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六年級課件

小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本文已影響 2.51W人 

關於小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大家瞭解過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小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範文 ,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1、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32~34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2、通過引導探究、概括歸納、討論、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初步感知事物間是相互聯繫、變化發展的。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判段兩個數能否成比例,並正確的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比?並舉例說明什麼是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並註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2、我們知道了比的前後項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們會求比值嗎?教師板書出下面幾組比,讓學生求出它們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學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後,再提問: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師說明:因爲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4.5:2.7=10:6)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P32例1。

每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指名分別算出一面國旗長和寬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國旗長和寬的比值有什麼關係?(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 = =

(2)我們也學過不同的兩個量也可以組成一個比,如:

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25

路程(千米)80200

指名學生讀題。

教師:這道題涉及到時間和路程兩個量的關係,我們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表格的第一欄表示時間,單位“時”,第二欄表示路程,單位“千米”。 這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邊問 邊填寫表格。)

“你能根據這個表,分別寫出第一、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200:5

讓學生算出這兩個比的比值。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0:2=40,200:5=40。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比的比值。再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這兩個比相等。)

教師說明:因爲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組成比例。(板書:80:2=200:5)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問: “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比例?”引導學生觀察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然後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並讓學生齊讀一遍。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麼辦?”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後再看。例如判斷10:12和35: 42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舉例邊說邊板書。)

(3)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後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4)鞏固練習。

①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學生判斷後,指名說出判斷的根據。

②做P33“做一做”。

讓學生看書,不抄題,直接把能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邊巡視邊批改,對做得不對的,讓他們說說是怎樣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

③給出2、3、4、6四個數,讓學生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舉全)。

④P36練習六的第1~2題。

對於能組成比例的四個數,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題,給出的四個數都是分數,在寫比例式時,也要讓學生寫成分數形式。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麼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34,看看什麼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麼比例有什麼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後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 2×200=400

“你發現了什麼?”(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說出來?

最後教師歸納並板書出: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並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着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因爲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麼樣?

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3.鞏固練習。

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 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後,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1、說說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什麼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麼?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6~37第3~6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判斷。

(1)如果3×a=5×b,那麼5:a=3:b。

(2) : 和 : 中,能與 : 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麼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個數分別作爲比例的項,你能組成幾個比例?

3、請你用20以內的四個合數組成一個兩個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第二課時 解比例

教學內容:P35~37 解比例

教學目的: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提高學生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麼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麼?

2、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爲什麼?

6:3和8:4 : 和 :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什麼叫解比例?

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教學例2。

(1)把未知項設爲X。解:設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讓學生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並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麼形式?3x=8×15。

這變成了什麼?(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因爲解方程要寫“解:”,所以解比例也應寫“解:”。

(4)學生說,教師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從剛纔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後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

3、教學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 2有什麼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後板書:1.5X=2.5×6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後,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纔我們學習瞭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麼?(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後,再怎麼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學生獨立解答,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麼做的。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P37第7題。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什麼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據是什麼?解比例的書寫格式應注意什麼?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7~38第8~11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題。

2、4:8=12:24,如果將第二項減少1,要使比例成立,則第四項減少多少?

3、把兩個比值都是 的比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兩個內項都是15,請分別求出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並寫出比例。

4、一個比例的四個項都是大於0的整數,它的兩個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項比第二項少3,第三項是第一項的3倍。請寫出這個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

第一課時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內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要求: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及其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比例關係,發現思考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四顧舊知,複習鋪 墊

1、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求工作效率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千米,2小時行駛180千米,

3小時行駛270千米,4小時行駛360千米,

5小時行駛450千米,6小時行駛540千米,

7小時行駛630千米,8小時行駛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時間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發現了什麼?

時間變化,路程也隨着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個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根據計算,你發現了什麼?

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一樣或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們的關係是:路程/時間=速度(一定)(板書)

(2)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填表,交流,知道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着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着縮小。即: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2、教學例2:

(1)花布的米數和總價表

數量1234567……

總價……

(2)觀察圖表,發現什麼規律?

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係:總價/米數=單價(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比較例1、例2,思考並討論:這兩個例題有什麼共同點?

(2)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3)看書P39,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4)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係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x/y=k(一定)

(5)根據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4、看書P40例2。

(1)題中有幾種量?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

(2)體積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這個比值是什麼?是不是一定?

(3)它們的數量關係式是什麼?

(4)從圖中你發現了什麼?

(5)不計算,根據圖像判斷,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釐米,那麼水的體積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課堂小結:

什麼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怎樣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四、課堂練習:

1、P41做一做

2、P43~44練習七第1~5題。

第二課時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內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係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爲什麼?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麼特徵?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常見的數量關係中的另一種特徵——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爲什麼?

B、水的高度是否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麼?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式

(2)從中你發現了什麼?這與複習題相比有什麼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爲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着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係,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麼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並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麼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第三課時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教學內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繫和區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3、發展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難點:正反比例的聯繫和區別 。

教學重點:能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成什麼關係?

1、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知:

1、出示課題:

2、教學補充例題

出示表1

路程(千米)5102550100

時間(時)1251020

表2

速度(千米/時)1005020105

時間(時)1251020

分組討論、交流:說一說怎樣想的,同時填空。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總結路程、速度、時間三個量中每兩個量之間的比例關係。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時間=速度 路程÷速度=時間

判斷: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什麼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什麼比例?

(3)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麼比例?

3、比較正比例、反比例的關係

正反比例的相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變化。

不同點:正比例使變化相同,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擴大或縮小。相對應的每兩個數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變化相反,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擴大)相對應的每兩個量的積一定。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判斷單價、數量和總價中的一種量一定,另外兩種量成什麼關係。爲什麼?

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總價一定,數量和單價—

數量一定,總價和單價—

2.判斷下面一些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爲什麼?

(1)除數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數—定, 和 成 比例。

(2)前項一定, 和 成 比例。

(3)後項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長方形的長、寬和麪積三總量,如果長是一定的,寬和麪積成正例關係。這三種量再什麼條件下還能組成比例關係,是哪種比例關係。

[小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