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精選9篇)

本文已影響 3.4W人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精選9篇)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1

作爲公開課,該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比較新穎,但也應該考慮學生是不是真有收穫。

1、 從老師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的這一塊看,感覺不太現實,疑是作秀,與日常的教學課相距太遙遠。

2、 在老師設置的“答辯”這一環節中,過分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有越俎代庖之感。

3、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且不說學生的提問質量高低與否,學生能主動提問,覺得老師還是很成功的。

這是當時寫的主要幾點,現在回過頭來看,又有了不同的意見。

曾經研讀過王榮生老師的《從語文教學內容角度出發的評課標準》,很受啓發,但具體操作起來感覺有難度,有一位老師說這是專業性的評課標準。也許,對我們一線老師來說,下面的評課思路我們更容易掌握。

“一般來說,公開課應遵循這麼四個層面,依次展開。第一個層面:這堂課是一個什麼設計思路;第二個層面:這種教學設計思路運用得成功與否;第三個層面:這種教學設計思路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教學理念;第四個層面:這種教學理念是不是一種正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因此,公開課必須具有鮮明的理論追求。

對於自己上次關於《沁園春長沙》的評課內容,現在最想推翻的就是第二點。因爲當時的出發點是單純從教學角度來看的,而實際上它不同於一般的教學活動,是教學評論的一種特殊形式。通俗點說,上公開課有點類似於T型臺上的模特兒,窈窕淑女們身上的翩翩霓裳不是拿給臺下的百姓穿的,是給臺下的觀衆看的,它們展示的是服裝界的一種流行趨勢,體現的是服裝設計師的一種設計理念。因此我把第二點改爲:整堂課能體現我們現在提倡的新課改理念-關注學生的發展。有時對於學生的潛力,我們老師可能難以相信。但事實上,在更多情況下,是我們老師不願放手,老是想把學生保護在自己寬大的羽翼下。課例中,這位老師讓學生課外去查找課文的相關資料,如果任務清晰、如果時間充裕,即使最後找出來的內容不是很完整、很準確,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在實錄中,我們看到那位“生1”倒也介紹得頭頭是道,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了,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精益求精,讓這節公開課真正成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動感地帶”。

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要看這方法與目標是否一致了,如果方法運用得熟練,則更佳。本節課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是比較新穎的。比如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比較強,採用了交流、答辯(生1告訴大家他的觀點、然後得到別人的信息反饋,再進行雙方之間觀點的交鋒和碰撞)。但是,在這裏關於辯論的內容我不敢認同。因爲在這裏這位學生雖然課外資料蒐集比較全面,但作爲學生,不可能理解很透徹,要招架來自全班同學的質疑,會勉爲其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象徵一下而已。老師在備課過程中,除了要吃透文本,也要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心理圖式,他們的認知加工過程。再怎麼新穎的方式,一旦與教學內容錯位,就絲毫髮揮不出它的作用。在這裏,我其實已經把第三點也解釋了。過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就把老師的主導地位給削弱了。

“師生之間的交往主要決定語文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生生之間的交往則決定語文教學的質量”。一節課要達到一定的高度,教師就要掌握好學生原有圖式和言語對象的連接點,過高或過低都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標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課堂上學生能夠積極回答、自覺質疑,展開相互間的交流和討論,形成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應該是很不錯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問的方式、提問內容的難度都學要好好把握。例如,老師借“激濁揚清”一詞引出詞的風格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問句:“那麼是不是婉約風格呢?”全班學生:不是!應該是豪放詞!我覺得學生對於老師的提問會引起異口同聲地回答,這其中勢必更多帶上了形式的東西,學生心裏到底有沒有掌握、有沒有內化,就值得懷疑。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完了《沁園春長沙》,感覺不如意。首先是覺得不能實踐新課標的理念,與過去教學沒有什麼區別:老師講得過多,學生活動不充分,不知道學生在學過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收穫。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意象,我是這樣處理的,導入後讓學生說詞中哪能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偉大的政治抱負,學生說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就引導學生思考是什麼引發詩人毛澤東的這一追問,有學生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就進一步地引導思考學生“萬類”是哪些,“競自由”的表現是什麼,也就是我佈置的預習題“詞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點是什麼?這些意象組合成的畫面給人什麼感覺?”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最後總結出了:詞的上片寫了一幅色彩鮮豔、生氣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正是這壯麗的秋景讓毛澤東心潮澎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哲理追問。這裏回憶起來思路很清晰,線條很流暢,但在教學過程中花費時間過多,主要是老師講解過多,比如對意象特點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師講解的老習慣。講完上片就快下課了,對下片只提出了問題:上片所問“誰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嗎?學生回答:“同學少年。”便下課了。下片的教學法用了三十分鐘的樣子,其餘時間讓學生做練習。

本來用一課時教完的,結果卻用了兩課時,還有一個原因是導入用得時間過長,我從章士釗評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有帝王氣象”說起,說到了朱元璋的《詠雞鳴》、黃巢的《題菊花》然後說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其實也有帝王氣象,問“哪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的帝王氣象”,由於所引用的詩學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書,用時較多,所以花多了時間。我一上課叫學生朗讀,有一個學生就說那女生的朗讀聲音太小不能表現毛澤東的偉大政治抱負,其實我本該揪住這“偉大政治抱負”提問的,但當時就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備課內容,造成時間浪費。這就關係到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預設,但也不能被預設捆住手腳,當然有時也有“顯擺”的心理在,這也就是教學觀念的問題: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要顯示自己的才學。

這是這個學期的第一節正課。首先開始的就是詩歌。本身而言,我自己並不擅長詩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詩歌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在第一節課,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詩歌。

一、問學生自己是如何學習詩歌的?

基本上的同學會提到理解問題,有些同學會忽視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我自己的總結,詩歌學習包括:瞭解背景;初步朗讀;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讀;自我思考。

其實應該要在整堂課中貫穿如何學習詩歌,這樣學生就有可能通過課堂的學習記牢這幾個環節。而一開始就把幾個環節亮出來,在後面的時間裏又沒有進行及時的提醒反覆,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二、初讀詩歌,檢查預習效果,解決字詞問題。

在一個班級是全班齊讀,在另一個班級是請幾位同學讀。還是後者的效果好一些。不過也要看學生的積極性。有的班級學生根本就不會站起來朗讀,即使站起來,聲音也很小聲,再加上問題都差不多,並不能很好的檢測他們,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級學生比較積極,水平也各異,上課情緒比較放鬆,教師的點評比較有效。

三、理解情意

這首詞寫了哪幾幅圖景?有些學生對圖景這個詞都無法理解。三班的基礎比其他兩個班級會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勵學生或錯或對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們的錯誤,不要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勵,從基本的開始講,慢慢引導他們。這節課裏,在三班已經是最後一節課了,我有點急躁,對學生如此簡單的問題都不懂,沒有心理準備,對他們有點兇,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註意。

有些班級說是三幅圖景,有些是兩幅圖景。而我是迎合了學生的看法,認爲三或二都可以。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應該事先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並想到足夠的理由來應對不同的看法。

對詩歌進行了解釋。

在解釋過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傳遞給他們。但是在過程中,我運用的方式是追問,不停的追問,問不出來的地方,就自己來講解,缺乏教學的技巧。

在和學生討論該用“獨立”還是“佇立”時,引導學生不同的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這個環節我比較滿意。

四、有感情的朗讀

自讀——齊讀——請學生讀。

在有些班級的朗讀指導比較有效。通過我的分析,讓他們更明白這首詞的深意,以及該如何具體去朗讀。

最大的問題還是教學語言太過瑣碎。特別是對問題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爲沒有準備充分,所以自己就說不連貫。上課前,還需要準備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現太多不規範的語言!

從大處着手,要領略到這首詞的豪邁風格。其風格的體現,最重要的就是朗讀。從目前班級的朗讀情況來看,做得並不是特別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以及更不願意舉手來朗讀文章,有主客觀方面的因素。主觀方面,擔心自己所讀或者所回答的問題不夠好,引起同學的哂笑。傷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客觀方面,確實是不是太熟悉班級同學,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開一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學的點評,點評的同學說好話我會問好在哪裏,說不好我要他示範,讓他們有了畏懼心裏。於是乎,在課堂互動這一塊,就有點打不開。但是目前主動舉手的還有幾個。

從小處着手,對詩歌文本的分析來看,同學的分析能力和欣賞能力實在是基礎薄弱,不過詩歌的欣賞和分析確實也很難——但不能因爲難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時候,學生還是具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的!“獨立寒秋”之“獨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種意思,其一就是確實是一個人,第二,與下文的“攜來百侶曾遊”相照應,第三,就是表現了年輕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氣概。另外,從古代詩歌中的傳統出發,例如杜甫的“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金聖嘆就點評“操危慮深”。但是在點到學生如何理解獨立的時候,也有同學說道了毛澤東的心境的些許悲涼。其理由就是毛澤東即將南下廣州,離開生活學習工作達十三年之久的長沙,內心會有不捨,再加上一個人,怎能不悲涼呢?這個是學生髮現的,這種說法我當即肯定,是啊,我離開三年之久的瑞安還那樣依依不捨呢。

另外,由於湖南省長趙恆剔派兵逮捕毛澤東,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應該說是“獨”字所包含在裏面的。我個人覺得還有一點,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後,陳獨秀和毛澤東的關係也越來越不好,這個時候的毛澤東應該內心也有孤獨感的。

不管後面的秋景描寫多麼壯觀豪邁,不管多麼有氣勢,有年輕革命家的偉大,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毛澤東細膩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覺得如何引導同學們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很重要。李鎮西老師說,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要讀出問題,讀出自己。詩歌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學生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的引導。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們可曾有問題沒有?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但是我卻問:一首詞中毛澤東爲何會幾次用“萬”呢?幾次用動詞“擊”呢?又說明了什麼?這樣帶着他們進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還是一個未待解決的問題。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3

《沁園春·長沙》一詞是毛澤東代表作之一,抒發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理想和抱負。就教材而言,這首詞是整本書中的第一篇課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就學生而言,同學們對毛澤東有崇敬之情,渴望瞭解毛澤東這個人,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是怎樣的,因此對學習本詞有着濃厚的興趣。就知識掌握、能力培養而言,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朗讀,鑑賞詩詞的能力,所以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在理解和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該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學設想是:首先是從毛澤東生平事蹟導入,引出高一新生來到新的環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環境中的堅守。其次是關於詞這一文學樣式的介紹。重點教會學生讀詩。再次是把握詩歌的根本性問題:景物——特徵——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詩歌鑑賞的兩個根本原則理論:披文入情與知人論世。最後是把握詩歌中景物描寫的方法:視角變化、動靜結合、色彩對比、渲染烘托。

兩節課下來,覺得學生對詩歌的鑑賞有一定的收穫,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課堂結構流程的完整,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重點,課後我經過反思認識到在詩歌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一定要突出強化:

一、學生自我體驗的培養髮掘。

詩是一種文學表達形式,鑑賞詩歌是對詩人創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從而讓我們沉浸於“對描摹世界的再度體驗之中”。學生階段,應該學會欣賞感悟,否則,會少了很多美的情感體驗。具體過程就是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增補詩中沒有說出的內容,表達獨特的感悟,緩緩咀嚼出詩歌的滋味。可在學生再讀和品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發表對身爲革命者的毛澤東的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從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四幅圖中任選一幅感悟鑑賞體驗。

二、學生誦讀詩歌習慣的養成。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語言僅靠老師講和分析是不能學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所以我們才收穫了兩千多年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學詩歌要重視讀,更要學會帶着情感讀,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朗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這要求學生朗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務求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方能打動聽衆。因爲詩人藝術概括生活的同時,總是展開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馳騁古今,籠天地於形內,措萬物於筆端。那麼解讀詩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詩人的想象還原,這一點不太容易做到,但我們可以誦讀,讓學生展開自己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盡力地去接近詩人,從而做到切實體會作品內容。就本課而言,課上加強誦讀指導,有利於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美,也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可通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1)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初讀,入境,審美感知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

(4)再讀,歸納概括內容,章法

(5)品讀,激情體驗——聯想想象。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4

上課後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本節課在教學環節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了課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鑑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我採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2、抓住職高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提前預習,在上課時可以充分跳動他們的積極性。

3、通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着範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了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應該給學生再長一點的朗讀時間,爭取能讓學生熟讀成誦,最好當堂完成背誦的任務,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信。

2、今後應多思考一下該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效果。

3、多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有許多學生心裏明白但無法用精美、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4、教師未能在詩詞鑑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鑑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5,對於學生,應該使他們懂得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比應試更重要。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5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鍊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鑑於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鑑於我本着上詩詞時教師應當充當學生朗讀的教練,而不僅只是傳授知識的先生,所以學生尤其以課堂誦讀最爲值得讚揚。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具體如下:

1、除了朗讀、模仿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的層面上。不能說這種活動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問題階段的活動是非自主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也幾乎認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價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設想由此來組織課堂教學。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學生能認同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而不認爲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徵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而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我也沒有讓學生用較多的課外學習(如查尋背景材料)彌補這種不足,所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似乎難以展開,教師仍扮演了主角。

3、從形式上看,本節課學生的羣體活動就是朗讀。由於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獨立思考的重視,我並沒有強調合作(討論),於是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爲“一對一”的問答。但我仍以爲自己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思維衝突,雖然問題的解決較多地藉助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

再從課本上來說的話,有幾點反思: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本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局部的閱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

2、鑑於作品作爲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擊(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於人品”的論點定爲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鑑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鑑賞水平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閱讀。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學習作者的革命精神。

2、繼續訓練詩詞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3、圍繞考綱知識要點,進一步加強全方位的訓練。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6

上課時,我介紹完背景後,飽含激情地朗讀了一遍,沒想到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還的的同學說:“老師再讀一遍!”於是我又讀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許多學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讀了起來!本來我打算讀完後接着講解、賞析,然後再讀,看到同學們讀的激情已被我激發起來,我放棄了原來的思路,先教學生讀,通過停頓、重音、語速、節奏的處理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清帶讀”,使學生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領悟。這節課大多數學生情緒高昂,氣氛熱烈,學生的這種情緒也感染了我,我不僅講解流暢,而且優美的詞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這節課!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感到,教讀詩歌老師必須先喜歡,老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讀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詩歌教學應吧重點放在朗讀上,再獲激昂奔放、或舒緩有致的朗讀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爲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

當然,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在一些問題的設置上,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學!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7

我的課已上到第三節課了,《沁園春·長沙》已翻過去好幾天了。但今天我才覺得這一課還遠遠沒有結束。首先,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興趣依然還沒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學向我提出要《沁園春》的詞譜,說自己想試試用這個詞譜填首詞。這確實是個好主意。

我立刻對他說,我的個人主頁上就有《白香詞譜》,當然還需要細心揣摩,填詞很有講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寫一首漂亮的詞來。下午我就將《沁園春》詞譜打印出來送給這位同學。

他的高興勁兒讓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教學還有拓展的必要,特別是課後練習最後一題我只是草草收場,太不應該了。於是今天中午我沒有休息就上網收集毛主席的書法作品,打印出來。下午張貼到教室裏去,讓學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偉人的浪漫情懷吧。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8

在開學後,我沒有正式上新課。因爲根據經驗,高一新生一個普遍特徵是有熱情,對什麼都感到很新鮮,但同時又非常盲目。特別是語文學習,頭緒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課,很多學生會僅僅停留在對一些細微的、具體的問題的解析上,而很難有語文學習的宏觀把握。

因爲是詩歌單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較經典的愛情詩,比如舒婷的《致橡樹》、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等,並佈置學生把這些詩改寫成抒情散文,同時學生也嘗試自己寫寫詩,因爲是愛情詩,所以學生一下子就對詩歌產生了興趣,也對語文學習更感興趣了。

接着我就把學生分成小組,收集有關描寫秋的詩歌,然後過渡到《沁園春·長沙》。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鑑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

由此,我採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再次,在詩詞中,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膚,是可感,可親的;情是景的靈魂,是輕靈,飄渺的。因此,解讀詩詞的捷徑就是從賞景入手,進而把握詩情畫意,進而瞭解作者。

基於這一認識,在教學中,我着重落實了對於本詞的秋景賞析但又不侷限於對景的分析,更在於引導學生體察詞情、詞境。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9

這是我當新教師的第一節課,課前準備十分充分,應該來說也是比較成功的一節課,至少是自己還算滿意的一節課。教師授課緊扣文本,啓發誘導,循循善誘;學生鑑賞詩詞,由品味意象到體悟情感,再到感懷心志,循序漸進。讓人真正體會到了青年毛澤東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氣概,胸懷着激濁揚清,改天換地的鴻鵠之志。

當然最爲上崗的第一節課,可能缺憾會更多,我無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緊張情緒,可能語速會太快,未能在詩詞鑑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織一張“網”,使之通過一首詩的學習鑑賞,初步掌握詩詞鑑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應該提醒學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閱讀鑑賞方法,甚至要比單純從一首詩詞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更加重要,更具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