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高二語文《牆上的斑點》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33W人 

教案是教師爲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爲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語文《牆上的斑點》第一課時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高二語文《牆上的斑點》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

1、掌握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徵。

2、體會作者在意識流動中所蘊涵的對生命、現實、文學以及體制與觀念的深沉思考。

3、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的內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內容。

2、理解和把握的課文基本結構。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概括小說的寫法特點

1《牆上的斑點》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牆上有一塊黑色的“污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後來發現,這一污跡原是一隻蝸牛。這一斑點“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我”從看到牆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後纔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

 二、概括小說的結構特點

不離線索,通過觸發物斑點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回到斑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嚴謹有序。

(永遠不離線索,內容從斑點開始,又回到斑點,像一個花瓣,嚴謹有序)

 三、比較閱讀

讀了《牆上的斑點》後,想一想意識流小說和傳統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牆上的斑點》描寫主人公看到牆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採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祕,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在意識流小說裏,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徵。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裏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爲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牆上的斑點》寫主人公看到牆上的斑點,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後纔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牆上的斑點》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爲“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着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裏,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着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爲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籲:“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麼互無關係,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高二語文《牆上的斑點》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