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九年級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第二課時教案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第二課時教案

1.知識目標:理解觀點和支撐觀點的材料之間、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2.能力目標:培養獨立閱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活思維,激發想像力,崇尚科學。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①繼續品讀文章第二、三部分。

②學生體會議論文長句子多、表達嚴密等特點。

 (二)活動過程

  1檢查舊知,明確目標

①第一、二段中,揭示了對方什麼謬誤論點?什麼謬誤論據?哪些語句最富於諷刺意味?

明確:謬誤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謬誤論據:“兩年以前,……卻也是事實”。語句:“總自誇”,“只希望”,“也是事實”,“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②關於“思考與練習一”

作者所說的“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賴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態,“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思想和心態。前者是針對“兩年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後來“只希望國聯”的現象而提出的;後者是針對這兩個現象和“現在改爲一味求神拜佛”的現象提出的。應當注意的是,“他信力”的所指不包括“一味求神拜佛”這種現象,因此,當由前兩種現象改爲第三種現象時,作者說“失掉了他信”,“發展着自欺力”。這些現象都發生在“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和一些社會名流不是寄希望於中國人民,不是組織民衆抵抗侵略,而是寄希望於其他靠不住的東西和大搞迷信活動,因此作者批判這是“他信”和“自欺”。

③這一課我們將重點分析文章的後半部分,並品析文章的語言。

  2思考交流活動

活動形式:教師指定範圍,明確品析的角度,讓學生討論。

(1)關於文章的後半部分

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討論,並講清理由。教師可以下列問題加以引導。

①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麼樣的觀點?其依據是什麼?

②“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爲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爲“大家”所知道?

③“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④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文中中國人的含義是否相同?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歸結,注重方法點撥。

①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麼樣的觀點?其依據是什麼?

——作者指出“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文章中提出的論據是“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和“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地戰鬥”。

②“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爲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爲“大家”所知道?

——“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爲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衆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衆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爲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③“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爲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爲它來自民衆,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爲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以爲同志,是自引以爲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④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文中中國人的含義是否相同?

——“要論中國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關於品析文章的語言

①活動形式:教師先指定一兩處示範分析,然後讓學生自主討論。

②活動引導

A替換

體會第1段中三個副詞“總”“只”“一味”用詞的妙處。思考這三個詞能否互換位置?爲什麼?

明確:“總”,表明時間之長,頻率之高;“只”,表明根本不作別的考慮;“一味”,表明專注於此,表明陷於泥淖之深。三個“是事實”連用,看似笨拙,實爲別具匠心的妙筆。首先,從文理上說,不用這幾個字,就成了自己在敘述事實,而用上這幾個字,就成了對對方論據的肯定,爲下文揭示對方論據與論點之間缺乏必然聯繫作鋪墊。其次,從表達方式上說,不用這幾個字就是敘述,用上這幾個字就是判斷,是議論,更符合文體要求。第三,從句子結構上說,用敘述句作判斷句的主語,就增加了結構層次,使得行文凝重而不漂浮。第四,每個分句的謂語都是“是事實”,就構成了一組排比,使句式齊整,語氣飽滿。行文的洗練則表現在,讀者反覆閱讀也找不出哪個詞句可有可無甚至是意義不大,而且越讀越能讀出味來。言簡意賅,應當是對本文語言洗練的很好解釋。

三個詞不能互換位置。“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誇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誇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爲,誇來誇去只能誇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於其中不願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B體味

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衊。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並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樑”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C關於“思考與練習三”

第一句話是本文的核心句,是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個被反駁論點的關鍵句。從邏輯上說,它揭示對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爲根據雙方都肯定的事實,作者承認有些中國人早就失掉了自信力;但根據對方用意,作者指出對方用一個全稱命題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荒謬的。從情感上說,這句話是對對方謬論的怒斥。

第二句話中的“狀元宰相的文章”指的是“達官貴人的言論”,“地底下”指的是“人民羣衆的生活和鬥爭”。這句話的含義非常豐富。第一層意思是,分析立論的依據主要不應當是別人的言論,而應當是事實。第二層意思是,分析立論的依據不應當是達官貴人的言論及其所認定的事實,而應當依據人民羣衆生活鬥爭的事實以及他們的呼聲。這個句子論述的是方法論的問題,論述的是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既批判了對方觀察、分析事物的舍大求小、捨本逐末,也指出了觀察、分析事物的正確方法應當是看事實、看主流、看本質。第三層意思是就自信力的有無這個問題而言,同樣需要以人民羣衆的生活和鬥爭爲依據。而這一點,正好是作者反駁對方論點的方法論依據,是作者自己的理論。

D仿詞

文章的語言犀利、生動、洗練而又周密。語言的生動、洗練首先表現在“他信力”和“自欺力”這兩個語詞的使用。從修辭上說,這是仿詞。你說“自信力”,我來個“他信力”,既十分巧妙地指出了對方論證的不嚴密,又揭示了某些人愚昧麻木的實質,再加上一個“自欺力”來批判,可謂入木三分。

E洗練

“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一句含義理解:

最基本的意思是他們的光輝照耀着歷史;第二層意思是,正史也掩不住他們的光耀,第三層意思是,這正史是所謂的正史,其實不是真正的歷史;第四層意思是,所謂的正史,是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從文章論述的中心看,第一層基本意思就夠了,然而卻可能失於簡單和平直。作者在表達這基本意思的同時,從字裏行間表達了更豐富的內容,對於中心思想的表達也更深刻,更有說服力。也就是說,這些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爲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的光耀,連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史書都掩蓋不住,可見其光耀之巨大,光耀之輝煌。同時,這樣的語言也凝練雋永,耐人尋味。

③活動的深化

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麼異同。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魯迅《華蓋集·最先與最後》)

(解說:有助於鞏固課文內容,並深入體會魯迅關於“中國的脊樑”的論述。)

 活動延伸

閱讀魯迅的《文學與出汗》,比較這篇文章與課文的異同點。

文學和出汗

上海的教授對人講文學,以爲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例如英國,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餘的不這樣,就都消滅了雲。

這真是所謂“你不說我倒明白,你越說我越胡塗”了。英國有許多先前的文章不流傳,我想,這是總會有的,但竟沒想到它們的消滅,乃因爲不寫永久不變的人性。現在既然知道了這一層,卻更不瞭解它們既已消滅,現在的教授何從看見,卻居然斷定它們所寫的都不是永久不變的人性。

只要流傳的便是好文學,只要消滅的便是壞文學;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莫非中國式的歷史論,也將溝通了中國人的文學論歟?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變的麼?

類人猿,類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來的人……,如果生物真會進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變。不說類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氣,我們大約就很難猜得着,則我們的脾氣,恐怕未來的人也未必會明白。要寫永久不變的人性,實在難哪。

譬如出汗罷,我想,似乎於古有之,於今也有,將來一定暫時也還有,該可以算得較爲“永久不變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風”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長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長留世上的文學家,是描寫香汗好呢,還是描寫臭汗好?這問題倘不先行解決,則在將來文學史上的位置,委實是“岌岌乎殆哉”。

聽說,例如英國,那小說,先前是大抵寫給太太小姐們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紀後半,受了俄國文學的影響,就很有些臭汗氣了。那一種的命長,現在似乎還在不可知之數。

在中國,從道士聽論道,從批評家聽談文,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然而這也許倒是中國永久不變的人性罷。

相同點:

1兩篇雜文都是單刀直入,首先端出論敵的論點和論據,而後針對論據進行批駁,以摧毀論敵立論的基礎;再抓住論敵問題的實質,予以無情抨擊。(“人性論”“自信力”)

2兩篇雜文都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來戰勝論敵的,即抓住對方邏輯的矛盾乘虛而入,一擊致敵於死命。

3兩篇雜文在論證的過程中,理論與事實有機結合,說理透闢,判斷準確,事實確鑿,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不同點:

批駁層次       《文學和出汗》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揭示謬論    先揭示謬論論點,再揭示謬論論據    揭示謬論論據

初步批駁    用批駁謬論論據的方法        用批駁謬論論證的方法

深入批駁   用直接批駁法擺事實批駁謬論的論點   用間接批駁法,擺事實論證,

確立與謬論相對立的觀點

 板書設計

謬論論據:自誇——希望國聯——求神拜佛,懷古傷今

擺謬論

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誇(信“地”信“物”)

希望國聯  只能說有過“他信力”

駁論證:求神拜佛                都不能證明“失掉自信力”

懷古傷今  失掉“他信力”發展“自欺力”

正立論 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得結論 自己去看地底下

 教後反思

駁論證方法其價值在於說明對方對其論點的論證不能成立,因此對方的論證無效,其論點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