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三試題

高三會考試題及答案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注意事項:

高三會考試題及答案

1.本試題滿分150分,答題時間爲150分鐘。

2.本試題分爲主觀題和客觀題兩個部分,客觀題在答題卡上作答,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3. 答題前,考生請務必正確填塗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考試科目、試卷類型等信息。

第Ⅰ卷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12分,每小題3分)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一個觀念:主流的社會文化範式認爲人類的文化造成這樣的文化變遷——環境危機、生態衝突等問題,這跟西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着密切關聯;這種西方所主導的觀念,不僅在西方社會發展,而且慢慢傳染到全世界。這種觀點至少有三個特點:強調競爭與征服;漠視和諧,不僅漠視與自然的和諧,還漠視與其他社會、其他文化的和諧;無限制地利用物質,認爲資源永遠我限,這是最大的錯誤。工業革命只是這些觀念比較特別的發展,而這些觀念是來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兩河流域下游的蘇末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說:“中國與西方兩大文明從肇基已基本爲不同的原則所支配。”所謂不同的原則,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連續性的宇宙觀和斷裂性的宇宙觀。他還說:“中國文明社會是產生,不是生產技術革命的結果,也不是商業貿易的起飛,而是逐漸通過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財富極度集中的結果。”他認爲,中國文化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金屬時代的過程中,就表現了一種特別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續”或“連續”;以蘇末文化爲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從新石器時入金屬石器時代開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則是一種“斷裂”的理念。

最明顯的“連續”表現在生產工具上,從夏朝轉入商朝開始利用青銅器的時候。商朝的青銅器都是用來作爲禮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農器是延續了新石器時代所用的石頭、木頭、蚌器和骨頭。但蘇末不同,它的青銅器最早是用來種植小麥,用青銅刀來收割成熟的麥穗。從新石器進入青銅器時代是一種突破,也是一種跟前面關係的斷裂。西方學者常常笑話說,你們中國人好笨,有青銅器卻不用來生產。我們當然知道用青銅器來生產更有效,生產更多,但多不一定好。從那個時代開始我們就希望跟自然和諧,互相尊重;不願意用很有效的東西來破壞自然;我們認爲自己跟宇宙是一體的、連續的,這一點從那時候開始就是我們整個宇宙觀念的基本原則。

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從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後來的封建時代,我們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團體,而以地緣的團體來代替。因此,在人際關係上,我們延續了宗教關係,而蘇末斷裂了,代之以地緣關係。其他,如文字應用、城鄉關係、財富累積等差別都是如此。

(選自《新華文摘》2005年第二期)

1.對“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文明社會的產生,不是技術革命的結果,因此“多”不利於社會文明產生。

B.中國文明社會的產生,不是商業貿易的起飛,當時社會還沒有這樣的商業貿易需要,因此沒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度集中,不符合中國文明社會產生的要求。

D.“多”會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這種不尊重自然的做法會影響人類的永續發展。

2.對“延續”這一中國文化的理念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延續”包含着這樣的思想:人與自然,與其他人,與整個宇宙是連成一體的。

B.“延續”即保持一種原始的生活狀態,因此商朝所用的農具延續了新石器時代所用的石頭、木頭、蚌器跟骨頭。

C.“延續”是一種連續性的宇宙觀,意味着應該維持和諧、平衡的關係。

D.“延續”這一中國的文化現象從文明初始階段就已經形成,它體現在生產工具、人際關係、文字應用、城鄉關係、財富累積等方面。

3.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項是( )

A.兩河流域下游的蘇末文化促使工業革命的產生,推進了西方文化理念的發展。

B.西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是現代社會主流的社會文化範式,它影響全世界。

C.西方文明較之中國文明,就其特點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錯誤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不僅影響着西方社會,也給發展中的中國帶來影響。

4.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連續與斷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異之所在,這兩種文化是可以互補的。

B.一個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後期才產生的,而是從文明一開始出現就形成了。

C.人類文化造成今天這樣的環境變遷,是西方社會的發展所造成的,因此我們應引以爲戒。

D.作者對工業革命導致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等問題的觀點持否定態度。

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共18分)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初平元年,義兵起,董卓遷帝長安。幽州牧劉虞嘆曰:“賊臣作亂,朝廷播蕩。身備宗室遺老,今欲遣使展效臣節,安得不辱命之士乎?”衆議鹹稱疇。虞乃備禮請與相見,大悅之,遂署爲從事,具其車騎。將行,疇曰:“今道路阻絕,寇虜縱橫,稱官奉使,爲衆所指名;願以私行,期於得達而已。”虞從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疇乃更上西關,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間徑去,遂至長安致命。詔拜騎都尉,疇以天子方蒙塵未安,不可以荷佩榮寵,固辭不受。朝廷高其義。三府並闢,皆不就,願歸侍虞。得報,馳還。未至,虞已爲公孫瓚所害。疇至,謁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謂曰:“汝何自哭劉虞墓,而不送章報於我也?”疇答曰:“漢室衰頹,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章報所言,於將軍未美,恐非所樂聞,故不進也。”瓚壯其對,釋不誅。

疇得北歸,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疇乃爲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又製爲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衆皆便之,至道不拾遺。袁紹數遣使招命,又即授將軍印,因安輯所統,疇皆拒不當。紹死,其子尚又闢焉,疇終不行。疇常忿烏桓昔多賊殺其郡冠蓋②,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烏桓,疇獻掩其不備之計,遂大斬獲,以功封侯賜邑,疇固讓。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疇以嘗爲尚所闢,乃往弔祭,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餘家居鄴。

(《三國志魏書十一》)

[注]①祖:設宴送別。 ②冠蓋:官員。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朝廷高其義 高:讚賞,認爲……高

B.直趣朔方,循間徑去 趣:通“趨”,奔向。

C.購求獲疇 購:購買

D.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 奪:強行改變

6.下面的材料分別編爲四組,都表現田疇“義”的一組是(3分)( )

①既取道,疇乃更上西關,出塞…… ②三府並闢,皆不就。

③謁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

⑤爲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 ⑥疇以嘗爲尚所闢,乃往弔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對原文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田疇奉命出使,不事排場,輕裝簡從,避開大道,繞小路而行,順利到達長安,

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疇固辭不受,三府徵召,田疇也予以拒絕,這表現了田疇的政治遠

見:他已看出這個朝廷壽命不會太長了。

C.田疇率衆入山,一方面是爲避開公孫瓚,另一方面也是爲了積蓄力量,爲劉虞報

仇。他在徐無山中表現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紹父子給田疇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絕;而曹操北征烏桓,田疇主動出謀劃策,

其目的是藉助曹操的力量報他欲報之仇。

8.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今欲遣使展效臣節,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3分)

(2)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3分)

(3)疇以嘗爲尚所闢,乃往弔祭。(3分)

第Ⅱ卷

三.古詩詞鑑賞(8分)

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好事近漁父詞 朱敦儒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衝雪。

晚來風定釣絲閒,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注】朱敦儒,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年)辭官離開朝廷,長期隱居浙江嘉興。

(1)簡析詞首“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一句在全詞中的作用。(4分)

(2)詞的下片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懷?(4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見青海頭, , ,天陰雨溼聲啾啾。(杜甫《兵車行》)

⑵辛苦遭逢起一經, 。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⑶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 。(陸游《遊山西村》)

⑷今也制民之產, , ;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五.現代文閱讀

本大題爲選考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做另一類文本的題目。(20分)

(一)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題

鋼琴家的腳 陳 鋼

①在我珍藏的波蘭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頁裏,印着一雙秀長纖細、令人動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這雙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繹出多少變化萬千的“音樂魔方”;手啊手——鋼琴家的代號和驕傲!

②不知從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鋼琴家的腳來。因爲在他們出臺時,必先舉足由幕後走到琴前;而這幾步路,可真謂“寸步難行”啊!他們有的如萬里長征,步履艱難;有的則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還有的活像是小腳女人趕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鋼琴家的路卻走得瀟灑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聰。而帶他學會走路的,就是他的父親傅雷。這條路的路標上有四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纔是鋼琴家!”——這是傅雷給孩子的臨別贈言。

③爲了讓傅聰學會“做人”,這位精通洋學的大翻譯家,既沒有把兒子送到他早年留學的法國,也沒有讓他進音樂學堂;而是另闢蹊徑,用近乎“私塾”的方式,從孔孟先秦諸子、《國策》、《左傳》、《晏子春秋》、《史記》、《漢書》、《世說新語》中自選教材,進行“道德規範”——“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認爲,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道德規範”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當他將這個“圭臬”與古希臘羅馬的崇尚自然,文藝復興的崇尚人文,法國大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時,就構築起一個“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聰以後在國外生活了那麼多年,面對着光怪陸離的西方社會和紙醉金迷的金錢世界,始終“視富貴如浮雲”,而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貴作爲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標”,就是因爲精神境界中有這個“圭臬”所維繫。傅雷在家書中盛讚傅聰的前丈人梅紐因,說他在海牙爲一個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對猶太難民的講話,是一種“符合我們威武不能屈的古訓”的精神和氣節;而傅聰也以孔夫子所稱道的顏回爲榜樣,保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種“以清貧爲自傲”的中國文人傳統和超塵脫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纔有“品”,有“品”纔有“境”,有“境”才能鑄造高人!而傅雷,就是這樣帶着兒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聰的藝術之路,是一條以民族文化根蒂來“開發”、“引爆”世界藝術頂尖的“通路”。

⑤陸游示兒:“功夫在詩外”。可傅聰的功夫倒是在“詩內”。他從小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偷聽爸爸同朋友談話,談論李白杜甫,他最喜歡的就是李後主的詞。他對中國古詩詞的通曉決不遜於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揮家)對莎士比亞的熟悉。

⑥傅聰在“肖邦”比賽前,他的演奏已被波蘭教授認爲“賦有肖邦的靈魂”,甚至說他是一個“中國籍的波蘭人”。他榮獲的“最是波蘭魂”的瑪祖卡獎,更被認爲是樁“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因爲,這是由“一箇中國人創造了真正的瑪祖卡的表達風格”。意大利鋼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對傅聰說:“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給你那麼多難得的天賦,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國的意境。”說得多好、多對啊!傅聰就是這樣彈肖邦的。他彈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運”,“我自己很自然地說自己的話”。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氣息和李後主那種“垂死之痛,家國之恨”的愁緒。傅聰用李白來演繹,昇華肖邦;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得的是李白獎!

⑦傅聰的藝術之路還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則多次要求傅聰到大自然中去。因爲,大師的作品“就是從大自然,從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來的,所以,“表達他們的作品,也得走同樣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盪滌胸中塵俗”,“打破紙醉金迷的俗夢,養成淡泊灑脫的胸懷”。從而獲得一種“蕭然意遠,曠達怡靜,不滯於物,不凝於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與搏擊飛縱的氣勢”!

——選自散文集《三隻耳朵聽音樂》

[注]圭臬:比喻準則或法度。

11.從第三段看,傅雷奉爲“圭臬”的“道德規範”實質上指什麼?它對藝術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怎樣的作用?(4分)

12.從傅聰身上,我們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處(分條作答)?(6分)

13.手是“鋼琴家的代號和驕傲”,文章卻用“鋼琴家的腳”爲標題,這有什麼妙處?(4分)

14.結合文本和你對肖邦的瞭解,說說傅聰的演奏爲什麼能夠“賦有肖邦的靈魂”,“創造了真正的瑪祖卡的表達風格”。(6分)

(二)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題。

夜色下的玫瑰

女人家有個不大的院落。

院落裏盛開着嬌豔的玫瑰花。

她的丈夫爲救一個落水兒童,永遠地離開了她。

她本是一擋車女工,現在,廠裏說垮就垮了。

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針頭線腦兒,哪兒都離不了錢。女人把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她還有個上小學的兒子,正是長個頭的時候,菜也好,湯也好,女人總想做的可口些。世上的好事只能想,做起來可就不那麼順手了。有熱心腸的鄰居給女人介紹了個喪偶的男人。

好說歹說女人總算是跟人家見了面。

人還說得過去,會一手好油漆手藝。

男人說話也直來直去:我沒啥呼風喚雨的大能耐,但我會把你和兒子當做我的親人。不會再讓你爲吃喝花錢的小事勞心就是了。

花錢也是小事?女人想,有手藝的人說話就是跟沒手藝的人說話不一樣。

回來後,鄰居問女人到底是啥意思,說出來,好給人家回個話兒。

女人說:讓我想想,讓我想想。

女人其實早就早想好了,能有個人來幫襯着把兒子養大,還能陪她說說話,這比什麼都好。女人不顯山不露水地把這件事透給了兒子。當時,兒子正在吃飯,一聽這話,小臉一下子就急成了紫茄子。

兒子問:那我要叫這個人爸?

你不想叫,就叫他叔叔好了。

他算哪路英雄,要到咱家來管着我?我不喜歡陌生人來咱家指手畫腳。

兒子摔了筷子,眼淚婆娑地拎着書包上學去了。

女人手裏拿着一樣東西出了門。那是件很好看的絲織披肩,是那個男人讓鄰居轉送給她的。

女人敲開鄰居家的房門,把那件豔麗華貴的披肩塞到了那位熱心的大姐手裏。

女人沒說兒子不原意。

女人說:我想等幾年再說。

鄰居家的大姐問:等到人老珠黃嗎?

女人垂了頭。

女人再擡起頭時,眼裏就有了霧一樣的東西。

女人仍去做鐘點工。做一天就給一天錢;不做,就沒有一分錢。有時一連幾天都沒有人找她做鐘點工,有時十天半月也沒有人找她。女人就這樣靠斷斷續續做鐘點工的錢來打發緊緊巴巴的日子。

那件披肩又被鄰居家的大姐送了回來。

大姐說:你看看,你看看,多知疼知熱的一個男人。人家回了話兒說不成也沒啥,留下做個念想吧。

女人閒下來時,就會從衣櫃裏拿出披肩看呀看。女人一次也沒有捨得披在身上。女人每次端詳完披肩時,樣子都是癡癡的。那段時間,老師傳過話來,說兒子最近上課時精力不集中。現在初中生早戀是最讓老師頭疼的事情。女人跟往常一樣做給兒子吃,洗給兒子穿。兒子也沒有什麼不對頭的地方。該上學上學,該做作業做作業。到了夜深人靜的晚上,兒子神神祕祕在寫什麼。女人一走近兒子跟前,兒子就又捂着又蓋着不讓母親看。女人只好說些弦外有音的話給兒子聽,無非是勸兒子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兒子倒也懂事。母親說什麼,他就點頭應承下什麼。可等母親轉向離去了,他就又神神祕祕地寫個沒完沒了。

老師第二次來找女人時,說有同學反映常給鄰班的一個女同學寫求愛信。而且兩人來往密切,躲在走廊裏說個不停。

女人是個做事沉得住氣的人,可這次真有點兒坐不住了。她牢牢地記下了那個女同學的名字。她不想先找兒子來談這件事,她想只有先和那個女學生多接觸幾次,才能再來做兒子的工作,男女之事,婦人多多少少是懂的。

女人更不想把這事在學校裏鬧得沸沸揚揚。她等女學生下午放學後,約女學生到學校外的公園裏坐坐。可是女人在橫穿馬路時,因心裏裝着事兒,心思就不那麼專注,竟被迎面而來的一輛大卡車撞倒在地。倒下了,就再沒起來。

那天,兒子去參加一個數學比賽,回家時,天就快黑了,家裏空蕩蕩的,母親不在家,兒子以爲母親是去做鐘點工,一邊寫作業,一邊靜靜地等母親回來。等呀等,一等不來,二等不來。

他和那個鄰班的女同學說好的,今晚鄰班的女同學要來看那條披肩。

兒子把母親在家常看披肩的事,還有母親每次看完披肩失魂落魄的樣子,都描繪得有聲有色。他要先把這些寫出來,感動這位女同學,然後求女同學幫忙,告訴她那位油漆手藝的父親,他的一條披肩,一直被一個女人完好地保存着。兒子希望女同學的父親和自己的母親結百年之好。每當兒子看到母親生病時孤苦伶仃的樣子,就有些後悔當初不該阻擋母親嫁人。

……

兒子一個人坐在院落裏。

夜風把院落裏的玫瑰花輕輕地搖落,嫋嫋娜娜飛到兒子手裏那條披肩上。一片,又一片。

11.文中開頭和結尾都寫到玫瑰,這裏的玫瑰花有什麼意蘊?有什麼作用?請簡要說明。(4分)⑴ 。(2分)

⑵ 。(2分)

12.這篇小說運用了誤會法,請分析情節上構成誤會的過程。(4分)

答:

13.這篇小說很善於運用多種人物描寫手法來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試舉例分析。(6分)

答:

14.說說你對小說中母親最終沒有改嫁這件事有什麼看法。(6分)

答:

六.語言表達與運用(24分)

1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3分)

A.時間真如行雲流水,申奧成功的情景彷彿就在昨天,轉眼間,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距離我們已經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報刊發行大戰硝煙漸起,有些報紙爲了招徠讀者而故意編造一些駭人聽聞的消息,其結果卻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兼容百家,在諸多研究領域都卓有建樹,被人們譽爲學界泰斗,真可謂實至名歸。

D.有段時間,滬深股市指數波動非常大,有時一天上漲幾百點,有時一天下跌幾百點,漲跌幅度之大令人歎爲觀止。

1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3分)

A.這幅圖片再現了身穿節日盛裝的姑娘們圍繞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歡,汗水浸溼了她們的衣衫。

B.根據意大利法律規定,貝盧斯科尼在總理任期內不能擔任俱樂部主席,否則他就有可能做有違公衆利益的.行爲。

C.只有當勞動與興趣、愛好乃至理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潛藏在每個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D.我校這次爲四川地震災區募捐的活動,得到了許多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積極響應,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募集善款三萬餘元。

17.下列各句排序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默契”的形成與發展是諒解、定勢、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②同時,因爲有心理定勢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穩定性

③任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之間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係

④諒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礎

⑤這種關係在藝術形式上的深刻表現之一,就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於創作和欣賞雙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變,而是變動發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18.用“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作文段的開頭和敘述的主體,重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變語序,增刪詞語,但不要改變原意。)(3分)

孟子,性格銳利、強悍。在現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且退的同時,爆發出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爲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地豎立了原始的木柵欄。

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參照下面的例句的修辭及句式特點,仿寫句子。(4分)

山水田園詩是鄉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幽雅,綠林、青山、落日、孤煙,盡收眼底;邊塞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詩是倚天長嘯的一柄長劍,逸興遄飛,蜀道、飛瀑、美酒、芙蓉,縱情山水;杜甫的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爲下面一則新聞擬一個標題,不超過10個字。(4分)

據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美國一名男子因下雨天打傘遭遇的麻煩而突發靈感,發明出一種新型雨傘,可以幫助雙手完全“解放”出來,同時防止傘因風大而被吹翻。發明者將它稱之爲世界上第一款不用手撐的雨傘。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這種雨傘名爲“Nubrella”,發明者艾倫考夫曼現年45歲,曾經是一名職業網球手。

這種雨傘打開成半球形,裏面裝有揹帶,使用時將揹帶套在肩膀上即可固定。只需輕按一個按鍵,雨傘就會自動打開。 這種新型傘用尼龍和鋁合金製成,其前端傘面採用熱塑性聚氨酯爲材料,重約1.2公斤,售價30英鎊(約合59美元)。除擋雨外,這種防風的新型雨傘同時具有保暖功能。

考夫曼說,雖然戴上這種新型雨傘會讓人們的形象看上去“不佳”,但“當你在一個糟糕的天氣外出,不會有許多人注意你的形象”。

21.1984年,年已古稀的里根同年輕的蒙代爾競選總統。里根發表競選演講後,一名支持蒙代爾的記者向他發問:“您不認爲在這次選舉中,年齡會成爲問題嗎?”里根微微一笑後,答道:“我不打算利用我的對手年輕和閱歷不深這一點。”

記者的發問,貌似提出一個漫不經心的問題,實則有言外之意:里根年事已高,可能有精力不足、反應遲鈍等毛病,恐怕不能勝任總統這一職位了吧。面對記者這一帶有質疑和詰難性質的提問,老到的里根回答得十分巧妙,試點評里根這句妙答。(4分)

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這則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們常想擁抱一下自己的親人,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

我們常想寫封信給最要好的朋友,.表達一下濃郁的情誼,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

我們常想完成自己的一項創意,但總是說“找機會”。

我們常想……

很多美妙的想法就這樣被擱置了。

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是多麼可貴的一天,要做的事就從現在開始。

請以“就從現在開始”爲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1.D(A、B、C三項的因果關係不能成立)

2.B(“延續”並不是要保持一種原始的生活狀態。)

3.D(A錯在“促使工業革命的產生”; B主流的社會文化範式認爲人類的文化造成這樣的文化變遷——環境危機、生態衝突等問題,這跟西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着密切關聯;C兩種理念只是不同,原文沒有說誰對誰錯。)

4.C(人類文化造成今天這樣的環境變遷,是與西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着密切關聯的。)

二.文言文閱讀

5.C(購,不是一般的“購買”,而是“懸賞徵求”)

6.C(①表現田疇的心計,與“義”無關。⑤表現的是田疇的政治才能,也與“義”無關。其他4項都表現了田疇的“義”:②不就三府之“闢”是爲了回報劉虞;③謁祭劉虞之墓,表現了不畏公孫瓚之權勢而一心向劉之情義;④與衆人盟,是爲了給劉虞報仇;⑥弔祭袁尚,是違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弔祭,僅僅是因爲袁尚曾經想徵他爲官,這是典型的“義”舉)

7.B(拒絕徵召,並非是出於“政治遠見”)

8.(1)現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見皇帝),以表達我(對朝廷)的節操,可怎樣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展效”,1分,譯爲“表達”;“辱命”,1分,譯爲“辱使命”;“安得……乎?”,1分,譯爲“怎麼(哪裏)能夠得到……呢?”)

(2)選取一處幽深險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來,親自耕種來養活自己的父母。(“營”,1分,譯爲“選取”,譯爲“謀求”、“尋找”、“建造”亦可;“躬耕”,1分,譯爲“親自耕種”;“以”,1分,譯爲“來”。)

(3)田疇因爲曾經被袁尚徵召(而感恩),(聽到袁尚的死訊),就前往弔唁祭奠。(“爲……所……”,1分,譯爲“被”,譯爲“受到(袁尚的徵召)”亦可;“闢”,1分,譯爲“徵召”;“乃”,1分,譯爲“於是”、“就”。)

三.古詩文鑑賞

9.(1)從內容上看,是作者遠離官場後的生活寫照,定下了全詞的思想感情基調。(2分)從結構上看,“出紅塵”是全詞的“詩眼”,統領全詞。因爲“出紅塵”,纔有了下文所描寫的悠閒自在、超然曠達的生活情景。(2分)

(2)詞的下片通過晚來垂釣時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鴻明滅等景物的描寫,展現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閒適寧靜的月夜垂釣圖(2分),表現了詞人對紅塵官場的輕蔑和不願同流合污的情懷,寄寓了作者堅持純潔高尚的操守,嚮往自由寧靜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四.古詩文默寫

10.(1)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⑵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⑶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五.現代文閱讀

(一)11.“道德規範”實質上指清貧自守(安貧樂道、以清貧自傲)的人生準則(情操、境界等)。(2分,如果答“視富貴如浮雲”或“顏回安於貧困的生活”得1分)這種道德規範對藝術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礎、精神支柱等,意思答對即可)。(2分)

12.(①傅聰能保持中國文人的傳統和超塵脫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規範”教育的成功。②傅聰能走向世界藝術頂尖,是因爲他有很深的中國文化功底,這是傅雷藝術薰陶的成功。③傅聰的藝術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發了他的藝術活力,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6分,每條2分,但不一定非分3條作答,依從傅雷到傅聰的順序作答亦可,意思答對即可。)

13.(1)一反大家對鋼琴家慣常的關注點——“手”,用“鋼琴家的腳”爲題,視角新穎(1分),能激發閱讀興趣(1分) (2)以“鋼琴家的腳”爲題,能引發對鋼琴家藝術、人生之路的關注和探索(1分),從而突出“鋼琴家只有立足於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穩走好”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這個標題是全篇的“文眼”。(4分,意思答對即可。)

14.本題可從肖邦的身世遭遇、藝術追求、音樂的特點,以及傅聰的身世遭遇、藝術素養和他對肖邦的理解等方面展開論述,不求全面深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肖邦具有高度的文化修養,但波蘭被德國佔領後,他開始了流亡生活,關山阻隔,有國難投,時刻處在痛苦的心境中,因此他的樂曲深刻地表達了他對祖國深沉的眷戀和無法割捨的愛。傅聰在父親的教育下,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和藝術素養,特別對李白、李後主的詞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他具有和肖邦類似的人生遭遇,因而加深了他對肖邦樂曲的理解,懂得了肖邦的靈魂,故他的演奏能創造了真正的瑪祖卡的表達風格。

(二)11.玫瑰花既象徵着生命,也象徵着愛情。小說開始時玫瑰花盛開是主人公生命的象徵,也是其新的愛情的象徵。末尾玫瑰的凋零,象徵主人公生命和愛情的消逝。

12.小說運用誤會法,情節上安排了兩重誤會(1分)(小說中,兒子因爲誤會母親的用意而毀了兩家的幸福;母親因爲一個誤會行動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丈夫死後,爲了撫養兒子,母親有心答應親事,年輕不懂事的兒子一時衝動表示反對。但事後感到後悔,試圖暗地裏促進母親和同學父親的婚姻。年輕人的行事卻讓老師和母親產生了誤會。母親以爲兒子反對自己改嫁,以爲兒子不理解母親的犧牲而過早地陷入早戀。爲了“挽救”兒子,母親準備找女孩談話,卻不幸遭遇車禍去世。(2分)這種誤會揭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命運觀,寫出了人生的一種誤會和命運的誤會,令人扼腕嘆息。(1分)

13.小說一方面直接描寫人物心理,如寫母親和漆匠接觸後準備答應婚事時的心理就是通過內心獨白表現出來的。(2分)另一方面,還用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表現其心理,(2分)如寫母親向兒子透漏信息後,“兒子正在吃飯,一聽這話,小臉一下子就急成了紫茄子”,這個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兒子內心的不滿與反感。又如寫親事說不成以後,母親在家“拿出披肩看呀看”的,寫出了母親內心的留戀和迷茫。(2分)

14.本題沒有固定答案,考生見仁見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比如可以歌頌偉大的母愛:母親打算再嫁,是爲了更好地撫養兒子,決定不嫁時爲了不讓兒子受委屈,都是以兒子爲中心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爲。

比如可以批評母親的行爲:一個人只活一輩子,完全犧牲自己的幸福不可取;更何況油漆匠是個負責任的好人,嫁給他既可以獲得自己的幸福,也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

 六.語言表達與運用

15.答案爲C。有了真正的學識、本領或業績,相應的聲譽自然就隨之而來。也說實至名隨。A項是比喻自然不拘執(多指文章、歌唱等)。B項是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壞事)。D項是讚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

16.C A項謂語動詞“再現”後缺賓語,應在句末補上“的情景”;B項“有違公衆意志”或“損害公衆利益”; C項沒有語病;D項“得到了許多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積極響應”改爲“ 得到了學校許多老師和同學的積極響應”。

17.C(先提出觀點,從而引出闡述的對象“默契”;然後按先總後分的順序介紹“默契”的特點。注意分析各句間的邏輯關係,並學會抓取關鍵詞。)

18.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是性格銳利、強悍的孟子在現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且退時爆發出的,它爲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地豎立了原始的木柵欄。

19.(1)邊塞詩是大漠沙場的一彎冷月,清遠而瑰奇,黃沙、雪峯、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2)杜甫的詩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憂憤而慷慨,風急、天哀、濁酒、涕流,腸熱黎民。

20.世界首款“免提傘”面世

21.這句看似輕鬆的答話實則有弦外之音:我有足夠的閱歷,有豐富的經驗,足可治國安民(2分)。這句話還指出了對手的弱點——年輕和閱歷不深,顯示了長者的寬容和仁厚——不打算利用對手的弱點,同時表達了他對競選總統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2分)。里根的一句妙語,不露聲色地強調了自己的優勢,凸現了對方的劣勢,化解了記者的詰難(2分)

七.作文參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

參考譯文:

田疇,字子泰,是右北平郡無終縣人。(漢獻帝)初平元年,討伐董卓的“義軍”興起。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幽州牧劉虞嘆息道:“賊臣發動叛亂,天子流離失所。我作爲宗室老臣,現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見皇帝),以表達我(對朝廷)的節操,可怎樣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他的下屬全都推舉田疇。劉虞於是就準備好禮物邀請與田疇相見,(見面後)對田疇非常滿意,於是劉虞任命田疇擔任從事的職務,爲他準備好出使的車馬。在要出發的時候,田疇說:“現在道路阻斷,賊寇任意劫掠,如果以官員的身份奉命出使,很容易被人指認出來;我想以私人身份暗自上路,只希望能夠完成使命。”劉虞同意了他的想法,並且親自爲田疇餞行。田疇上路之後,改道西關,出邊塞,沿着北山(陰山)直奔朔方,順着小路走,終於到達長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詔任命他爲騎都尉,他認爲天子正流亡在外,作爲臣子不應該承受榮寵,堅決推辭不肯接受。朝廷很讚賞他的道德。三公官府同時召他做官,他都沒有應命,希望回去侍奉劉虞。得到朝廷的答覆後,他就快馬加鞭往回趕。可還沒到幽州,劉虞已經被公孫瓚殺害。田疇回到幽州後,就去拜祭劉虞墓,在墓前唸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場而去。公孫瓚聽說田疇拜謁劉虞墓,非常憤怒,懸賞捉拿他,最後將他捕獲,公孫瓚對田疇說:“你爲什麼擅自到劉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給我?”田疇回答說:“漢王室衰敗,人人懷有不忠之心,只有劉先生不失忠誠的節操。朝廷章表所說的,對於你來講並不是什麼好聽的話,恐怕不是你所願意聽到的,所以就沒有送給你看。”公孫瓚很佩服他的回答,就釋放了他,沒有殺他。

田疇回到了右北平郡,率領着自己所有的家族和歸附他的人員共幾百人,掃地而盟誓說:“不報主公之仇,我就不再活在這世界上!”於是率衆進入徐無山,選取一處幽深險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來,親自耕種來養活自己的父母。不斷有百姓歸附他,幾年間達到5000多戶。田疇於是爲大家制定殺傷、盜竊、訴訟的法律,又制定了有關婚姻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發展教育,大家都從中受益,使聚居地達到了路不拾遺的境地。袁紹多次派人召請他,又隨即授予他將軍的印綬,任他憑藉印綬安撫統轄自己的部衆,田疇全拒絕不接受。袁紹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袁尚又徵召田疇,田疇始終沒有答應。田疇對烏桓過去多次殺害右北平郡的官員很是憤恨,有討伐他們的想法而力量不足。恰逢太祖(曹操)北征烏桓,田疇就去獻了乘其不備而攻之之計,結果大獲全勝,因功被封侯賜地,田疇都堅決地謝絕了。太祖瞭解他的志向,答應他沒有強迫他。遼東軍殺了袁尚,把首級送到曹操處,曹操下令:“三軍之中,誰敢去哭袁尚就處斬!”田疇因爲曾經被袁尚徵召(而感恩),(聽到袁尚的死訊),就前往弔唁祭奠,並把他的家屬和宗族共三百餘人全安置在鄴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