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七年級課件

七年級地理課件

本文已影響 1.54W人 

七年級的地理課件應該要怎麼進行制定才能更好地提升地理教育質量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七年級地理課件,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七年級地理課件

  七年級地理課件【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祕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爲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並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爲4萬千米。

【板書】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製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並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着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於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爲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爲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並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爲什麼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着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稱爲什麼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麼,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麼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後,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爲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爲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爲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佔的緯度範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於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麪積大?

  七年級地理課件【2】

  海陸的變遷

  一、 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瞭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

3、 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通過課堂活動,用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 障礙與生成關注

學生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認識不多,教者應通過引導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三、 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 引出問題

用南通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

(從當地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爲今後學習平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通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 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爲什麼意思?

原意爲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成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 看教材圖2.10——圖2.12 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

從閱讀材料和圖2.18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啓示?

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瞭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 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2.19——圖2.24 說出六大板塊的分佈、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爲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不變的(錯誤)

1. 地殼的變動

一、海陸的分佈

2. 海面的升降

變化的——“滄海桑田 ” 海陸變遷

3. 人類的活動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1、 大陸漂移——板塊運動

2、 六大板塊與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

  五 、練習與拓展選題

單項選擇題

1. 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 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幾乎全部位於海洋中的板塊是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美洲板塊

.3.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 )板塊擠壓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非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4. 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島弧 C. 海溝 D. 海岸山脈

5.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佈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 )

A.南極地區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溼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溼的低緯,並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

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板塊運動 D. 海水運動

探究活動: 除了今天課堂上了解到的海陸變遷實例舉證外,課外還能找到哪些海陸變遷、地形變化的例證?請整理好有關資料後,在班上討論交流。

(學生通過對地球表面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學習,初步建立起了個體意向場,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態度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可以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六、 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名單略

  七、 反思與點評記錄

本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海陸變遷的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初步懂得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整個學教過程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於此。

[七年級地理課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