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優質課教學設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本文已影響 2.17W人 

 教學目標

1.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通過對課文論證方法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點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介紹時代背景,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魯迅的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近幾年有什麼值得我們中國人自豪的事情?(神舟九號成功發射,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北京申請冬奧成功。)然而,8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非常落後,還備受欺侮,“九·一八”事變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然而魯迅這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洞悉着這一切,振臂吶喊、衝鋒陷陣。魯迅寫作雜文完全是時代的要求,鬥爭的需要。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再次聆聽先生的教誨,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啓發。

 一、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效果。

【設計意圖:瞭解不常見的字音字形,豐富知識儲備】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掌握正確讀音:

(1)強調字詞讀音:脊樑 jǐ 省悟 xǐng 玄虛xuán 誆騙 kuāng 搽 chá

(2)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不滿現實,追懷古代的事情。

爲民請命:代老百姓請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2.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

3.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設計意圖:理解文章層次,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

第二部分(3—8自然段):批駁敵論。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2.思考問題。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爲什麼認爲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爲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爲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爲證。

3.閱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麼謬論論點?什麼論據?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誇了;現在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爲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2)哪些語句最富於諷刺意味?

明確:其中“只希望着國聯”“改爲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於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採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的本質。

(3)文中反覆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麼關係?

明確:有着前後照應的關係。找出“敵論”和論據,討論它們的關係是否成立?哪些語句最富於諷刺意味?

(4)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寫駁論,要善於尋找批駁的“突破口”,聯繫全文,想一想,爲什麼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爲“突破口”?

明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麼要想駁斥這──觀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即駁論證了。

 三、論證方法知識歸納。

【設計意圖:掌握駁論文的知識,爲學寫駁論文做準備。】

1.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爲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2.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課後小結

本文屬魯迅後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肺病已相當嚴重。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使他的思想軟弱、麻木,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並沒有削弱他偉大戰士的力量;他依然衝在最前線……他就是民族精神的脊樑。

  課後習題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它可以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根據對上面文字的理解,說說魯迅對“偶像崇拜”的態度與看法。

2.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

優質課教學設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