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64W人 

【教學目的】

高二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教學設計

1、能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再創造。

2、能舉一反三地學習更多更好的詩歌

 【教學重點】

對詩歌的吟詠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

 【教學難點】

對詩歌的再創造。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方法:朗讀法、研討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望嶽》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杜甫的《望嶽》詩有三首,分詠東嶽、南嶽和西嶽。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

二、整體感知

1、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爲“俯視”。 )

2、字詞譯釋:

⑴ 鍾:聚。

⑵ 會當:唐人口語,“一定要”

⑶ 凌:登,乘。(又如:壯志凌雲)

三、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兩句。

⑴ “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

⑵ 泰山之北爲故齊地,之南爲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2、“造化”兩句。

⑴ “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

⑵ “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

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爲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爲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3、“蕩胸”兩句。

⑴ 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

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

⑵ 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4、“會當”兩句。

⑴ 絕頂,極頂,指玉皇頂。

⑵ 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衆山小”,這說明了什麼?

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⑶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爲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爲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五、作業

背誦、默寫本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