件真實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景物描寫的交代、渲染、襯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見大,哲理深刻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讀。就選材而言,無疑是“以小見大”的典範。這樣的小事,無論對哪個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昇華得益於“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一平白卻富有衝擊力和音樂感的標題表述方式,當然也得益於作者對人們常規思維的突破:人們常常習慣目光長遠,卻常常忽視“走一步”與“再走一步”對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撐力量!本文的第二個特點是以孩子的口吻敘事使本文更適於孩子們閱讀。無論情節敘述、心理描寫還是語言風格都屬於孩子們。這篇文章也給那些成人化的學生作文提供了優秀的反例,它讓人深思:對孩子而言,到底什麼事纔是有意義的“事”呢?

三、課文剖析

1.寫法精講

本文記敘了“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着生活的哲理。課文記敘部分是以時間順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後,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牢記在我心裏。”是插敘部分。這部分也是伏筆。理解了這一點,對爲什麼“五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嚇得要死呢?”這一類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另外,課文開頭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樣來玩。”給讀者留下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後一段,懸崖脫險給作者提供了經驗:對一切事物,要着眼於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直達目的。整篇文章記敘順序合理,語言周密,值得我們學習。

2.重點精講

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爲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關鍵是化整爲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於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一小步,“似乎能辦得到”,第一步成功,“頓時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這個經驗,使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爲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啓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領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於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3.難點精講

一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獲得多方面的教益。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並不上去救護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看來,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裏接受經驗。

再看五個孩子。是傑利去把父親找來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對一起玩的夥伴竟然如此,真夠惡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