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1

一、在生活中積累素材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要學會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畫面,便能達到高效的積累效果。很多初中生經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太過單調,除了學校就是家庭,除了同學就是父母,生活中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成爲他們積累的素材,其實不然,生活中存在太多值得記憶的事情,學生必須要學會從生活中的細節入手,才能看到美好的事物。雖然初中生接觸的人物比較單一,但是學生仍然可以從其中發現有趣的事情。如今天老師在課堂上講了哪一個典故;同學之間發生了哪些事情;爸爸媽媽和自己一起完成了什麼樣的事情;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等等都可以成爲學生積累的素材。

作文與生活是一對密不可分的綜合體,離開了生活的作文是空洞無神的,離開了生活的作文是無病呻吟的。如此教師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也應該讓作文與生活緊密相連,從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比如在一次寫作教學中,教室外下起了大雪,這時我便停下講課的進程,帶着學生一起走出了教室,來到了漫天大雪的操場上,並讓學生認真的觀察雪,感受雪。在雪地裏,學生的心情得到了徹底的釋放,他們奔跑着、玩耍着,忘卻了繁重的課業壓力,儼然一個個還未長大的兒童,甚至於有的學生還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此刻我將本節課的寫作話題定爲“雪”,讓學生結合所見所聞寫出所想所感。如此與學生眼前之景契合的作文話題瞬間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景象。有的學生描寫了雪花在漫空中飛舞的場景,希望可以和雪花一樣自由自在的飛揚;有的描寫大家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的場景,由此懷念童年的往事;有的描寫雪花落在手心即化的情境,希望雪花可以在手心多呆幾秒的願望等等。可見在雪花飛揚的操場上,何愁學生沒有寫作素材呢?同樣的作文話題卻讓學生產生了不一樣的心境,從而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素材積累的能力。

二、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閱讀是積累素材的重要方式,學生聽的多、說的多不如讀的多。書籍中有更遼闊的空間和視野,一個不會讀書的學生是不會學習的學生。如果說我們的初中生缺少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的話,那麼學生完全可以在書籍中找到更多的寫作素材。這裏所說的書籍包括課堂上的教材和課外的學習書籍。到了初中階段,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具備選擇書籍和閱讀書籍的能力,學生可以從興趣出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

那麼,學生如何有效的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的素材呢?首先學生要將書籍讀到心裏去。閱讀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之上增加閱讀的數量,有些學生爲了增加閱讀的數量而忽視了閱讀的質量,使得這些學生看似閱讀了很多的書籍,實際上能夠拿來使用的少之又少。因此要讓書籍讀到心裏去。學生可以將閱讀時間放在晚上睡覺之前,睡覺之前學生的大腦會更加的安靜,這時通過閱讀一些文章和書籍不但可以達到積累素材的目的,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睡眠。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不是讀完了就算完成了閱讀的任務,很多學生都會存在這種錯誤的閱讀方法,很多書籍在閱讀了一段時間之後,其中的故事情節和精彩片段也全都還給了書籍,這樣的閱讀是低效的。學生可以給自己準備一個隨時摘抄和記錄的本子,本子上可以摘抄閱讀內容的精彩部分,如在《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這一章節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對武松打虎具體細節的描寫更是讓學生難以忘懷,這時學生就可以將這一章節最精彩的內容摘抄在本子上,並在空暇的時間再拿來反覆閱讀和琢磨,在反覆的閱讀和琢磨中這些精彩的描寫勢必會成爲學生未來寫作的素材。

三、在寫日記中積累素材

日記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將一些重要的、有意義的.寫作素材記錄下來,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研究表明現階段很少有學生願意去寫日記,也很少有教師去要求學生寫日記,使得學生沒有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對於初中生而言,日記可以是學生傾訴的對象,也可以是學生積累素材的園地。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了難解的心事可以將其寫在日記本中;在生活中看到了新奇的事情,可以將其寫在日記本中,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素材就會越來越多,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一次在寫有關“雲彩”的作文時,很多學生都表現的非常的茫然,他們不知道應該從哪裏下手,也不知道該寫哪些內容,這樣看起來多數學生都缺少有關寫作內容的素材,然而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真的沒有見過雲彩嗎?在平時的閱讀中真的沒有閱讀過關於雲彩的文章和書籍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學生的看和讀都是瞬間帶過的,一段時間之後雲彩的素材也便從學生的腦海中煙消雲散。有這樣一個學生喜歡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在日記本里,他的日記本中有很多關於雲彩的記錄,有的是描寫雨後的彩虹;有的是描寫夏天的雲彩;有的是描寫秋天的雲彩;有的是描寫傍晚日落之前的晚霞等等,這個學生對雲彩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瞭解,在面對這樣的作文題目時,這個學生只需稍加思考和回憶,日記本中的素材便都回到了學生的腦海中,從而使得學生的寫作變得行雲流水。

只有在大量寫作素材的支撐下,學生才能寫出跌宕起伏、豐富多姿的作文,只有言之有“米”,才能成爲寫作的能手,這個“米”在哪裏,“米”在生活中,“米”在書本中,“米”在日記本中,學生只有用心體會,用心記錄,才能讓寫作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2

一、觀察要精於思考

人人都在觀察,但並非人人都會觀察。如果觀察時僅僅帶上“五官”,不用上自己的“心”,所獲得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大家一起外出觀察,有的回來有寫的,文思泉涌;有的回來卻感到一無所獲,寫起來一籌莫展,無法動筆。這是因爲後者在用五官觀察時沒有開動腦筋邊觀察邊思考,而是光觀察不思考,收穫當然不同。觀察離不開思考,因此,觀察時不僅要用眼去看,用耳去聽,更要用腦去想,一句話,就是要注意把觀察和思考結合起來,做到邊觀察邊思考,對所觀察的事物產生新鮮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如讓學生寫《家鄉變了》,我們可要求學生們用獨特的視覺去觀察家鄉的具體變化,如從住房變大、道路變寬、小區變美、休閒娛樂方式變多等角度反映家鄉新貌;還可以另闢新徑,要求大家在觀察家鄉變化的同時,要注意環境保護這個社會問題。其次就是觀察中思考要有深度。如觀察中發現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就應該想一想,爲什麼不同?看見一處景物很美,也要想一想,它怎麼美,美在何處?我們該用怎樣的語言來形容它纔好?

二、用心體驗社會生活

初中生生活圈子小,他們每天從家裏到學校,“兩點一線”式的生活難免使視野受到限制,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鼓勵學生走向“十字街頭”;要積極爲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實踐的全過程。例如,節假日不妨走出戶外,看球賽,搞調查,觀花鳥;也可以三五結伴,遊名山大川,觀鄉土人情,品題詠鐫刻;聽民謠、諺語、笑話,聽商販巧舌如簧地推銷商品,聽導遊娓娓動聽地講解本地名勝;議時政,析美醜,嘗試即興採訪;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爭做環保小衛士……作文與一個人的社會生活閱歷和文化底蘊密切相關,如此多看、勤聽、常說,並且“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何愁寫起作文來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濤?教師還應該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益的,如外出參觀、遊覽、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瞭解新聞、時事,把對社會生活的思考和認識納入寫作範圍。社會生活爲寫作注入了活力,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應該多加關注。

三、寫讀書筆記,強化記憶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不作筆記,如過眼煙雲,無蹤無跡。讀書筆記的內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精彩語句的摘抄,可以是內容要點的概括,也可以是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要準備一個筆記本,將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隨時記錄下來,分門別類進行儲存。如果是屬於自己的書報,可把全文剪下來,貼在專門的剪輯本上。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圈、點、勾、畫,學會做批註,長期堅持,不僅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寫作素材的積累。對一些精彩句段、名言妙語,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反覆吟詠體味,最終背誦下來。背誦多了,自然詞彙豐富了,寫作時自會左右逢源。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詞、句之米組成的。所以學生在閱讀中要多做有心人,強化記誦,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

四、利用網絡資源積累寫作素材

網絡已經逐漸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了網絡這個環境中去探求教育教學的新途徑。筆者認爲互聯網的強大信息量爲學生展現了大量的信息素材,爲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學生學的更多更快。多媒體網絡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文聲資料,引發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學生鼠標輕點,大千世界便盡在眼前。網絡中的“圖像”可以作爲寫作的基礎素材;“聲”可以創設情境,陶冶性情;“文”可以給予學生範例、提示、啓發……還可根據課文內容延伸,嘗試寫作。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的形象直觀性,爲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寫作興趣;也可利用網絡的共享性,引導學生把網上閱讀到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粘貼”到自己的“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見聞感受也記入“寫作素材庫”,並定期地進行分類、選擇、整理;還可利用網絡的交互性,欣賞習作,把自己的“寫作素材庫”與同學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去僞存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五、有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不斷創新作文選材

“文章切忌隨人後”、“文章何必哭秋風”,作文教學要創新,教師必須着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選材上勇於創新。選材上的創新體現在所選取的材料新穎、獨特、不落俗套等方面。目前,在作文選材的問題上,有的教師並沒有注意到創新的問題,學生的創造力沒有得到施展,作文“選材單一”或“人云亦云”,材料陳舊,文章雷同率高。比如寫歌頌老師的文章,學生總愛寫老師帶病工作、深夜備課、冒雨補課之類的內容;寫母愛,往往是孩子生病,揹着孩子上醫院,或冒雨送傘等,讓人一看上文,就能猜出下文如何如何。要克服這個毛病,教師應精心設計和組織,有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例如寫《春天來了》,既可以寫“春風又綠江南岸”視覺中的春,又可以寫“紅杏枝頭春意鬧”聽覺中的春;也可以寫“踏花歸來馬蹄香”嗅覺中的春;還可以寫“暖風薰得遊人醉”味覺中的春;更可以寫“吹面不寒楊柳風”觸覺中的春。這樣寫來,便多層次、多方面地展示了生活,發掘出了生活中豐富的美,給人以全新的印象。

總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我們纔會有有選擇的使用。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中處處存在動人之處”。朱熹也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對學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作文“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