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54W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名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在談到自己寫雜文目的時說:(請全班同學一起把這段話讀一下)“現在是多麼切迫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予反響或戰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這就告訴我們魯迅寫雜文完全是時代的要求,鬥爭的需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正是這樣應運而生。
這篇文章寫作於1934年,九一八事變三週年,1931年9月18日後,短短几個月日本就佔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採取不抵抗政策,“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拒絕了國民政府的請求,面對日本的鐵蹄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資產階級的〈大公報〉發表社論提出民族自尊力自信力已蕩然無存,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在黑暗中憤起吶喊,喚起民族的自信力。
二、教師範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自由朗讀、整理思路
魯迅的文章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一直是比較難懂的,這不單單是因爲他跟我們有着難以跨越的時代代溝,更因爲他的文章尤其是雜文有着嚴密的邏輯性,和深刻的思想,靈活多變的語言。
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文章裏作者所指的“有害的事物”是什麼?
2、魯迅是如何“立刻給予反響或戰爭”的?
1、提出社會上有人認爲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悲觀論調(1、2兩節)
2、▲直接反駁錯誤論調因爲作者認爲中國人失掉他信力,發展着自
欺力。(3-5)
▲論述我們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來間接反駁。(6—8)
總結一下同學們剛纔講的這些內容作者先提出社會上有人認爲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悲觀論調(1、2兩節)接着通過分析直接反駁錯誤論調因爲作者認爲中國人失掉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3-5)
最後熱情謳歌我們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這其實是一種議論方法,叫駁論,先樹把子再把它打倒既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先破後立、先臺後貶。
四、分析及反駁對方論點
1、什麼是魯迅所提到的“有害的事物”呢?請同學們朗讀1、2兩節
請同學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衢秋白曾對魯迅的雜文這樣評價“神聖的憎惡和諷刺的鋒芒”,指向着一切敵人,以“燃燒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掃射着猥劣腐爛的黑暗世界”(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續言》)
2、要讀出魯迅特有的諷刺語調。哪些語言最具諷刺效果,我們要重點處理的呢?爲什麼呢?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爲統治者服務的文字,不被統治者所允許的文字是不能公開的(舉例:本文加點字曾被國民黨檢查機關刪掉,爲什麼呢?生讀這兩句,穿插背景介紹,矛頭直指戴季陶之流,燒香拜佛的僞愛國,實質是轉移百姓視線,麻痹人民心志,針對性太強,所以要刪掉)因此這個“公開的文字”實際上的是表面的,非主流的。
“總”:一貫的意思,刻畫兩年以前統治階級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的姿態。“兩年前”是什麼時候?九一八事變前,統治階級目空一切,例:西方傳教士和商人曾經將最先進的火槍和大炮贈送給乾隆,希望能夠博得皇帝的賞識和好感,乾隆不但沒有從中看到自己國家的危機,還將那些高科技產品訴諸高閣,直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纔在倉庫發現那些槍炮;蔣介石曾多次公開演講提到我中華地大物博,人口衆多。
“只”僅僅、唯一盲目崇拜外援的可憐姿態,背景穿插介紹。“國聯”實質是一戰幾個資本主義大國調和勝利果實瓜分不均的產物,是不可能爲中國“主持公道”的,但蔣介石卻在“九一八”事件發生後發表演講:“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自判決”把國聯當作救命稻草,而不是對外敵奮力抵抗。
一味;沉迷於神佛的,自欺欺人的可笑姿態。作者雖然一再強調這三個事實並提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個觀點,但是字裏行間語言尖銳潑辣,漫畫式地刻畫了悲觀者的臉譜。
3、針對悲觀者的言論魯迅的反駁也是毫不留情的,請同桌討論:魯迅是如何反駁的?
分析:自誇“地大物博” ——信物 不是自信力的體現
只希望“國聯” ——信國聯 他信力的體現
一味求神拜佛 ——信神 發展自欺力的體現
總結:因爲這部分中國人,因爲他們本來就沒有自信過,何來失去?中國人失掉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有何危害?
4、魯迅是個語言大師,他擅長造詞,在這裏他造了兩個新詞彙,哪兩個?
他信力 自欺力
你覺得這兩個詞語造得好嗎?
自欺力什麼意思?有什麼危害?
四、分析作者觀點
過渡語:魯迅先生是個不平則鳴的人,他文章的文章對敵人是投槍、是匕首;對於同志是春雷,是戰鼓。在這裏他以尖銳、潑辣的筆墨漫畫式地勾畫了悲觀者的可笑嘴臉,對於悲觀者的論調給予激烈的反駁並指出其嚴重的危害性,那接下來他是如何進一步喚起民族自信力的呢?請學生齊朗讀6——9節
1、請學生評價:朗讀得怎樣?
2、朗讀這部分內容我們要帶有怎樣的感情?(魯迅的語言對敵人憤概,對英雄卻無比的讚譽)這一節朗讀時應注重什麼語氣?(堅定、激昂、讚美)請學生再讀朗讀
3、魯迅指出,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裏的中國人指那些人?舉例子。處境如何?
第7節 “埋頭苦幹……捨身求法的人……” ……表明中國的脊樑又何止這些人呢?
讀出什麼感情來?----自信堅強
4、這些人有哪些共同特徵?
---用魯迅的話說是“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爲了真理爲了理想而奮鬥不止,雖然“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
這裏我想到了魯迅先生在《華蓋集》收錄的一篇文章《最先與最後》這裏有一段話: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然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最先與最後》收入《華蓋集》)
5、這裏的脊樑指的是那些人?跟課文的脊樑一樣嗎?
一樣,都爲了理想、信仰執着地追求着。
舉例子:
1931年9月到12月曾發動過三次大規模的學生請原運動
總結:雖然現實的黑暗令人窒息,麻木的民衆令人失望,但始終有那麼一批批人敢於衝破鐵屋子令軍吶喊。因此,“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污衊” 朗讀指導(讀出憤怒)
全班齊讀最後一節
7、這裏的中國人指那些人?
8、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爲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爲它來自民衆,故稱“地底下”,(“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野草》)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爲着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以爲同志,是自引以爲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總結:
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予反響或戰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在這裏他毫不避諱地將矛頭直指社會的焦點問題,在國難當頭的歲月裏中國人有沒有失掉自信力?尖銳犀利地批判了悲觀者的所謂論調,熱情洋溢地讚美了那些爲了理想爲了民族獨立奮鬥不止的中國的脊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