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小學生作文如何從生活中挖掘素材

本文已影響 8.45K人 

習作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性運用。學生面對習作題,愁眉緊鎖,搜腸刮肚,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或是憑空捏造,講套話,說空話、甚至過分的漫無邊際地發揮所謂的想象力胡編亂造,東拼西湊組件成文章。這是我們在小學習作教學中常見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爲學生在習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這裏的“無話”“無事”“無情”即是缺乏習作素材。所謂習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實踐或調查研究中搜集,積累起來的原始生活材料,是形成習作的基礎。

小學生作文如何從生活中挖掘素材

宋代詩人陸游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指的就是寫作之前必先下功夫體驗生活,積累材料。只有掌握豐富的素材,使學生“有話想對別人說”,產生表達的慾望,才能使學生展開眉頭,樂於習作。

一、積極參與生活

我們應豐富他們的生活,錘鍊他們的觀察力,拓展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語言,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多參加各種各樣的有益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多多學習。這些活動、勞動、學習可以爲他們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提供無限的空間,能調動所有的感官,用學生獨特的視角去捕捉生活,品位人生,用眼看到的,用觸角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筆記錄下來,成爲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葉聖陶先生說:“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把真實生活所不曾經驗過的事物勉強拉下來,那是必定失敗的勾當....。.有了充實的生活,纔有好的文章。”生活,是習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學習生活越充實,體會越深刻,寫作的基礎也越紮實。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開掘和充實生活,使學生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讓他們“有所爲而作”。 “有所爲而作”就是要求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觀者。因此,指導生活就是指導學生多做、多練、多“玩”,小學生既要踏踏實實地學習,又要學會痛痛快快地“玩”,在玩中“思”,玩中“悟”。用心靈去實踐、去體會、去感受、去創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獲得豐富多彩的素材。

“爲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源頭纔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於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究。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真實的感受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既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能使學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情地釋放出來。例如:學生在勞動課上通過參加勞動,親身經歷了勞動的辛苦和勞動場面的熱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寫勞動課的作文,學生就能把在勞動中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情景描寫得十分真實、生動、感人,就能把勞動的激烈場面寫得真實具體。

二、 留心觀察生活

每個學生都被各色的人物與現象,以及自然事物、社會環境包圍着。我們引導學生積累素材,要求他們把目光投向身邊的人和事物。通過前面、細緻、有序的觀察,瞭解事物的特點,認識事物發展的始末,熟悉人物的言行舉止,將周圍的環境視爲素材的海洋,不斷觀察,擷取。這樣無論是父母兄弟,還是親朋好友,無論是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是風雨雷電、山川田野,無論是平凡小事,還是社會新風,這些素材都會在作文裏具體而生動地體現。例如每一年的春季我們都會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公園、景區或者本地比較有季節特徵的景點遊玩,就是讓學生有一個親身看看、摸摸、弄弄等親身感受美景的機會,並且我會針對景物特點指導觀察,甚至帶領全班收集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歌賦,好詞佳句,讓學生有話想表達,有真情想抒發。

當然,片面地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學生做生活的袖手旁觀者,把自己當作局外人。作家劉厚明說:“寫文章最要緊的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離開親身實踐,就不可能有什麼真情實感。從實踐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獲得‘感同身受’的東西,是觀察生活的第一要義。”我們要引用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多接觸,多瞭解,親自去做一做,試一試,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生活,同時引導學生留意自己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進而把自己參與創造生活的喜怒哀樂作爲習作的主要反映對象。

沒有材料或材料不夠用,寫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選擇,或選材不當,仍然寫不出好文章。材料是準備寫進文章裏的各種事理根據,能夠從多方面獲得材料及收集材料是一種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礎,既是中心思想的來源和基礎,有時表現中心思想的根據。人們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靈魂,結構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語言比作細胞。由此可見,材料是文章的根基。如記一件事,一天中做的事情有很多,有的事情是平平凡凡的,重複着做,我就教學生要抓住精彩部分,與平時不同的東西。每天都與家人共餐,是常見的事,而有一次學生這樣寫到:今天我特別高興,因爲吃飯時我幫爸爸媽媽盛飯了,表達了我對父母的愛。同時得到了父母的讚賞,我體會到關愛他人是一種快樂。雖然事小,但對他來說是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本能力,小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現爲: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勞動、遊戲等內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力和感受力。

三、豐富生活,積累素材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都曾有這樣的共識,每當學生經歷一次活動後,作文往往就寫得比較好,究其原因,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有生活、有活動、就有作文材路,反之則不然,縱觀學生一日生活,我們不由得產生這樣的感慨,大多數學生生活內容太單調,課餘生活沒有什麼色彩可言。學校、家庭爲學生提供的課外生活比較狹窄,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展。我們清楚地看到,沒有生活就沒有寫作的素材,爲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生活的前提下,挖掘寫作素材,如,指導學生觀察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選一個側面表現普通家庭的縮影,指導學生觀察班內一日生活,選一個觀察點,反映班級動態的剪影,經常讓學生介紹科技知識,推薦優秀的散文、名著等等。給學生創設寫作的情趣,增加寫作的內容,開拓作文的材路。如:三年級的一次作文,要求是記一次活動,事先,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做老鷹捉小雞的遊戲,事後讓他們把遊戲過程說下來,在說的過程中指導他們抓住每個動作,聲音,神態表情等,指導準確用詞,然後讓他們寫下來。同學們都能把母雞無私的愛,小雞的機靈,以及老鷹的勇猛刻畫得入木三分。

四、靈活選取作文的表達方式

作文過程是學生嘗試使用學會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是他們對生活素材的描摹。在生活中永遠會有新奇的事物使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抓住生活中的點滴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來,讓學生在這表達中體驗生活和表達的愉悅。如,可以要求每位學生自備課外練筆本,在生活中隨時寫作。教師提倡學生自由表達,不規定內容,不規定題目,自由寫作,個性表達,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讓作文成爲學生傳情達意的工具,讓寫作成爲學生生活的需要。正如作家茅盾指出的:“我們身邊應該時時有一支筆、一本簿,無論到哪裏,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一樣地敏銳,把你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這樣以來,學生們能以“生活”爲基礎,以“真實”爲準則,去描繪那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喜怒哀樂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絢麗多姿的自然生活。讓他們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我筆訴真情”,使作文從切身的生活中來,到繽紛的生活中去,讓作文充滿生活的情趣。

我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學生打開生活的倉庫,幫助學生大量閱讀等。隨着我校信息技術硬件裝備的不斷完善,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還可以爲學生提供習作展示和交流的機會,這將更加方便快捷地爲學生作文學習提供極好的發展平臺。有許多知識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因此,我們應該走出課堂,到廣闊的生活知識園林中去折枝採葉,到廣闊的海洋中去拾珠吸露,如果把這一枝一葉、一點一滴,及時收集,並把它真實記錄下來,那麼日積月累,一枝一葉就會變成枝繁葉茂的園林,一點一滴就會變成浩瀚的海洋。這時學生的視野會隨着知識的增多而愈加開闊,作文的思路久而久之就會不斷開闊。相信,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會有新的突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