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京法源寺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範文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1

《北京法源寺》以袁崇煥的死亡爲序,以康有爲訪法源寺爲始,以別法源寺爲終。北京法源寺,見證了幾個朝代的衰亡。這本書以法源寺爲線索,記錄了許多大人物的故事,這是一些悲劇的人物,爲時代生,爲時代死,與其說法源寺是佛寺,不如說是一個亡靈的超渡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譚嗣同的死。以前讀史書只知道,戊戌六君子,卻不知者六君子中有人是被迫死,有人是不甘死,有人是淡定死。而譚嗣同,便是後者,原以爲是書生形象,卻發現有了幾分俠骨柔腸。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何等氣概,才能在死前說出這番話,何等氣概,才能在大義面前放下對妻子的小愛,對父母的小孝,對朋友的小義?

然而,可能是因爲時代的差距,讀到文後,我還是無法理解他爲何非死不可。李敖先生的解讀是,譚嗣同以自己的死來證明改良之路不通,而這種證明,需要鮮血。可我不認同,的確,改革需要鮮血,可是,改革同樣需要人才。我想不通,我反而寧願相信李敖先生在文中梁啓超對譚嗣同的質疑,他質疑譚嗣同是爲君而死,而不是爲事而死。我寧願相信這個理由。

忠君在他們心中可能代表着守舊,這個他們中任何一個都不會承認的。也許是時代的差距,我總覺得,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不同不過是,有的人忠於君主,有的人忠於朋友,有的人忠於自己的國家,有的人忠於自己的人民,而這歸於一句話就是,他們都忠於自己的信仰。

光緒是君,的確。可是,在譚嗣同革命的歲月中,是光緒的開明和康有爲的引導使得他改了方法,在一起奮鬥的日子裏,光緒信他,他也忠於光緒,這是君臣之義,同樣,也是朋友之誼,承認爲了心安而死,並沒有什麼不妥。沒有改良派的出現,光緒雖然毫無作爲,但至少衣食無憂,不至於落得個囚禁瀛臺,不明而亡。光緒對他坦坦蕩蕩,他若逃走,便是樹倒猢猻散,爲人所不齒,在江湖中打滾了這麼多年,有這麼多俠義朋友的他,是斷然做不出來的。

所以,從江湖的角度來說,他不可能逃;從君臣的角度來說,他也不可能逃;從朋友的角度來說,他更不可能逃。而爲事,多多少少有些成分,但我總覺得不是內心所真想。

當然,我這麼說,不是代表我不覺得他偉大。我說過了,爲信仰獻身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他們將在歷史的塵埃中永存。

對於康有爲,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人生路。

我最爲感慨的是,最後他與李十力(普淨)的對話。“‘袁督師的不幸是,他生前死後正好碰上明清兩個朝代,明朝說他是清朝的,清朝說他是明朝的。個人在羣體鬥爭的夾縫中,爲羣體犧牲了自己,竟還犧牲得不明不白。’如今,輪到他康有爲自己了,他也正好碰上清朝,清朝說他太前進,他承認;可是民國到來說他太落伍,他卻不服氣。”

康有爲是有抱負的人,同樣爲着心中的信仰而努力着,我不支持他的方式,但卻佩服他的勇氣。同樣的,梁啓超也是,李大釗也是,這些人,精神永不幻滅。我觀點同李先生一致,就沒有過多想法了。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2

《北京法源寺》成書於1991年,是李敖在獄中構思所得,讀過此書的人有兩個極端評價,批評者說這壓根算不上一本小說,沒有任何情節推動,只有李敖的顯擺,讚譽者說此書代表了近百年來知識分子思想的最深刻境界,是繼《道德經》之後一部可以從宏觀上把握中國人思想的書籍。竊以爲一個成年人讀書,不可只圖快活,應從書籍裏汲取先進的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科學地認識這個社會,從這個層面而言,《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李敖大才自不必言,各種典故信手拈來,借書中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強弱、羣己、人我、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等主題的深刻思考,隨便一個見解拎出來,都能砸死半數國人。整本書洋溢着百折不回的鬥士精神,充滿了堂堂正正的`陽剛氣質,寫透了大丈夫的豪俠、忠義、決絕、悲壯,相較之下,其他歷史小說只是替楊貴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腳的無聊故事。

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是李世民爲哀悼北征朝鮮的陣亡將士而建,北京的寺廟名字大多喜氣,而憫忠寺是追念爲家國天下而死的先烈與國殤,充滿了陰鬱與蒼茫。這座寺廟歷經千年風雲,送走了軟骨頭的宋欽宗,迎來了更加軟骨頭的晚清。此時正值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仁人志士救亡圖存,曾李左張發起洋務運動學西方器物,甲午海戰把我們打醒。康梁又發起戊戌變法學西方制度,歷時百日而亡。陳李胡蔡又發起新文化運動,轉向更深層次的民衆思想,終又失敗。嘗試不可謂不豐富,苦難不可謂不深刻,但仍在近代化社會的門檻外徘徊,根源到底在哪裏?

一爲兩千年中央集權的慣性太大。古雅典時期,梭倫、伯里克利、克里斯提尼改革,不斷擴大公民範圍,奠定了直接民主的雛形,後又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啓蒙運動,催化出君主立憲政體,德先生深入人心。而我們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世皇帝只專心做兩件事,削弱相權和地方權力,清朝君權達到頂峯。李敖在書裏狠批慈禧,但更該狠批的是四萬萬國人,跪了兩千年的膝蓋已經不適應直立,以一國奉一人,竟沒人覺得不對。偶有一兩個清醒的先驅,卻被視爲異類,郭嵩燾出使英法,領略其先進之處,回來說幾句實話就被迫辭官。鄭觀應的思想體系之先進完整,今人看來都覺驚歎,但當時卻無人理會。晚清的苦難不是慈禧一個人的孽,是全體國人的孽。

二爲小農經濟導致王朝循環怪圈。小農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每個王朝後期土地兼併都極其嚴重,農民只有兩個選擇,苟延殘喘或揭竿而起,農民反地主的終極目標就是當地主,對武裝起義的領袖來說,當皇帝是天經地義的事,功成身退從來不是他們的選擇,所以李唐走了,趙宋來了,朱明走了,愛新覺羅來了,我們的歷史只是一年重複了2000多次。怎樣才能不走重複的路?變法者做了嘗試,卻被慈禧阻斷,譚嗣同選擇死事,他是真正的殉道者,幾百年後百姓不會記得太多帝王,卻一定能記得譚嗣同。該書對譚嗣同着墨甚多,志在緬懷逝者,激勵來者。

三爲缺少訓政阻礙了民智開化。孫中山曾言:餘之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時期爲三:第一爲軍政時期,第二爲訓政時期,第三爲憲政時期。由軍政時期一蹴而至憲政時期,絕不予革命政府以訓練人民之時間,又絕不予人民以養成自治能力之時間,於是第一流弊,在舊污未能盪滌,新治無由進行。第二流弊,在粉飾舊污,以爲新治。第三流弊,在發揚舊污,壓抑新治。更端言之,第一爲民治不能實現,第二爲假民治之名,行專制之實。第三,則並民治之名而去之也。

以上三條,爲千百年痼疾,非一朝一夕可改,不要指望畢其功於一役,嘗試的路有很多條,但能否少流血或不流血?如果非要流血,流誰的血?關於這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李敖虛構了一段情節,1927年康有爲重回法源寺,遇到了當年的小和尚普淨,此時已改名爲李十力(董必武、熊十力、李大釗的化身),李十力主張嘗試新主義,失敗也在所不惜,康有爲說:我們試驗失敗了,流的只是我們自己的血,人民是草木不驚的。可是你們呢,你們流的,是人民的血。李敖的態度很明確,不能犧牲羣體的利益滿足個體的私慾。

《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啓蒙的好書,讀懂了這本書,就讀懂了我們的缺點和優點,就讀懂了我們的正確與失誤,如果配合袁偉時的《晚清大變局》一同閱讀,體會將更加深刻。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3

《北京法源寺》構思於李敖坐牢期間,前後歷經15年才得以完成。先來了解下李敖本人:

(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國學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臺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臺灣省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立法委員",2008年任滿,宣佈退出臺灣省政壇。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爲"中國白話文第一人"。

"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紅色》等100多本著作,前後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創下歷史記錄,被西方傳媒追捧爲"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冊,凡3000萬字。2005年9月訪問大陸,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所頂尖高校發表了名爲"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講。

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臺北不幸過世,享年83歲。4月25日,李敖的兒子李戡在電視節目中公開父親生前所寫的親筆遺囑。

本書取材地:坐落於北京,法源寺,初名"憫忠寺",這是一座有故事的寺院,和一般的寺廟不同(書中有介紹),它的建立本身是唐太宗爲了安撫徵高麗的死難將士的英魂,清雍正時更名"法源寺",取"法海真源"之意。1956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於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嚴整宏偉,六院七進。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內供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兩側爲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上有乾隆御書"法海真源"匾額,內供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兩側分列十八羅漢。觀音閣,又稱憫忠閣,陳列法源寺歷史文物。淨業堂內供明代五方佛。

全書字數不多,但讀來時而令人深思,時而令人悲憤,時而令人扼腕痛惜。

在讀康有爲、佘法師辯證關於"善與不善"、"有所爲、有所不爲"、"個人和羣體"的討論時甚是精彩。"有心爲善,雖善不賞","有所爲有所不爲","個人只有和羣體的大多數一起浮沉,才能免於被殘忍對待"時,你會感覺在運用哲學、道家、佛學的思想方法辯證思維後,很多事情會有精彩而耐人尋味的發展方向,而不是簡單地對立面。

在讀譚嗣同、梁啓超二人法源寺論佛,於佛前結拜時,你會發現有才之人的惺惺相惜,以及對家國何去何從的滿心憂慮。

全書讀一半之後你會發現清末時這羣有志之士爲國家,爲人民做了多大犧牲,面臨的挑戰是多麼困難,你會感到守舊派是多麼讓人憎恨而無能爲力。最後以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譚嗣同的一首: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達到情感的頂峯。

全書結尾在給人留下很多無法考證的懸疑同時也道出了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比如大刀王五和佘法師的真實身份,還原了二人的歷史淵源和矛盾由來,最後以二人之死,小和尚普淨(李十力)的敘述消解讀者心中謎團。

歷史的滾滾車輪從不會爲誰而停留,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犧牲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悄無聲息,總會或多或少的改變歷史發展方向,我們能做的就是汲取歷史經驗,就像譚嗣同與衆好友、康有爲與普淨的辯論"改良"還是"革命",只有實踐了才能知結果。

全書讀來使我對近現代歷史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不再是簡單好與壞,而是全面的結合歷史背景的理解。

強烈建議閱讀,而且《北京法源寺》作爲李敖唯一一篇長篇小說,曾在2000年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當然如果你實在讀不下去,也可以考慮去看本書的話劇版,反響也很不錯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