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鄉愁》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實錄展播】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鄉愁》教學實錄

師:愛家鄉是愛國的情感基礎,思鄉與愛國是人類所共有的美好情感。因此,思鄉與愛國也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詠歎和歌頌的主題,面對這一常寫常新的主題,臺灣詩人余光中又是如何抒寫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鄉愁》。

師:學習這首詩,我們有兩個任務:1.通過誦讀,感知品味、理解詩歌意蘊。2.學習品讀詩歌的方法。先請同學們把課前查找的資料拿出來,請一位同學簡要介紹你所以解的詩人余光中。

生:余光中,臺灣當代詩人,出生大陸,1950年去臺灣,常常隔海眺望,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大陸,想念故鄉。1972年,22年的思鄉情終於化作《鄉愁》這首經典之作。

生:我補充一下:余光中先生從上世紀60年代起創作了不少懷鄉詩,所以被人們稱爲“鄉愁詩人”。

師:很好,這些資料對於我們理解《鄉愁》這首詩的感情很有幫助。下面老師把這首詩朗誦一遍,同學們在聽的過程中要注意語調、語速(在悽清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中背誦)。

[點評:教師聲情並茂的背誦配以哀婉的樂聲,營造了一種悽清沉鬱的氛圍,學生漸漸“入境”]

師:同學們自已試着讀一遍,注意全詩感情深沉,宜讀得舒緩一些(學生試讀)。

師:除了注意語調外,還應注意每節詩的節奏和重音,下面老師把第一節詩再讀一遍,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用“/”劃出節奏,用“”標出重音。

生:我認爲節奏應這樣劃分“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重音落在“鄉愁、小小、這頭、那頭”上。

師:很好!請大家根據第一節劃分節奏和標重音的方法依次劃分出二、三、四節詩的節奏標出重音。

師:下面我們一齊來把余光中的《鄉愁》朗誦一遍(配樂)。

師:通過讀我們對詩有了初步的瞭解,我們還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涵,大家想一想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思鄉愁緒

師:是的。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緒,作者又是通過哪些物象把這種愁緒表達出來的?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老師還想問,全詩四節,每節又表達了什麼情感?

生:母子離愁

生:夫妻離別

生:生死恨別

生:骨肉離恨

師:同學們答的非常好!看來大家對詩的主題和字面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

[點評:這三個問題一環扣一環,逐步深入。教師問的自然,學生答的準確。這些問題不容忽視,這是對學生捕捉和篩選信息能力的一次鍛練。]

師:詩的語言是凝練的,詩的意境是豐富的,下面我們與詩人“同悲苦,共歡樂”去品味這首詩美的意境與情感。哪位同學們把第一節詩讀一下?

生:(朗讀)

師:她讀的怎麼樣?同桌的你來評價一下。

生:她讀出了情感也讀出了美感,節奏重音把握的非常好。

師:本節詩中的“郵票”使你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想像?

生:一位遊子正用書信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之情。那對母親的思念深情都寄託在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之上;那對兒子的期盼叮嚀都凝聚在一張張潔白的信紙中。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我們要善於通過朗讀把有聲的語言藉助聯想與想象幻化爲具體可感的畫面。

師:哪位同學再來把第二節讀一下?

生:我來讀。(生讀)

師:讀得很有感情!有時詩的意境與情感我們能夠直接感受,有時需要間接的體驗,有同學的父母出門在外,你思念他們嗎?談談你的感受。

生:上個月我爸爸到東北進貨,他走了十幾天,我時時想起他,不知道他在東北冷不冷,晚上做夢我還夢見他。

生:今年暑假我參加夏令營,雖然在營地一週的生活很快樂,但晚上沒有人給我蓋被子,早上沒有人喊我起牀,我是多麼想念我的爸爸媽媽呀!

師:兩位同學談的很感人,看來大家的情感已與詩融合在一起了。詩中詩人與妻子“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恰好表達了這種情感:“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點評:問題問得不當常常會使學生不得要害,無法回答。特別是本節詩“夫妻之間的思念”情感,學生是無法體驗到的,若泛泛問“這節詩表達了夫妻之間什麼情感?”學生則大都輕描淡寫答“思念”了事。而教師設計的“父母在外,你思念他們嗎?”的問題,就起到了“移花接木”的效果,產生了“一石擊破水中天”的功效。]

師:誰來把第三節讀一遍?

生: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師:這位同學把那種生死恨別的愁怨讀出來了。“物是人非事已休,欲語淚先流”。很冒昧的問一句:班上哪位同學失去了親人或朋友?你思念他們嗎?請談一下你的感受。

生:前年我的母親因病離我們遠去了,她扔下了爸爸和我,永遠離開了我們。望着空蕩蕩的屋子,捧着母親遺像,我哭了,哭得死去活來……以後再見不到母親了,我和爸爸怎樣生活啊?……媽媽,女兒想念您!……

[點評:學生說到動情處,淚流滿面,哽噎聲聲,全場師生無不爲之感染,空氣彷彿凝固,情感達到高潮。]

師:(滿懷深情,眼含熱淚吟誦)“……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一杯黃土,把生者與逝者永遠的隔開了,這是怎樣的一種愁啊!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讀第四節詩。

生:(齊讀)

師:讀詩要做到“眼中有詩、腦中有畫、心中有情”此時如果你是余光中,隔海眺望,你會想到什麼?

生:我在想何時才能回到祖國的懷抱,親人何時才能團聚。

生:我在想爲什麼兩岸人民不能團圓?

師:下面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描述本節詩中的情景。

生:海風掀動我的衣裳;淚水盈滿我的眼眶。我佇立在海邊,目光的盡頭是那海峽的對岸----大陸!海風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隨你來到我日思夜想的家園;海浪啊,你涌動得再劇烈些吧,我要隨你回到生我養我的故鄉……

師:你的描述非常出色,你讀懂了詩人的心!那麼請你再深情地讀一下本節詩吧。

生:(再讀第四節詩)

師:在讀這首詩時,老師有一個疑問:海峽本來是深深的,但又爲什麼在詩中用“淺淺的”?是詩人用錯詞了嗎?

(學生思索,一時答不出來)

師:來,大家小組討論交流一下。

生:臺灣人民雖與大陸分離,隔海相望,但在他們的心裏臺灣與大陸不應是分離的,海水是阻隔不了兩岸人民的。

生:兩岸人民血濃於水,是由於人爲的原因,才造成兩岸的分離,用“淺淺”表達心中的怨恨。

師:你們答的都非常好,詩人用輕描淡寫的語言表達深深的離愁,言淺而意深。

師:還有一個問題,前三種愁與後一種愁有什麼不同?

生:前三種是對親人的思念,後一種是對祖國的思念,感情昇華了。

師:你的悟性真高!詩人的情感如洶涌而進的波濤,傷情的潮水一浪高過一浪,詩人由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戀,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聯繫在一起,感情達到了高潮。超越了一般的思鄉愁緒。

[點評:從“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迷惘,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達,其中最關鍵的是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思”的溝通,問題誘導設計尤爲重要。]

師:一詠三嘆的鄉愁詩讓我們感動,現在請同學們也試着用“鄉愁是 ”說一句話。

生:鄉愁是一池潭水,永不幹涸。

生:鄉愁是一罈陳年的老酒,愈陳愈香。

生:鄉愁是額上起伏的皺紋,永遠抹不去。

師:同學們表達得都很好!下面我們試着把詩背一下。背時注意:全詩結構均衡對稱,長句短句錯落,同一位置的詞語重複、疊詞的運用,使詩具有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音樂美。

生:(學生試背)

生:我來背“小時候……”

生:我來背“小時候……”

師:我們一起來背一遍好嗎?(配樂齊誦)

師:大家背的很整齊。哪位同學能概括一下我們欣賞這首詩的方法?

生:我認爲學習這首詩的主要方法是一個“讀”字。在讀的過程中,我們注意了節奏、重音、語調、語速,另外在讀中我們還品味了詩的意境美與情感美。

師:是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學習詩歌首先要通過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再通過朗讀,藉助聯想和想象體驗詩的情感,然後通過朗讀昇華體驗到的情感,這個過程是循環往復的,永無止境的。

最後讓我們齊聲背誦《鄉愁》來結束本課吧!下課!

[點評:詩歌以情感人,教詩也應以情投入。教師的入情、動情自然帶動學生入情入境。在反覆誦讀中,品味出詩歌的情感內容,進而領悟詩歌的主題,一切水到渠成,自然流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