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必修一語文《沁園春長沙》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3.11W人 

《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yuwenmi小編整理了《沁園春長沙》說課稿,歡迎欣賞與借鑑。

必修一語文《沁園春長沙》說課稿

一、說教材

《沁園春長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一第一單元,是高中新詩單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屬課內講讀課。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鑑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詩屬於文學作品,高中語文教材中新詩單元獨此一個,無可避免地要擔當起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和訓練,初步培養學生對新詩的鑑賞能力的重任。

詩歌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詩的本質。在分析詩詞時,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底蘊,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來再現、豐富和補充作品中的形象,這是欣賞詩歌的關鍵。

又因爲《沁園春長沙》採用的是用古典詞格寫新時代內容的“舊瓶裝新酒”的形式,語言是精煉的,往往一個詞、一句話就包含着豐富的內容,在教學時適宜用溫故知新法,體會詞中借景抒情的特點。據此,本課定下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瞭解什麼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鑑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1.研究傳統文化與詩歌意象間的關係,進而解讀詩歌。

2.反覆誦讀詩歌,體味詩人蘊涵於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

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體味詩人以天下爲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詩歌是通過意象來反映生活,表現思想感情的,體會意象是詩歌欣賞的重點;高一學生還沒有形成通過聯想、想象來體會詩歌意境的思維習慣,對意境的理解往往流於表面。因此,本課確立“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借景抒情的特點”爲教學重點。體會詩歌中宏大的意境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首先,學習詩詞要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氛圍,以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詩詞形成一種感性認識。在導人這一環節中,可以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鑑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要採用反覆誦讀方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再次,在詩詞中,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膚,是可感,可親的;情是景的靈魂,是輕靈,纏繞妙的。因此,解讀詩詞的捷徑就是從賞景入手,進而把握詩情畫意,進而瞭解作者情感。在教學中,應該着重落實對於本詞的秋景賞析但又不能侷限於對景的分析,更在於引導學生體察詞情、詞境。

第五,在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對詞的結構及特點的理解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們可以進行比較閱讀如(《沁園春雪》),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試着歸納出詞的一些特點,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有關知識,並通過訓練加以強化。

第六,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加強誦讀,力求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

三、說學法

現在的語文教學在弘揚人格精神,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方面還有明顯的不足。學生不是作爲自覺的學習者能動地走上主體位置,而是教師把他們當作主體。爲了避免這種情況,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並自主畫出詞中的意境和帶入角色朗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作簡單的啓發、引導。圖文結合使學生體會到借景抒情的特點,提高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分爲兩個課時教學,以美讀爲線索,分三步學習(韻味、情境、人生)本課的教學程序如下:

1結合視頻聯想秋天,並對比古人筆下的秋天來導入毛澤東筆下的秋

2.初步朗讀,疏通字詞。

3.結合韻味示意圖,初步感知美讀。

4、進入美讀的第二層次,情境。也就是說我們讀詩要讀出作者的感情,要讀進作者創設的意境。

首先,要讀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詞的創作背景。

其次,解題。區分詞牌名和題目。

然後,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重要動詞,分段解析,從詞中衆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決幾個問題:

(1)本詞的前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作用?“獨立”能否改爲“站立”、“直立”?

通過這個問題的解答,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壯的氣勢。

(2)感受“看”字領起的秋色圖,學生回答問題。由“看”所引導的怎樣一幅畫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繪這些景物的時候,你覺得那些詞語用得非常獨當、傳神?

景物多而不亂,分別從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來寫,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染”爲什麼用得好?用擬人手法,比喻手法。寫出了層林彷彿人工染成一樣,漫山遍野的楓葉像火一樣,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蓬勃發展,“萬山紅遍”大有燎原之勢。

“擊”改成“飛”可以嗎?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之勢。

“翔”改爲“遊”好像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

在修辭上這叫“移用”。淺底”並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你想,藍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兒像在天空中游動,在天空中游動不是很像飛翔一樣嗎?古人就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

(3)什麼是意象?什麼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圖,請同學們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

再讓學生展開想象,把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畫出來。

(4)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而毛澤東筆下的秋爲何如此絢麗多姿、充滿生機嗎?爲何如此與衆不同呢?

從毛澤東人物性格和寫作背景兩個角度。

詩的品評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決定於人品格的高下。難怪詩人不是順勢而問“秋光正好,何重遊?”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5)“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全詩的“詩眼”。上闋就是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毛澤東的憂思。

下面齊讀上闋。

(4)四人小組爲單位,自主學習下闋,思考以下問題:

a、“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b、這些“同學少年”是怎樣的一羣人?

c、.最後三句有什麼作用?

老師明確:a、“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在詞中管這樣的句子叫“換頭。”

b、這些“同學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內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夠主宰世界,他們有雄心,有才幹,敢實踐,他們代表了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是未來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對上闋“誰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問句收束全篇。――豪邁

(5)歸納總結,把握詞中所抒發的感情,體會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立――豪壯看――欣喜問――憂思

憶――自信記――豪邁

按剛剛同學們所說的情感:豪壯、欣喜、憂思、自信、豪邁(與動詞一一對應)老看看整首詞的情感場景。現在我們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後再回到剛剛的韻味圖中去。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清楚,爲什麼有的地方要讀得快、讀的重、讀得急,現在我們就再來讀一讀。(請五個同學接力讀)

剛纔我們讀出了作者細緻的感情,這還不夠。美讀的第二點的情境。我們不但要讀出感情,還要讀境

3.人生(美讀第三步)

在這首詞中充滿豪氣,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負

作者的抱負是什麼?以天下爲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負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產生的。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學生談談啓發。

三、背誦

四、作業

1、找出文中極富表現力的詞語,體會其意味

2、按美讀要求誦讀《沁園春雪》

3、試比較兩首詞的“情”與“境”,寫一篇不少於300字的文章,以便課後交流。

五、說板書設計

毛澤東的詩詞達到了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學習他的詩歌要運用形象思維,遵循“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規律。圖表教學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整體性三大優點,能把重點難點表現清楚,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揭示出來,有利於在詩詞教學中“把文字、聲音和形象三者結合起來”。這首詞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戰鬥生活的回憶,頌揚了當時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提出了革命的領導權問題,藝術地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關於無產階級掌握領導權的光輝思想。全詞分上下兩闕,分別寫景、述懷、敘事、抒情,寓有提問、作答。圖示以揭示詞的構思爲重點,分別以“立“看”、“問”、“憶”、“記”提領,通過宏闊的深秋意境襯托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爲己任的遠大抱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題,又反映了寫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