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

《北京法源寺》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京法源寺》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法源寺》以袁崇煥的死亡爲序,以康有爲訪法源寺爲始,以別法源寺爲終。北京法源寺,見證了幾個朝代的衰亡。這本書以法源寺爲線索,記錄了許多大人物的故事,這是一些悲劇的人物,爲時代生,爲時代死,與其說法源寺是佛寺,不如說是一個亡靈的超渡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譚嗣同的死。以前讀史書只知道,戊戌六君子,卻不知者六君子中有人是被迫死,有人是不甘死,有人是淡定死。而譚嗣同,便是後者,原以爲是書生形象,卻發現有了幾分俠骨柔腸。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何等氣概,才能在死前說出這番話,何等氣概,才能在大義面前放下對妻子的小愛,對父母的小孝,對朋友的小義?

然而,可能是因爲時代的差距,讀到文後,我還是無法理解他爲何非死不可。李敖先生的解讀是,譚嗣同以自己的死來證明改良之路不通,而這種證明,需要鮮血。可我不認同,的確,改革需要鮮血,可是,改革同樣需要人才。我想不通,我反而寧願相信李敖先生在文中梁啓超對譚嗣同的質疑,他質疑譚嗣同是爲君而死,而不是爲事而死。我寧願相信這個理由。

忠君在他們心中可能代表着守舊,這個他們中任何一個都不會承認的。也許是時代的差距,我總覺得,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不同不過是,有的人忠於君主,有的人忠於朋友,有的人忠於自己的國家,有的.人忠於自己的人民,而這歸於一句話就是,他們都忠於自己的信仰。

光緒是君,的確。可是,在譚嗣同革命的歲月中,是光緒的開明和康有爲的引導使得他改了方法,在一起奮鬥的日子裏,光緒信他,他也忠於光緒,這是君臣之義,同樣,也是朋友之誼,承認爲了心安而死,並沒有什麼不妥。沒有改良派的出現,光緒雖然毫無作爲,但至少衣食無憂,不至於落得個囚禁瀛臺,不明而亡。光緒對他坦坦蕩蕩,他若逃走,便是樹倒猢猻散,爲人所不齒,在江湖中打滾了這麼多年,有這麼多俠義朋友的他,是斷然做不出來的。

所以,從江湖的角度來說,他不可能逃;從君臣的角度來說,他也不可能逃;從朋友的角度來說,他更不可能逃。而爲事,多多少少有些成分,但我總覺得不是內心所真想。

當然,我這麼說,不是代表我不覺得他偉大。我說過了,爲信仰獻身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他們將在歷史的塵埃中永存。

對於康有爲,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人生路。

我最爲感慨的是,最後他與李十力(普淨)的對話。“‘袁督師的不幸是,他生前死後正好碰上明清兩個朝代,明朝說他是清朝的,清朝說他是明朝的。個人在羣體鬥爭的夾縫中,爲羣體犧牲了自己,竟還犧牲得不明不白。’如今,輪到他康有爲自己了,他也正好碰上清朝,清朝說他太前進,他承認;可是民國到來說他太落伍,他卻不服氣。”

康有爲是有抱負的人,同樣爲着心中的信仰而努力着,我不支持他的方式,但卻佩服他的勇氣。同樣的,梁啓超也是,李大釗也是,這些人,精神永不幻滅。我觀點同李先生一致,就沒有過多想法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