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學習目標: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議論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激發學生閱讀議論文的興趣,把握閱讀議論文的方法,養成閱讀議論文的習慣。強調自主學習,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與當今世界環境和國人的處境去思考與領悟,主動地去質疑、探究。讓學生多讀、多思、多領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深刻地領悟魯迅先生的語言魅力,感受中國人民所經歷的曲折坎坷,激發學生閱讀議論文的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分析和研究的熱情,聯繫生活實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思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預習要求:

1.查找蒐集有關魯迅及時代背景和駁論文的有關資料,準備課堂交流。

2.整理有關今天中國巨大發展的各種信息,課堂展示交流並作出評價。

3.閱讀魯迅先生的《這個和那個》中的一段文字,並且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民的民族,無論什麼事,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到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簡介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蹟。

2.學生講解駁論文的一般知識。

3.學生介紹時代背景——九?一八事件的相關情況。

二、導入新課,激發熱情、興趣

教師承上有感而發:中華民族面臨日本軍國主義長驅直入,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偉大的愛國者魯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觀失望的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戰鬥力。他認爲,代表中華民族的,不是帝王將相、狀元宰相,而是被壓迫的.人民,他們是中國的脊樑,值得我們學習。

三、理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談自己初步獲取信息的方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能相互適當解答。

學生的問題歸結:

1.本文揭示對方什麼謬誤的論點,有那些論據?

明確:錯誤論點: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論據:(1)兩年前:自誇“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國聯”。

(3)現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爲什麼認爲它是錯誤的?

明確:直接反駁: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

3.作者提出的正面觀點是什麼?

明確: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4.作者提出的觀點有何依據?

明確:從古至今有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樑”。

5.作者得出結論是什麼?

明確: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爲據,要看地底下。

四、學生質疑探究

1.文中的中國人分別指那些人?

明確:(1)指國民發動統治者及御用文人。

(2)指所有的中國人。

(3)指中國的“脊樑”。

2.魯迅所批駁和讚揚的是那一類型的人?

批駁:國民發動統治者及御用文人悲觀失望,妥協投降。

讚揚:中國的“脊樑”,廣大人民奮不顧身,堅強不屈。

3.作者是怎樣批駁的?

明確:駁論證,以偏概全,論證過程不成立,從而推理出論點是錯誤的。

4.作者在批駁時採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欲揚先抑、欲擒故縱、極強的諷刺,像“匕首”、像“投槍”。

5.中國的“脊樑”指什麼?有何涵義?

明確:埋頭苦幹的人:廣大人民,包括爲人類做出有益貢獻的知識分子。

拼命硬幹的人:反對國內剝削階級和外來侵略者的革命人士,民族英雄。

爲民請命的人:同情人民,爲人民鳴不平、伸張正義的人。

捨身求法的人:英勇獻身,追求真理的人。

6.結合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及自己整理的有關今天中國的巨大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各種信息,談談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和犀利的筆觸的看法。

五、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預習中佈置的《這個和那個》片斷,根據本文所學,區別其異同。並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

六、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自悟自結,可以從內容、主題、精神等方面進行,培養高度的概括能力。一課一得。

七、作業:

請寫一片斷作文,介紹今天的“中國脊樑”,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有哪些成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