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三篇

本文已影響 3.62W人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一

在河師大附中聽課、作課、學習的過程中,收穫多多。回來後,思潮起伏,感慨之浪滾滾而來。現將沉甸甸的背囊清點一下,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走得更快,更堅實。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三篇

首先,感謝新鄉市教研室爲我們搭建了這一平臺,讓我有一個如此難得的學習提高的機會。感謝劉老師,楊老師精彩中肯的評課,尤其感謝宋主任語重心長的希望和鼓勵。讓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的河伯體會到了海神若的浩渺,讓語文園中一株稚嫩的小草獲得了充足的陽光雨露,讓教學有年的我點起了一盞不滅的燈,樹立了一座永恆的峯---------不斷學習,追求卓越。

其次,經過這次學習,我清晰的把握了備課的方向,那就是“以本爲本,用好教材;深入開掘,精益求精”。宋主任在評課時隨意點到的圖表說明法,以及對“正值七月”“直徑三四釐米,重量10多克到20多克”等細微之處的分析,令我歎服並慚愧。貌似簡單的文字背後隱藏者這麼多可用信息,而自己竟以爲無可探究。以前的認識是多麼膚淺啊!

再次,上課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1.無論是語言,還是動作,即使在最細微之處,如個別字眼的使用,手勢語的運用等,都要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要讓尊重學生的理念入乎內心,布乎四體。2.用自己燃燒的激情點燃學生激情的燃燒,把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組織他們參與課堂的活動。3.自己要追求儒雅,追求博學,不斷超越,實實在在地成爲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最後,梳理一下教學設計方面的心得。1.要確定好三維目標;2.導入一定要簡潔;3.實物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4.合理確定課堂的主線;5.重點突出就不能面面俱到,就要刪繁就簡;6.思維要十分清晰,語言要足夠準確;7.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有層次,有高度;8.課後要有小結,回顧內容;9.在處理較長篇幅的文章時,抓住有代表性的段落研讀,是一種不錯的方法;10.課文只是例子,要用例子進行學法指導。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二

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現有一種歪打正着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於條條框框,限於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在看來,既然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並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說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比較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最後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作業佈置時也未讓學生寫一句感想,這樣會更直觀。至少我可以明瞭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縮寫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後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但從丁銘銘的口頭表達來看,是需要着重培養的。他屬於班裏語文中等水品。應該可以反應一部分同學的水平。以前曾經嘗試過課前演講,但後來因爲學生的反應冷淡而中止。現在看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兩個班中進行調查,選擇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口頭訓練方式。

讓每人準備一張白紙作備用的辦法很好,有利於以寫促思,細化、深化學生的閱讀,我覺得以後在一些情感性比較強的課文中尤其可以嘗試。這同時也可以帶動學生的書面表達。這次教學實錄中的相關補記其實也得益於學生的紙上記錄。但也發覺有些學生在寫的時候並不是很認真,草稿紙上如同畫符。需要引導。

讓學生以情去理解說明文等使用類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學生接受?很難說。抽空需要作個調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三

當天其實上了兩個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兩個班的課,我都是用數碼錄音機錄下來的。比較之後,只錄用了高一(18)班學生的活動情況。高一(16)班情況差不多,沒有顯著差異。

整理記錄之後,觀照課堂實錄和教案,發現兩者出入其實很多。以前是喜歡按着教案上課,往往會出現學生要發散,而我死命的想將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節課熱熱鬧鬧(因爲有背景的補充和介紹),而後半節課就顯得枯燥無趣。而此次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卻讓我清醒認識到,一個教師,光是備課是不夠的,需要教學機智!如原本在我的設想中,由荔枝誘人的圖片激發學生興趣,帶出我的問題,即學生是否曾品嚐過荔枝,由此讓學生來介紹比較,然後引出所要學習的課文,讓學生自發的去尋找作者以及相關的文章特點。可以讓學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認知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結合起來。但學生的回答卻是截然相反的。他們抱着一種玩笑的心態,全班集體說“沒有吃過!”幸好當是手中準備了荔枝幹,急中生智。由此逆轉情勢。可當我要引入文中之時,童傑舉手要發表意見。心急口快的他在舉手的同時,人已經站起來。於是,課堂通過評價丁銘銘的描寫而直接轉入了關於說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組討論。而把作者介紹、字詞正音給直接跳過了。同時因爲看到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就補充了一個小組討論,代替了原來的教師幻燈片展示。

同時,荔枝幹這一小道具的運用也激活了課堂氣氛。雖然和原來的預計有所差別,但總算物盡其用。

應該說,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現有一種歪打正着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於條條框框,限於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在看來,既然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並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說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比較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最後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作業佈置時也未讓學生寫一句感想,這樣會更直觀。至少我可以明瞭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縮寫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後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但從丁銘銘的口頭表達來看,是需要着重培養的。他屬於班裏語文中等水品。應該可以反應一部分同學的水平。以前曾經嘗試過課前演講,但後來因爲學生的反應冷淡而中止。現在看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兩個班中進行調查,選擇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口頭訓練方式。

讓每人準備一張白紙作備用的辦法很好,有利於以寫促思,細化、深化學生的閱讀,我覺得以後在一些情感性比較強的課文中尤其可以嘗試。這同時也可以帶動學生的書面表達。這次教學實錄中的相關補記其實也得益於學生的紙上記錄。但也發覺有些學生在寫的時候並不是很認真,草稿紙上如同畫符。需要引導。

讓學生以情去理解說明文等使用類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學生接受?很難說。抽空需要作個調查。

【小記】以前上完一節課也反思,不過總是大致想想,很難得細細緻致的去考慮、記錄。所以教了大半年書,總也沒有進步。第一次把自己的課堂語言錄下來,發覺是如此平淡無味。頗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現在開始,應該還來得及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