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六下《最大的麥穗》聽課記錄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蘇教版六下《最大的麥穗》聽課記錄

蘇教版六下《最大的麥穗》聽課記錄

(說明:培訓還安排有一項“跟一位特級進課堂”的內容(三天)。分成幾個七八人的小組,安排到某位特級所在的學校(或單位)。我們分到的導師是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的特級教師倪宗紅。她原是學軍小學的,師承唐淑華,獲得過全國賽課一等獎。今年暑假剛到新崗位。按規定要聽導師兩節課,這一節是根據05年11月的錄像整理的。覺得此設計對“說理性小品文”的教學有很大啓示,尤其在“落實人文性,強化工具性,體現語文味”上更是一個超越,所以發於此,望能給予您啓示。紅色爲聽課時的即時感想。)

  一、課前活動

圖片顯示麥田

1、一塊麥田裏有多少麥穗?猜,數字——你能用語文的方式表達嗎?(成語)

2、一起走進麥地,仔細看一看麥穗(圖片顯示麥穗)。這一束一束的麥穗,看到最大的時候,用起立的方式告訴大家。圖片:看一束束麥穗,認爲找到最大的就站起來。

3、你怎麼沒站過?站過了,怎麼又坐下了?你坐下表示什麼?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選擇及依據。

一次也沒站的,談一談想法。

(即時感想:第一,學生手頭沒有文本,課前談話環節安排這樣一個活動之意在於讓學生走近文本,讓學生感受到“機遇”問題。其次,用“麥穗”作爲活動的題材,有更貼近文本,降低難度,直觀地理解麥田和麥穗滲透這一知識點等幾個好處。)

  二、引題質疑

1、介紹:帶學生選擇最大的麥穗的事,是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帶學生做的。

今天我們來讀這個故事,你想從中尋找什麼答案。交流:爲什麼帶學生找。記住“蘇格拉底”。

結果?

怎麼找?大?(板書學生的問題)

2、自由讀文,自己帶着疑問讀課文。大聲讀,反覆讀,讀到老師喊停的時候。發教材。

讀完的站起來。一遍的坐下,二遍的坐下,三遍的繼續站着。

3、梳理問題:通過讀,明白我們應該首先解決什麼問題?給學生的問題標上序號。產生爭議。根據課文內容先解決怎麼找,再解決爲什麼找?道理是最後讀着讀着就越來越清晰了。

(在學生不知道的情況下組織教學,具有真實性。學生未接觸文本,不瞭解文本的前提下,先引導質疑,再發下文本,這種做法很有新意。利用了閱讀期待心理;注重了梳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在梳理問題的同時也梳理了文本的順序,按文本的順序解決問題,體現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三、研讀理解

1、蘇格拉底要弟子們找的句子,讀。

2、弟子們怎麼找?你找哪句。交流,正確定向。齊讀。

3、提問:弟子們看了又看,等了又等,找了又找,你說是爲什麼?(找最大的麥穗)

4、找最大的麥穗弟子們錯了嗎?結果怎樣?請同學讀課文。

5、你認爲哪幾句寫出了事情的結果?讀。告訴我們找的結果了嗎?是什麼?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推斷有理)特別是哪個詞告訴我們弟子們沒找到(嘲笑),麥穗會嘲笑人?其實說什麼?與其說麥穗嘲笑不如說自己嘲笑自己,這叫自嘲。

6、練讀,讀出自嘲意味來。比他讀得自嘲意味更濃的。(爲他喝彩)

上課時,老師也讓大家選麥穗。當老師說放完的時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1:後悔。你能把這種後悔加到句子中讀出來嗎?(我聽出你的後悔來了)

生2:驚訝。放完了的時候,就如同蘇格拉底洪鐘般的聲音。把這種“驚訝”的體驗讀出來。

生3:遺憾。

7、洪鐘般的聲音。意思。爲什麼?讀出當頭棒喝和感覺來。(齊讀)

(利用課前的情境,指導個性化朗讀。並請注意老師提的要求是“讀出**體驗來,而非“**感情”,這一要求很有內涵。因爲這是哲理性文章,語句難以讀出“感情”來,老師就不提這一要求,從雖可見對文本解讀的深度。)

(二)體會哲理

1、蘇格拉底真的帶他們找麥穗嗎?是應該想幹什麼?用課文中的句子讀出來。

2、他的話意蘊深刻,反覆讀,說說你讀懂了多少?

生1:要抓住時機。你的話中有一個“時機”

3、組織交流:課文中沒有“時機”。你從哪兒讀出蘇是在跟學生談“時機”

交流,小結板書:借麥穗跟學生談時機問題。

4、蘇格拉底的話不但看哲學思想,還要看語言魅力。“兩個未必”你讀懂了嗎?

交流:第一個:機會可遇而不可求。第二個:機會碰到也不能準確判斷。

5、老師明知如此,卻要求“只許進不許退”,這個老師太苛刻了。是嗎?

生:不是,想告訴弟子,行進麥地就如行進人生。(爲他喝彩)板書。

6、領悟這個意思嗎?把領悟到的東西讀出來。是在讓弟子們找麥穗嗎?(是告訴哲理)

7、用自己的筆表達自己領悟到的東西。(用比喻的方法)

8、交流點滴感悟

關注抓住機會,機不可失。(巧妙利用評價,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導到本課主題——“機會”上)

9、你有撿到最大的`麥穗嗎?你認爲撿到的請起立?這節課老師帶大家撿麥穗嗎?你認爲手中握着最大的麥穗請起立。出示,引導讀課文結尾。文章的哲理(二度呈現)。(目的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個性化理解機會。)

小結:機會垂青於有追求的人。抓住了最後一次讀意味深長啓示的機會。如果沒有,思考生活中還有還有哪些可以爭取的機會。評價:在沒有機會的時候,你能不能去創造機會。

 四、結課,介紹蘇格拉底

(1、一節課,將“機會的選擇”這一主題深刻地進行了揭示。讓學生體驗到對機會不但要等待、把握、利用,還要自己去創造機會,課堂節奏快,密度高,目標達到成有深度。

2、哲理性文章本身人文性(道理)就強,如何體現工具性,讓學生在文本中有所收穫,如何更有“語文味”,成爲一堂不失語文味的哲理課,而不上成“思品課”?本課的設計具有示範性,聽後覺得體現於以下幾處。其一,用語文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說,體現語文意識的滲透和培養。其二,讓學生梳理問題,體現對語文學習方法滲透。其三,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解決時始終要求用文中的語言讀給大家聽,就是學文本的語言。其四,詞句的解讀落實上也有兩處精心預設體現。“嘲笑”一點。自嘲與多元體驗結合。讀出體驗與感受來,不要求讀出感情,借文本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不需要聲情並茂。兩個“未必”一點也是如此。其五,引導用比喻的方法寫自己獨特的體驗,滲透於“寫”這一“語文”的方式中。其六,教師在點評時注意用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