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古詩《使至塞上》教學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2.9W人 

  教學目的:

七年級古詩《使至塞上》教學設計

1、 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 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瞭解詩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進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簡單介紹唐詩

五言絕句(五絕)

絕句

七言絕句(七絕)

文本框: 近體詩

五言律詩(五律)

律詩

七言律詩(七律)

排律

(以上圖表板書在黑板,並藉助課件演示,約八分鐘)

2.邊塞詩導入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爲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爲“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約兩分鐘)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範讀,並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 (之後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爲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爲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約八分鐘)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約七分鐘)

  三、講習課文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約兩分鐘)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約三分鐘)

3.“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約兩分鐘)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麼?

詩中的“徵蓬”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徵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爲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徵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約八分鐘)

  四、總結全課

概述本節課所上內容,強調重點。

內容:

1.介紹詩歌和王維

2.介紹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講了詩歌的前四句

重點:

1. 熟讀成誦

2. 理解作者的情感 (板書,約三分鐘)

 五、佈置作業

1.翻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預習課文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好在哪裏? (約兩分鐘)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以提問的方式)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講了王維的《使至塞上》,現在請一個同學來簡單介紹一下王維。

2.回顧上節課內容 (約五分鐘)

  二、講解課文

1.上節課,老師讓同學們翻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現在請同學翻譯一下。

翻譯:像隨風飄飛的蓬草出了漢塞,像歸雁飛入了胡天。 (約兩分鐘)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大漠孤煙直: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約五分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