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答謝中書書教案及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8.86K人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篇,千古傳誦。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答謝中書書教案及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答謝中書書教案及反思

一、設計理念

堅持一先二創三引四培的教學觀。一先學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爲了所有學生的發展。所以課堂應面對全體學生,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人。語文教學應促進所有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教學的過程是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其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組織者;二創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三引導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體驗式學習;四培養學生思辨力、創新力,開展討論活動、研究性學習等促進學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仍然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但受限於思維程度和生活環境,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創設情境,打開思路。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識和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學生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不代表他們能深入文章內核。本篇課文是篇幅簡短,學生能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蘊含的無限情思和語言運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體會。讓學生在反覆誦讀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靈秀,體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二)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新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2篇課文,該單元以閱讀歌詠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爲主題展開。《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佈局,主要通過狀同一時間視角變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狀時間變化中的不同景色來寫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萬物的靈秀,表達了自己享受山水,與自然萬物相融的自得自樂之情。語言凝練而意蘊無窮,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寫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來概括本文是再合適不過了。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筆者對教材的解讀和學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反覆誦讀課文,品味精練而生動的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無限情思。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覆誦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展開討論,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清雅奇麗的山水妙境,陶冶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

【設計依據:新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八年級的學生對於簡單的古文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適合於用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古文自主學習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讀“古詩文,要從聲音證入”、“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反覆誦讀古文,不僅有益於學生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更可以讓他們在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誦讀的過程,提升品味語言和體會情感的能力,並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的有益啓示。

新課標中反覆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並鼓勵他們能夠自由而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設計依據: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要品味古文語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覆誦讀。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還較難自主體會出來,這成爲一個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引導。】

五、教學準備

1.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學這個平等對話的過程中,科學運用教學方法能優化教學效果。我計劃以對話法、討論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本文的教學。對話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給學生創設安全、自主的開放性課堂氛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性,調動原有知識經驗,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彌補學生個人思維片面性帶來的不足,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誦讀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由感性層面進入文本,獲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使用誦讀教學法不僅鍛鍊學生朗誦能力,還能讓他們自主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加深對文章意蘊的理解,從而獲得語言能力上的訓練。

此外,我將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多種感官優化教學。

(2)學法

在學法上,課前學生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感知課文大意,破除與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課堂中更快速地進入狀態。沒有外力引導下的預習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夠形成個性化理解,有助於他們自主思考能力和語言敏感度的提升。課上採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自主思考、誦讀等方法理解課文,探究內涵。圈點法是指閱讀中及時的圈點勾畫,即心有所思,馬上記錄下來。能夠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中起輔助作用。

2.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本課的學習中運用的教學資源有:教材、網絡和人本資源。

3.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黑板、粉筆、語文課本等

4.教學評價:本課的教學將採用多元的評價形式,注重評價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教育性。在評價內容和水平上參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建議,在識字與寫字、閱讀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評價。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解課題

大家擡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們的神州大陸優美如詩,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上節課我們剛剛被三峽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動,今天,再來品讀品讀另一幅山水佳畫——陶弘景的(教師停頓,由學生說出課名。)

大家怎麼理解題目,爲什麼你是這樣停頓讀題目的?

答/謝中書/書 答是回覆答謝的意思;謝中書是人名(結合課文釋);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設計依據:此文題目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容易讀錯,讓學生先讀題目一則是爲了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二則是爲了加深學生理解,增強記憶。】

(二)初讀感知,觀美景

1.全班齊讀一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讀後小組成員合作掃清字詞障礙。

2.ppt顯示重點詞句(字詞:共談、入、見、交輝、四時、俱、歇、頹、沉鱗、仙都、與、奇;句子:①兩岸石壁,五色交輝。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③實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請學生合上書回答。

【設計依據:本文篇幅短小,字詞常規不顯生僻,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因此筆者設計爲在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字詞障礙,再由教師點出重點詞句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測,也糾正可能發生的錯誤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3.全班齊讀課文,讀後請一位學生說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個字。 美

【設計依據:縱觀全文,一個“美”字貫穿景色描寫的始終,這既是概括性的一個字也是貫穿性的線索,所以筆者在整體感知時首先將其點出來,有利於後續教學活動的開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麼樣的?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這幾句的語言非常精練,你在朗誦時,腦海中浮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與大家分享。 學生選擇任一斷句自主聯想和想象,併發言表達自己的個性化體驗。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豐富,能夠使用優美的語言改造現有的物象,結合自己的體驗,表達出自己腦海中的景象。讓我們再一次以朗誦,把優美的景色傳遞出來。

【設計依據:聯想和想象是本單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此時沒有教師和同伴影響的情況下,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能夠擁有原初體驗,能夠說出真實的、具有個性化的想法。這有利於學生興趣和想象力的保持與提升,成就感的獲得,以及閱讀體驗的個性化延續。】

(三)再讀品味,賞美文

1.全班再次齊讀“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的時候思考,文章具體是怎麼表現美的呢?提醒:可以從局部字詞、整體寫法和語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個人朗讀。

局部字詞:“高峯入雲”的“入”是動詞,山本來是不會動的,運用“入雲”二字產生了化靜爲動的效果。山長到雲裏,想象到頂端雲霧繚繞的景象,正與後文“仙都”有相契合之處。

“五色交輝”的“交”也是動詞,交輝寫出了色彩的絢爛,讓我們看見清幽的山林裏也有明麗的光影。

“猿鳥亂鳴”的“亂”字形容猿和鳥在雜亂鳴叫,表現了他們的自由、快活,寫出了風景的生機感,也反襯出當時環境的清幽、寧靜。進一步探討:“亂”字會不會顯得沒有美感。改成“猿鳥齊鳴”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實,“亂” 才更真實,能寫出動物在山林中的真實狀態。而齊鳴,聲音太整齊了,彷彿有人在指揮,無法表現他們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約束。這種自由自在的狀態在課文中的哪裏還能感受出來?

“沉鱗競躍”也寫出了魚兒們歡快、自由自在。剛纔老師使用換詞法和大家一起探討了“亂”字。那麼請大家進行小組討論,對“沉鱗競躍”也使用換詞法進行賞析。“鱗”用“魚”換詞賞析。“鱗”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魚在跳躍的時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環繞的閃亮之美,也側面寫出了水的清澈和魚的生氣勃勃。

整體寫法:文章是分兩方面來展開的。先寫同一時間中不同視角的景色:仰視——高峯入雲、俯視——清流見底、遠看——兩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時畫面多爲靜態;再寫不同時間的景色:曉霧和昔日分別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時畫面多爲動態。全文僅短短几十字,但動靜結合間,自然萬態躍然紙上。

語言形式:除了作者寫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語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聲結尾,下半句上聲或去聲結尾來搭配,例如“高峯入雲”的“雲”是陽平,“清流見底”的“底”是上聲。我們讀來節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具有音韻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嘆“實是欲界之仙都”啊。

請大家帶着自己的理解和對節奏的把握再讀課文,讀出明快的語調和抑揚頓挫的音韻。

【設計依據:教學是層層深入的,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引導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最初閱讀體驗之後,就要深入到文章的語言部分。賞析文章語言不僅要從語言表達內容入手,還要從語言表達形式入手。所以筆者引導學生關注局部字詞的精妙之處,整體寫法的不常規處理解語言內容所表達出來的自然山水之靈秀。也從語言形式的規律中探索文章的音韻美。由此,學生能對本文語言進行全面、深入地學習。】

(四)深讀研磨,悟清心

1.到這裏爲止,我有一個疑問,一封信裏爲什麼寫這麼多的美景呢?

爲了表達自己的心境。

2.你從哪裏看出來是爲了表達自己的心境?

最後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對,王國維先生曾經寫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

(1)純淨、清明與愉悅的心情,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讚歎。

(2)(補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寫自己對山水美景的讚歎,表達了個人志趣:遠離世俗,追求清淨心靈

關於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是齊樑時期道教上清派創始人。b陶弘景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一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後來,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c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在東陽郡做郡守時,由於尊崇他的志向和節操,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d梁武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麼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麼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爲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乾脆畫了兩頭牛,一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頭戴着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着,還用棒子驅趕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頭。

結合謝徵當時中書的身份和作者隱士的身份猜想謝中書是寫了一封邀請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來委婉回絕。

(3)最後一句說自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纔會欣賞這種奇境。(教師傳遞謝靈運是山水詩人的相關知識)表達了作者欣賞山水時不同常人的獨特審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後,現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覺有所不同呢?我們最後在齊讀中再與他對話交流。

【設計依據:此處探索作者心境,可分爲三個層次,從表層的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到深層的微微自得之情。不僅是文章表現的心境層次遞深,也是學生學習本文時理解的遞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而在認知後兩層心境時,如果學生對作者陶弘景本人不瞭解,可能無法體會兩層情感。因此,教師在適當時機補充作者背景資料,便於學生探究。此外,到這裏爲止,教學環節基本結束,縱觀整個教學設計,朗誦無處不在,並且不同環節的朗誦要求不同,隨着教學的深入,學生的朗誦情緒也應該隨之產生變化。反覆誦讀的目標由此達成,同時也是達成課標、單元的要求。】

(五)總結課堂,固能力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發情感不是沒有原因的。打開心扉,我們能發現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靈性感染着我們,用寬廣的胸懷去感悟自然,你們會發現它在你的生活裏添了許多色彩。

課後作業:背誦;把本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散文。

【設計依據:對於課後作業背誦,首先,這是語言積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語言精煉生動,背誦這樣的文章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意識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節奏規律,學生應該上完課文就能大概背誦,當天就應當能全文熟練背誦出來。對於此處設計改編白話散文的課後作業,一是繼續鍛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二是爲了鞏固和檢測他們的學習,三是鍛鍊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將想法轉換爲書面表達呈現出來。】

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

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爲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綜上分析,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着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蒐集了大量的優美風景視頻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於授課時能夠藉此引發學生美的享受,因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出現,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於文章的美,主要採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教學時,我以風景視頻引入,引發學生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緊接着轉入正題,介紹作者、背景,但在授課過程中,這一環節出現問題,對題目的解釋非常清楚,但對於作者陶弘景的介紹就忽略了,雖然並不是名家,但對作者的介紹,能夠很好的讓學生藉此瞭解寫作背景,對文章的學習極有幫助,現在想來,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夠得當,成爲一處“敗筆”,接下來的詞語注音、劃分結構及釋意、翻譯進行的有條不紊,自然流暢,但在美讀文章這一環節,我範讀的背景音樂,由於多媒體出現問題,無法播放,最後只得清讀。雖然課後,許多老師對我的範讀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我個人來說感覺非常遺憾,畢竟這是本課的亮點之一,也是教師表現個人能力的一個機會,錯過了,只能爭取下次了。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研讀短文,體會感情”中,有一句話“自唐宋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其者”,學生一直不能讀準與(yù)的字音,這時,我三次強調了“與”的意思,但學生還是出錯,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示範的讀一遍,也許效果會更好。整體來說,本節課各環節過渡自然流暢,能夠突出本課重點,但就新課標中提到的知識目標,在本課並沒有真正的體現。原因在於,課堂教學中對文章缺少通篇翻譯。這一工作只是放了練習當中,如能在課上以檢查預習形式出現,也許會更好。

今後的教學中應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多請教、多相互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