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難忘的經歷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難忘的經歷散文隨筆1

有生以來第一次三下鄉,懷抱着複雜的心情,準備着,收拾着三下鄉的所需的物品,並在今早九點大家一起坐車去下車小學。三個小時左右,到達目的地。這時,正在下着小雨,不過影響不了我們這一隊人馬對三下鄉的熱情。

難忘的經歷散文隨筆

來到這裏先和校長說一下住宿問題等等,然後開始分配宿舍,分配好之後,各自打掃起自己的宿舍。也有人去打掃廚房。我呢,就是打掃完宿舍後跑去廚房幫忙擦凳子,折柴火。然後回宿舍休息。這是我第一次在宿舍打地鋪而且是五個人把牀鋪並行相接。這種感覺很新鮮。這樣也可以促進大家的友誼。

有夥伴從菜市場買菜回來,我去幫忙洗菜,發現一個讓人有點點尷尬的情況。我幫不了多少忙。廚房是我的一個剋星。進去一次我的人生似乎多一個黑點。啥都不會的我把生菜的葉子洗碎了。削青瓜皮老切一層厚厚的肉出來。在心裏默默記得回去要老老實實地跟老爸老媽學做菜。

吃飯的時候,感覺挺幸福的,也覺得菜很好吃,因爲一天下來只吃了兩個麪包,半瓶水,而且菜真的好吃,尤其是魚和混炒玉米粒。

明天就要正式開始工作了,期待以後的工作時間。

難忘的經歷散文隨筆2

我的父親趙華庭(原名趙繩榮,參軍後改名趙華庭),1919年出生在欒川縣欒川鄉雙堂村一個農民家庭。

父親兄弟四人,父親排行老二。我爺爺過世早,家裏只剩下兩畝多田地,全靠我奶奶和只有十多歲的大伯耕種田地,日子過得非常艱辛。父親六七歲開始下地,上山拾柴做飯,讀了三年私塾後又讀小學,後來無奈輟學了。爲了生計,奶奶將他送到陶灣鎮一家山貨行裏當學徒。

1936年1月,父親剛滿17歲。我大伯被抓了壯丁,體檢時因耳朵聾身體驗不上,保長就向家裏要錢找人頂替,不給錢就不放人。家裏拿不出錢來,父親決心頂替我的大伯去當兵。他揹着我奶奶報了名,到國民革命軍獨立46旅738團1營2連當了一名新兵。

剛到部隊後父親個頭矮小,身體瘦弱,連一支中正式步槍都背不起來,先被分配到連部當通訊兵,後來又當衛生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父親所在的部隊奉命乘火車增援,可火車開到河北正定附近,盧溝橋就失守了。上級命令46旅就地構築工事抵抗日軍,掩護其他部隊、後方機關和難民後撤。當地有一條大沙河,河上有一座鐵路橋,平漢鐵路從中間通過。46旅接到的命令是:拼死堅守,不能後退一步。

他們沿河岸構築了簡單的工事和散兵坑,準備背水一戰。日軍打到大沙河邊,先用迫擊炮轟擊,後又騎兵、步兵衝鋒。經過一天一夜激戰,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傷亡也很大。完成阻擊任務後,他們奉命撤到後方休整。

1937年10月,日本鬼子派重兵加緊向山西進攻,父親所在的部隊被緊急派到一個叫中央關的地方防守,這是一個距雁門關不遠處的一個小關口。當時,晉綏軍、中央軍和八路軍共同防守山西,憑藉長城各險要關卡隘口堅守,終究因武器裝備落後,敵不過日本鬼子飛機大炮的猖狂進攻。只一個多月時間,雁門關、忻口等主要關口陸續失守,太原已無險可守。父親隨部隊奉命後撤到河南新鄉進行整訓。

1938年春,父親所在的部隊緊急調防到山東嶧縣,準備參加臺兒莊戰役。之後,該部被臨時編入湯恩伯的第20軍團,奉命增援嶧縣西十五里姜崖村不遠處的一個山頭陣地。山的下面有一條鐵路通過,是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他們的任務是將山上已被打殘的部隊換下山休整,堅守山上的`陣地。

當天晚上,父親所在的部隊開上了山頭,到天亮後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屍體。父親才知道,昨晚趴在死人堆裏一夜, 因天黑什麼也都看不見,也不知道害怕。

經過激烈戰鬥,該部打退了日本鬼子的多次進攻。到天黑時,周圍山頭的友鄰部隊都奉命轉移了,可父親所在的營沒有接到轉移命令,營長只好帶領剩餘的部隊退守到山下水牛鋪村的一個地堡裏。

部隊從山上後撤時,遭到日本鬼子的追擊,父親被日本鬼子的炸彈彈片炸傷了右小腿,被戰友背到了地堡裏。堅持到晚上後,營長下命令準備突圍,他讓兩個戰士背起父親一起走。父親爲不連累戰友堅決拒絕,對營長說:給我留下兩顆手榴彈,你們快走吧,敵人若來我就和他們同歸於盡。就這樣,父親手裏時刻拿着兩顆手榴彈,獨自留在了地堡裏。

幸運的是,鬼子當晚沒有進村裏的地堡,第二天就撤走了。父親拖着傷腿爬出了地堡。因爲打仗,老鄉都躲起來了,村裏空無一人。父親爬到了村邊一個打麥場的小草房裏。

時間不長,老鄉王平道路過,父親連忙喊,大叔救救我吧。王平道就和幾位老鄉用一塊門板把父親擡到自己家裏,父親後來拜王平道爲義父,一直有書信聯繫,父親在經濟上還接濟老人全家,直到王平道去世。

在王平道家裏養傷時,鄉親們很同情父親的遭遇,不僅常來看望他,還紛紛送來雞蛋、煎餅等。但因傷口較深,彈片取不出來,村裏的老中醫用中草藥醫治效果不好,養了半年時間父親的傷口仍在化膿。1938年10月,王平道老人找鄉親們一塊商量後,大家湊了10多塊銀元,給父親換上了老百姓的衣服,用毛驢車將父親送到了嶧縣城裏的美國基督教會醫院——瑞門德醫院裏治傷。

正是因爲鄉親們的無私幫助,父親不僅在這家醫院治好了傷,還學了醫,後來到安徽阜陽的野戰醫院繼續爲抗戰出力。

20世紀80年代,父親陸續向我講述了自己抗戰時的經歷。他經常感慨說:抗日死裏逃生,終身感恩老鄉相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