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如何從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

本文已影響 1.35W人 

寫什麼東西呢?面對老師佈置的作文題,我們有的同學撓着後腦勺怎麼也想不出可寫的內容來。一些同學害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覺得沒有東西可寫,腦子裏空空如也。於是,就埋怨生活不夠豐富多彩,見識不夠廣泛。寫作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但是不是現在的生活特別的少,而以前的生活特別的多呢?其實不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現在的學生是這樣一種生活,以前的學生是那樣一種生活,沒有多少之分,只有今昔之別。所以,有沒有內容可寫,關鍵不是有沒有生活,而是會不會捕捉生活素材?如果善於捕捉,作文是永遠也寫完的。怎樣捕捉生活素材呢?這裏給大家提供幾條思路--

如何從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

◢抓住感人細節

生活中處處有感人的事,有的比較顯眼,比如有一位女職工,自己的家庭並不富裕,但她經常捐助貧困戶,而且出手大方。這種感人的事當然可以寫,但它比較明顯,很容易被人發現,寫的人也多,材料就不是那麼新鮮了。生活中還有一些細小的情節,同樣是感人的,如果能抓住這些細節展開,那就有可能寫出一篇好文章,因爲這些細節不易被人發現,沒人寫過。比如有這樣一個細節:父親拉着五六歲的孩子穿馬路去玩,從北往南,父親先是右手拉着孩子,走到馬路中央後,換成了左手,每次都是這樣。爲什麼要換手?細細一想:這裏充滿着愛。行人橫穿前半條馬路時,汽車是從東到西的,父親在東邊,孩子在西邊,就相對安全些;過了馬路中央,汽車是從西到東了,換隻手,父親在西邊,孩子在東邊,孩子又相對安全些。類似的細節,現實生活中很多,平時我們也經常看到,但就是不去思考,沒有想到這也是作文的材料。細節雖小,但能以小見大。

◢攝下經典鏡頭

有時,生活中的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微笑,或者一個形象、一種打扮,等等,會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或者爲之一震,或者感慨萬千,儘管這只是短暫的片刻,只是一個鏡頭,但我們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聯想,通過描摹這個鏡頭,把它寫成文章。比如有一篇《街頭,有那麼一個小孩》的習作,寫的就是這樣一個鏡頭:在熱鬧的街頭,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坐在一張高高的靠背椅子上,頭微微仰着,一手捏着碩大的雪糕在吮吸,一手輕輕地晃動着一張拾圓紙幣,一隻翹着二郎腿,一隻擱在一張小凳子。他的對面,是一箇中年男人,正弓着腰,低着頭,麻利地給他擦着皮鞋,額頭汗津津的。這無疑是一個很經典的鏡頭,可以憑藉這個鏡頭展開聯想寫出一篇文章,聯想到這個孩子的家庭,聯想到他父母的教育方法,聯想到他平時的生活態度和行爲習慣等。只要平時多留心,這樣的經典鏡頭到處都有,青少年中有,成年人中有,老弱病殘者中可能更多。

◢固定新奇想法

人的思想是非常活躍的,當我們接觸新事物時,當我們遇到異常的情況時,常常會產生自己的新奇的想法和念頭。想法和念頭又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不特別加深,很可能一去不復返。作文是需要表達思想的,這個思想,就是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念頭。因此,當自己的頭腦中出現新奇的想法時,就要想方設法固定它,強化它,並通過作文把它表現出來。有一篇題爲《逛商店》的作文,材料並不怎麼特別,但它表達的想法很有現實意義。作文寫了這樣一件事:週末,一家三口開着私家車到超市購物,到後,找來找去沒有地方泊車,忽然看到有一輛離去,正想進入,另一輛卻捷足先登,於是只好再找。發現旁邊有個小區,想停在那裏,可保安不準。最後開車的父親說,你們母女倆進去買東西,我就在外面兜風,你們買好後,打電話告訴我,我來接你們。對此,作者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商場一個一個地建起來,車子越來越多,可泊位越來越少,這是不是發展的不和諧呢?不管是什麼文章,都應該表達一種想法或感情。當我們有了特別的想法或比較強烈的感情時,就應該通過材料把它表達出來。

◢品味生動話語

生活中的話語是非常豐富的,有的雖然不夠規範和優雅,但個性鮮明,生動活潑,有時,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可表達出來的感情或內容十分豐富,讓人物性格一下子凸現出來。有時,初初一聽,似乎很平常,但細細琢磨,就會感到含義豐富。我們要留心傾聽,仔細品味,一旦發現,就要把它表現出來。有一篇《"你的鞋帶散了"》的習作,就是抓住三句"你的鞋帶散了"構織而成的:早上,我蹦蹦跳跳地來到學校。剛進校門,不知是誰從後面拍拍我的肩膀,隨即傳來一句:"同學,你的鞋帶散了!"中午,我去食堂吃中餐,突然食堂的阿姨盯住我的腳說:"小姑娘,你的鞋帶散了!這裏地面油膩,小心滑倒。"回到家,放下書包,我爲媽媽講起了學校裏的趣事。忽然,媽媽說:"別動!"我以爲有蟲子落在身上了。只見媽媽彎腰蹲在我的腳旁,熟練地捏住我的兩條鞋帶,變戲法般地在我鞋上編出了兩隻"小蝴蝶"。媽媽站直身子說:"傻孩子,你的鞋帶散了,這麼大了,還不知道系一系…"這三句話雖然樸實無華,但表現出濃濃地關愛之情。不要以爲只有豪言壯語纔是有感情,纔是生動的,其實,真誠的、令人咀嚼的語言往往是生活中的大實話。

◢發現微妙變化

時間在流逝,事物在變化。同一個人,同一個事物,一段時間後,就可能發生明顯的變化。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的就是這種變化。善於寫作的人,往往就是善於捕捉變化的人,他總是通過比較,找出前後左右的不同點來,然後引人思考。暑假,有個叫閻越的學生到外婆家去,發現表哥言行舉止有了微妙的變化。以前,表哥像運動員一樣,活潑好動,跳躍不停,而且主動和你說話,吃飯時還會夾菜給你;而現在,他言語極少,你問他,也懶得回答,他總是傻傻地坐在角落不動,吃飯也默不作聲。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閻越琢磨和打聽起來:原來,表哥期末英語考得很差,舅媽氣死了,叫了正在讀大學的兩個堂姐,輪番給他補英語,表哥對英語一點興趣也沒,但舅媽硬逼着要他硬學,使得表哥苦不堪言、焦頭爛額。根據這個變化,閻越就寫了篇《該死的英語》,通過前後對比,寫了表哥的變化:一門科改變了一個人的性格。應該說,這個材料也是很有意義的。

生活在前進,素材無窮盡。只要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作文材料,而且是越寫越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