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實用的幼兒園教案模板集合9篇

本文已影響 8.25K人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幼兒園教案模板集合9篇

幼兒園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關心愛護同伴的情感,培養幼兒廢物利用的習慣。

2、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根據故事情節合理續編故事,並連貫講述。

活動準備:

1、故事圖片和課件。

2、教師、幼兒、家長共同收集廢舊材料。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謎語:小小兩隻船,沒槳也沒帆。白天帶人走,晚上睡牀前。讓幼兒猜一猜是什麼?

2、出示圖片,師:“原來一隻鞋子,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鞋子呢?你從哪看出來的?這隻鞋子怎麼會在這呢?你看到這樣一隻破鞋子你會怎麼做?”幼兒回答。

小結:草地上的一隻舊皮鞋,小朋友有這麼多想法,那小動物們看到會有什麼想法呢?

二、利用課件,老師分段講述故事,後提問:

1、小兔、小松鼠、小老鼠看了後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幼兒講述並表演。

2、小老鼠覺得丟了可惜,他會怎麼做呢?

師小結後,接着往下講故事——小老鼠做了一輛皮鞋車。

3、小老鼠用什麼辦法,做了一輛皮鞋車?幼兒講述。

小結:原來,小老鼠是用了擦——粘——貼——安的方法,做了一輛皮鞋車。

4、師:有了皮鞋車,小老鼠心情怎樣呢?

三、續編故事:

小老鼠有了一輛乾淨、漂亮的皮鞋車,他會用他的皮鞋車幹什麼呢?

1、幼兒編故事。

2、老師編故事。

四、利用掛圖請幼兒完整的聽一遍故事。

師:爲什麼小兔、小松鼠沒有皮鞋車?小老鼠卻有呢?

五、討論:你喜歡這個小老鼠嗎?爲什麼?

六、播放課件《變廢爲寶》,讓幼兒感知廢物利用。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廢舊物品,今天老師帶來了廢舊物品的小製作,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結:廢舊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只要肯動腦筋,廢物也能變成寶。

活動延伸:

幼兒利用廢舊物品進行小製作。

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瞭解熱帶魚的各種形態和豐富的色彩。

2.嘗試用手掌印、棉籤添畫的方法表現熱帶魚,進一步瞭解宣紙的吸水性。

3.注意不弄髒衣物,養成良好的作畫習慣。

活動準備

1.課件:有關熱帶魚的錄像或圖片。

2.國畫顏料、圖畫紙、宣紙、棉籤、排筆等。

活動過程

1.播放熱帶魚課件,引導幼兒重點觀察熱帶魚的形狀和色彩。

教師:你看到熱帶魚了嗎?它是什麼樣子的?身上有哪些漂亮的顏色?

2.師幼共同討論熱帶魚的畫法。

(1)幼兒比較圖畫紙與宣紙的不同,進一步瞭解宣紙的吸水性。

①教師:今天我們要用宣紙作畫。你們看看宣紙和圖畫紙有什麼不一樣?

②師幼共同實驗:用蘸水的排筆分別在圖畫紙和宣紙上按住不動,數5下後看變化,瞭解宣紙的吸水性特徵。

(2)幼兒嘗試用手掌印出熱帶魚。

①教師邊念兒歌邊在宣紙上印出手印,並用棉籤添畫上眼睛,引起幼兒的印畫興趣。

教師念兒歌:小手小手真能幹,顏料盤裏蘸一蘸,按一按,變出小魚真好玩!

②師幼共同討論:哪裏像熱帶魚的尾巴?哪裏像魚鰭?哪裏像熱帶魚的頭?

(3)根據幼兒的意願,教師用棉籤添畫出愛跳舞的水草。

3.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l)幼兒邊念兒歌邊印畫,教師啓發幼兒用單手印出不同方向的熱帶魚,並用棉籤添畫上眼睛。

(2)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幼兒在印畫活動中的情緒體驗。

4.集體欣賞評價,結束活動。

(l)教師:你最喜歡哪條小魚?你覺得它在於什麼?

(2)教師:看一看哪些小朋友畫完後身上最乾淨?

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具:記錄紙、水彩筆。

2、幼兒用品: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記錄紙、水彩筆、吸管、小木棒、毛線、積木、圖形片、曲別針、礦泉水瓶、軟尺、紙條。

3、環境創設:將教室佈置成‘寶寶學園’的環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幫助小動物測量‘寶寶學園’用具”引題。

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交流、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導入:

師:“小動物們想在森林裏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可是‘動物學園’裏的東西要怎麼來設計和建造呢?熊貓校長認爲我們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適合它們,可是它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尺寸。所以想請我們幫助它們來量一量、記一記,然後把這些測量的結果告訴它們,好讓它們照着這些樣子來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

2、教師讓小朋友們探索學習用吸管測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師:“我們教室裏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適合小動物們。所以,我爲每個人都準備了一根吸管和一張記錄表,請大家用吸管來量一量、記一記,看誰能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師提問:“你是怎麼量的?量了幾次?”

(3)請有不同結果的兩位幼兒示範用吸管測量椅子的高度,師生共同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師:“他們的方法都不同,那麼誰的方法測量起來更準確呢?”

(4)教師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及記錄方法。

師: “我們測量東西的時候,爲了能測量和記錄的更準確,測量的工具要和測量的東西一端對齊;量一次後用自己的方法做個記號;第二次量的時候,要和前一個記號對齊了再量;量一次記一次,爲了不讓自己忘記量了幾次,可以用點、豎線來幫助自己來記,也可以心裏記住次數。最後在記錄表上畫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體,記上量的次數。”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

1、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教師介紹自由探索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師:“剛纔我們已經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現在教室裏有許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們來測量和記錄?”

“我爲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小方籃,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籃子裏的東西作爲測量工具,你想測量什麼就測量什麼,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測量起來比較快。”

②根據幼兒的測量情況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師:“你量了什麼?你用了幾種工具來量?還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導幼兒通過再次的探索,瞭解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猜測及討論。

師:“剛纔我們已經用正確的方法來量了一條直線的長度。現在,小動物們想知道我們桌椅的圓邊——也就是那圈圈(曲線)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動腦筋來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更合適?”

②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那麼,我們教室裏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圓邊的,它們到底有多長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們找一個好夥伴一起合作,選出合適的工具,互相幫忙,完成測量的任務。你們能做到嗎?”

“如果你們在活動中碰到了什麼困難,又沒辦法解決。那麼,沒關係,呆會兒可以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③瞭解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你和誰一起合作?量了什麼東西的圓邊?用什麼工具量的?爲什麼你們會選擇用這種工具?你們又是怎麼合作的?”

④幼兒演示,教師小結。

三、結束語:

教師:“今天大家學會了怎樣來測量物品;又幫助小動物們測量了教室裏的這麼多東西;還知道了不同的東西應該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這樣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準確。”

延伸活動:

想一想、記一記:如果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如:用腳步量操場的距離;用帽子測量頭的大小等)

師:“現在又有一個難題了:如果小動物想測量我們的大操場,但又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呢?”

“呆會兒小朋友們可以用你的辦法去試一試,然後告訴小動物們,幫助它們建造一個和我們幼兒園一樣美麗又好玩的‘動物學園’。好嗎?”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爲: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爲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爲: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爲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爲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爲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幼兒園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毛衣摩擦產生的現象。

2、激發幼兒喜歡做小試驗的興趣。

3、嘗試作記錄。

活動準備

1、紙屑、記錄紙

2、毛衣、塑料尺、塑料棒、鉛筆、木筷子、記錄表、木梳子、塑料梳子、木棒等

活動過程

一、吸引幼兒注意力,引發幼兒思考。

1、創設情境

教師:冬天來了,天空上飄下了美麗的雪花(白紙屑)!

小朋友,想不想把小雪花揀起來玩啊?

教師:可是,小雪花一碰到我們的手,就化成水了。

小朋友,想一想有什麼辦法,我們不用手,就能拿起這些小雪花呢?

2。啓發小朋友想出各種方法。

二、做各種物品摩擦產生的現象

1、教師:老師手裏面有一把尺子,老師用尺子能不能拿起小雪花呢?

2、看看老師的魔法:神奇一擦,芝麻開花。(在毛衣上擦)

再用尺子去吸引小紙屑。

看看,有什麼變化?

教師:小紙屑被吸引過來了,輕輕一擦,神奇不神奇啊?

3、教師:這裏還有一支鉛筆,讓我來試一試,看能不能產生魔力。

神奇一擦,芝麻開花,能不能吸引啊?(不能)

4、教師:這還有一把梳子,讓我看看能不能產生魔力。

老師這裏還有木筷子,木棒,這些東西擦了以後還能不能產生魔力呢?

我想請 小朋友來做試驗,老師有個要求,

把能產生魔力的的東西和不能產生魔力的東西都在紙上記錄下來,

小朋友分組做試驗的時候,一定要一個人一個人做,其他的小朋友要仔細觀察。

三、幼兒實驗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統計的時候引導幼兒如何做記錄。

四、總結

教師:原來塑料尺、塑料棒、塑料梳子這些東西擦了毛衣以後,能吸引小紙屑。

其實,在冬天,很多東西因爲摩擦而互相吸引,看當我們梳頭的時候,梳子和頭髮也會互相吸引。

小朋友,如果以後你發現更多的東西能摩擦後互相吸引,就告訴老師,好不好。

看看誰有一雙最善於發現奧祕的眼睛。

幼兒園教案 篇5

一、 活動目標

1. 能用表象進行5以內數的加減運算,並能用語言表達運算過程。

2. 發展表象思維。

二、 重點與難點

1. 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2. 難點:用語言表達運算過程。

三、 材料及環境創設

1.材料:塑料小動物,雪花片等物品。1-5的數字卡。加減法圖意的圖片卡。印章。

2.環境創設:在數學區放置以上材料,讓幼兒操作擺弄,進行探索和複習鞏固活動。

四、 設計思路

口頭加減法是幼兒學習加減運算的開始,活動的重點讓幼兒認識加減法的意義。教學中要避免使幼兒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即題目中有“一共”就是加法,有“還剩”就是減法。設計時可以通過圖示或直接演示讓幼兒接觸不同的表述方法,如加法,一種是把兩個部分數“合併起來”,另一種是在一個部分數的基礎上“增加幾個”。又如減法,一種是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剩餘部分,另一種是已知總數和剩餘的部分,求減少的部分。用具體形象的方法幫助幼兒把合或分的心理運算活動與加減運算相結合,使幼兒真正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本活動的另一個目標是發展幼兒的表象思維。因爲,表象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中介,幼兒掌握加減法要經過操作擺弄、運用表象進行計算。最後才能達到對抽象數字的計算。所以,設計時首先要讓幼兒積累豐富的表象,然後通過解答口頭應用題促使幼兒運用表象進行運算。此外,要求幼兒將計算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也是提高幼兒表象思維水平的一種有效方法。但開始時幼兒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學中可以適當出示直觀教具,幫助幼兒理清思路。

五、 活動流程

操作體驗—>討論理解—>複習鞏固

1.操作。

(1)實物操作。讓幼兒用塑料小動物、雪花片等物品進行加減運算,並用相應的數字卡表示計算結果。如計算三隻小白兔與二隻小灰兔合起來是幾隻小兔?

(2)看圖計算。讓幼兒根據圖意進行加減運算。要求幼兒先講述圖意,然後再計算結果。

注意:提供的圖意要有不同的加減法的表述方法。如加法,有的是計算兩個盤子裏的水果合起來是幾個。有的是幾個小孩在玩,又走來了幾個,……。

2.討論。

(1)出示直觀教具幫助幼兒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2)教師口編應用題,幼兒用表象計算,並說出計算過程。

(3)幼兒口頭編應用題。

3.複習。

幼兒用動物、水果等印章製作加減法的圖片卡,並解答同伴製作的卡片上的加減題。

幼兒園教案 篇6

【幼兒分析】

小班的小朋友年齡普遍偏小,再加上家長對方面的教育相對薄弱點,剛入園時只有幾個幼兒能認識幾種主色調,大部分的幼兒一種顏色也不認識。因此如何教會幼兒認識顏色是我們老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爲了讓幼兒迅速掌握顏色,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本次活動中,爲幼兒創設了相關課題情景的內容,讓孩子們在興高采烈地活動、遊戲中不知不覺的掌握抽象的顏色。

【活動目標】

1、培養對顏色的興趣,認識紅、黃、藍三原色。

2、初步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3、初步在探索中懂得將兩種顏色混在一起可以變成另外的一種顏色,產生探索周圍事物顏色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紅、黃、藍顏料、棉籤若干、顏料盒若干。

2、透明玻璃板若干。

3、顏色小精靈的圖片一張。

4、繪畫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引出主題,通過教師指導讓幼兒認識三原色。

師:寶貝們,今天楊老師在來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猜猜他是誰?(教師出示小精靈的圖片)

師:瞧,他是顏色小精靈,他告訴楊老師不知道爲什麼,他走着走着居然迷路了,所以想請楊老師幫他找到他家的房子

師:可是楊老師也很長時間沒有去過他的家了,所以就吧顏色小精靈帶到學校來讓我們一起幫他找到他的家。

“小精靈”說:我家的房子是紅色的,門是藍色的,窗戶是黃色的,請你們大家幫我找一找吧!

2、擴散思維活動:讓幼兒發揮想象力,充分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顏色寶寶。讓幼兒在教室裏到處尋找顏色精靈的小房子,最後,大家通過不斷地努力終於幫助小精靈找到了家。通過這個過程加深幼兒對三原色的認識。

3、教師示範實驗過程:

(1)教師以魔術師的身份出現,使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來,進入了一種安靜、急於求智的狀態。(教師依次出示各種實驗道具)。

(2)請幼兒觀察杯中的顏色,並提出活動的要求

出示紅、黃兩種顏色的'杯,讓幼兒看清後,把兩色混合,仔細觀察它們的變化結果。

師:小朋友們觀察一下,杯子裏的顏色變成什麼了什麼顏色?

幼:和橘子一個顏色的(橙色的)

師:那麼剛纔的紅色和黃色去哪兒了呢?

幼:他們在一起變成了橙色。

依次實驗如何讓黃色和藍色變成綠色的,藍色和紅色變成了紫色的;

4、鼓勵幼兒動手操作:

(1)現在請小朋友們也來當一回小魔術師,把漂亮的顏色變一變。

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一套紅黃藍顏料、一個調色板、一包棉籤、一個玻璃杯、每人一張記錄表(教師幫助填寫)

師:“小朋友,下面就可以用你桌上的紅黃藍三種顏色變魔術了,咱們比比看誰變出來的顏色寶寶最多,好不好?”

幼兒大膽操作,教師從旁指點,幼兒互相討論。當把黃色和紅色編出橙色時,也可以將橙色再與其它顏色混合,看看有什麼結果,教師幫助幼兒作好記錄。

本環節教師讓幼兒觀察三種顏色的變化,使幼兒不侷限於兩種顏色,多種顏色也可以變,而且混合時顏色的多少,決定了變化的結果。激發了幼兒的求智、探索的慾望

師:小魔術師的本領真大,把紅、黃、藍三種顏色放在一起,有的變成了黑色,有的變成了棕色。在混合時,各種顏色的多少變出來的顏色也不一樣。

(2)現在每個小魔術師都很棒了,那接下來動一動手,給水果寶寶穿上漂亮的衣服,咱們再來比一比,看看誰的本領最大。

幼兒動手操作:塗色(漂亮的水果娃娃服);幼兒人人動手,運用活動中取得的調色經驗,給各種水果圖上相應的顏色。(蘋果綠色)(橘子橙色)(茄子紫色)

【教師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認識、感知、實驗、操作等多種渠道,激發了幼兒的創作興趣;由於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幼兒積極思維,大膽操作,整個活動過程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審美情趣,還激發了幼兒對顏色的喜愛,對於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操作能力等都有促進和提高;每個環節也初步達到了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最後一個環節讓幼兒進行嘗試配色,體驗配色的變化時沒有照顧到大多數幼兒,使得配色環節中一部分幼兒不能很好的體會顏色是怎樣變出來的。

幼兒園教案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爲契機,開展爲期一週的“讀書節”活動。讓家長認識到親子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多讀書,喜歡讀書,從中體會讀書的樂趣,讓讀書成爲一種習慣。

二、活動主題

快樂閱讀,快樂成長

三、活動內容

1、讀書節啓動儀式:(4月20日早9:00—9:20)

宣讀倡議書,介紹讀書節的安排,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2、“我愛閱讀、我愛我家”親子閱讀照片徵集。(4月20日—4月28日)

各班佈置一個讀書節宣傳欄,設計一個“我愛閱讀、我愛我家”親子閱讀照片徵集欄,請家長將家庭親子閱讀的照片帶來交給環境佈置員粘貼在欄目內並附說明。

3、“讀書”活動。(4月20日—4月22日下午)

每天下午各班教師有計劃的安排家長、孩子或教師自己開展講故事、讀書活動。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體驗讀書的樂趣,教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會愛護書。

4、“讀書節禮物”購書活動(4月22日—4月23日)

每個家庭爲孩子購買一本孩子喜歡的書作爲讀書節的禮物送給孩子,可加蓋讀書節的章,並簽名留言。

5、“有獎讀書問答”活動。(4月24日—4月28日)

各班教師根據孩子讀書的內容(特別是幼兒園閱讀教材、家庭閱讀圖書等),有目的的出一些知識問答題,讓幼兒體驗讀書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神奇魅力,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幼兒園組織專人各班提問。

6、“故事大王”巡演。(4月26日 早上)

每班選派2—3名故事講得好的孩子到各班巡迴講故事。由聽故事的孩子評出每班的故事大王。激發幼兒講故事的願望。

8、“我的第一本書”設計活動。(4月21日 全天)

在教師的啓發下每個孩子設計一本書,有封面、封底、作者、出版社。請家長爲幼兒的第一本書寫說明。激發幼兒當作家的(創作的)願望。

9、讀書節交流活動。(4月21日下午 )

開展交換圖書活動、交換“我的第一本書”活動、“我的第一本書”演講活動、劇目表演,以家庭爲單位上交讀書活動照片。

10、讀書節閉幕式(4月28日早)

爲讀書節活動中故事大王、最佳圖書設計獎、讀書之星、書香家庭頒發獎狀。

幼兒園教案 篇8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雪孩子》是一節語言活動,選自大班上學期第八個主題《冬天的故事》中,故事語言淺顯,簡潔,生動地表現了雪孩子奮不顧身從火中救出小白兔,自己卻融化成水,經過太陽一曬,又變成天上一朵朵美麗的白雲的經過。既形象地表現了雪孩子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又結合自然現象說明雪遇熱融化蒸發形成白雲的這一科學道理,在趣味性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進而學習雪孩子樂於幫助別人的美德,一方面可以對幼兒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另一方面故事中的科學現象,很好的滿足了幼兒的探索需要。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故事,引導幼兒體會雪孩子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

2.通過運用多種形式,使幼兒知道雪遇熱融化、蒸發、形成白雲的自然常識。

3.理解故事內容,記住重要情節,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活動重難點:

結合教材特點和目標要求,我確定本節活動的重點爲:理解故事內容,體會雪孩子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從幼兒的現有水平出發設定的難點是:知道雪遇熱融化、蒸發形成白雲的自然常識。

活動準備:

雪孩子圖片《雪孩子》多媒體課件

運用多媒體課件是爲了使生動鮮活的畫面吸引幼兒,展現出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使幼兒對故事更感興趣。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組織幼兒談話,邊出示雪人圖片邊對幼兒說:"小朋友們,今天你看誰到我們班來了?"(雪孩子,雪人)"雪孩子今天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會是什麼事情呢?"然後引出故事。我運用這種方法有兩個目的:

(1).引起興趣,營造和諧、愉快的活動氛圍。

(2)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好奇,同時引出故事的主要角色。

(二)、教師有感情完整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並提問:

(1)故事的名子叫什麼?

(2)故事裏講了一件什麼事?

(3)雪孩子去哪裏了?

此環節讓幼兒在完整欣賞故事後,運用提問法,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的內容進行回答。也可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回答。讓幼兒知道雪孩子是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爲幼兒提供了寬鬆的語言環境。

(三):運用課件,進一步引導幼兒理解故事主要情節,並感受雪孩子的內心活動。

這一環節是本節活動中的重點,因此我採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將故事分爲四段,讓幼兒視聽結合,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

1.運用欣賞法引導幼兒欣賞課件第一段後,提問:兔媽媽爲了不使小白兔感到孤獨想了一個什麼好辦法?引導幼兒體驗小白兔對雪孩子的喜愛之情。

2.欣賞課件第二段後,提問:堆好雪人,小白兔睡覺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什麼可怕的事情?你認爲這時雪孩子的心情是怎樣的?

3.欣賞課件第三段後,提問:雪孩子是怎樣救小白兔的?(引導幼兒學說雪孩子的對話,學習詞衝、跑,進一步體驗雪孩子救小白兔的急切的心情)

4.欣賞課件第四段後,提問:兔媽媽回來了,是誰救了小白兔?雪孩子去哪裏了?變成了什麼?爲什麼?

此環節採用的媒體課件,將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動物形象用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使得故事內容更加生動,角色更加鮮活,幼兒也更感興趣。運用視聽結合法,通過設計的提問引導幼兒學說角色之間的對話,進一步引導幼兒體驗雪孩子捨己救人的感人事件。同時使本次活動的重點得到落實。

5、幼兒分組討論,進行表徵:

在此環節我先組織幼兒分組討論並思考:"雪孩子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最後雪孩子自己怎樣了?""你認爲雪是怎樣變成雲的?"

七、活動延伸部分:

1、在科學區投放多種材料,繼續引導幼兒探索水的三態變化的科學實驗,進一步理解雪遇熱融化,蒸發形成白雲的科學原理。

2、課後通過將故事磁帶及角色頭飾放在表演區,小朋友們可以欣賞和表演故事,進一步感受雪孩子捨己救人的美德。

活動反思:

通過活動拓展幼兒思維使幼兒從故事中瞭解、體會樂於幫助別人的美德。然後我引導幼兒運用表徵法根據已有經驗對雪遇熱融化,蒸發形成白雲這一自然現象進行表徵。因爲活動前幼兒已儲備雪遇熱融化,以及水的三態變化的初步經驗,因此在本環節中我運用討論法,讓幼兒展開討論,又運用表徵法,引導幼兒表徵,使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中的科學原理,從而使活動的難點得到很好的突破。

幼兒園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樂意用歌聲、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嘗試簡單地仿編歌詞。

【活動重點】:感受歌曲旋律,並能情緒愉快地演唱歌曲。

【活動難點】: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嘗試簡單地仿編歌詞。

【活動準備】:課件、森林的情景、動物頭飾等。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設計思路】:

經過“下雨啦”的活動,我發現孩子對於雨非常感興趣,值此梅雨季節,我選擇了孩子感興趣的雨作爲內容點,結合簡單輕快的音樂,以幫助森林裏的小動物的情境進一步激發幼兒用語言、歌聲、動作等進行表達表現。在熟悉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嘗試簡單地仿編歌詞。

  【活動過程】:

一、觀察天氣,引出話題

1、小朋友們,你們看看今天天氣怎麼樣?2、今天外面下起了大雨。(我們這裏是大晴天,可是森林裏呢卻是大雨天。)

3、你們喜歡下雨天嗎?爲什麼?

4、不喜歡,森林裏的小動物呀也不喜歡下雨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爲什麼吧?(喜歡,森林裏的小動物們也挺喜歡下雨天的,可是最近他們可發愁了。猜猜看他們爲什麼發愁呢?)

二、觀看課件,感受歌曲

1、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到底爲什麼犯愁呢?

2、(播放課件)小動物們爲什麼犯愁呢?

原來是森林裏已經連着下了好幾天的雨了,小動物們都不能出去玩了。他們都在想辦法,聰明的小兔想到了辦法,讓我們來聽聽它想到了什麼辦法! 3、(播放課件《小雨快回家》)小兔想到了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請小雨回家?(小兔想到了可以用唱歌的方法請小雨回家)

4、那我們也和小兔子一起來唱一唱好嗎?(師帶幼兒有節奏地唱歌詞)

5、呀,小雨回家了嗎?(沒有)還有一點點小雨沒回家,可能是小雨聽不清我們的歌聲,我們一起用好看的動作來請他們回家好嗎?

6、小雨快回家這麼做?小動物們要玩耍怎麼做?(請個別幼兒示範,其他幼兒學)

7、剛纔寶寶們想了很多的動作,真棒!接下來我們聽着音樂用好聽的聲音和好看的動作再來試試看好嗎?學學小動物的動作要和別人不一樣的。

三、理解歌曲,仿編歌詞

1、叮鈴鈴,(教師接電話)喂,你好呀,我們是森林裏的小動物,謝謝你們把小雨請回家了,可是太陽沒出來,森林裏還是很溼,我們還是不能玩呀,你們能不能幫我們把太陽請出來。

2、那我們也用歌聲請太陽公公出來好嗎?

3、太陽出來了嗎?出來了。說明我們的歌聲和動作做的很好。

4、還可以用什麼辦法幫助森林裏的小動物呀?(請風兒、請白雲等)我們一起大聲的叫他們出來好嗎?

四、結束部分

1、叮鈴鈴,我們是森林裏的小動物,謝謝你們幫我們把小雨請回家,又把太陽請出來了(把風兒、白雲請出來了),我們又可以出去玩了,歡迎你們到森林裏來作客。

2、小動物們邀請我們去作客,我們感到很開心,一起來唱着幸福拍手歌曲去森林玩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