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杜甫詩三首》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3.5W人 

導語:

高二語文《杜甫詩三首》教案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

下面就由小編爲大家帶來高二語文《杜甫詩三首》教案,歡迎各位參考借鑑!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主題;探究詩作風格的變化。

2.熟讀成誦,涵泳體悟。

3.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涵泳背誦。

2.理解詩歌主題。

3.把握詩作風格。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屏顯杜甫圖片)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稱爲“詩聖”。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今天就讓我們與詩聖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懷。(板書標題、作者;屏顯:與詩聖同行。)

二、活動建構——與詩聖同行

1.第一板塊:忘情吟誦(屏顯)。

(1)教師範讀。聽清讀音,把握停頓、重音。

(2)自由朗讀。

(3)指生朗讀。校正讀音,明確節奏。

(4)齊讀全詩。

(5)合作譯詩。結合註釋,疏通詩意;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2.第二板塊:詩意描述(屏顯)。

(1)假如你是詩人,請試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寫泰山的雄偉景象。

(2)假如你是詩人,請試着用感嘆的口吻抒寫你站在戰亂後的長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詩人,請試着用講故事的口吻再現當年石壕那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準備,再小組交流,最後小組推薦同學向全班描述。活動的全部目的在於通過詩意地描述,檢驗、強化、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動完畢後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解說是否準確(符合原意)、清晰(順序合理)、生動(描繪細緻)。一句話,關鍵考查活動參與者對文本理解的準確度。教師可視其情況做點必要的補充,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就要指出這裏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詩的末聯提到的“絕頂”纔是指泰山的主峯玉皇頂。

3.第三板塊:品析妙點(屏顯)。

杜甫曾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話。在這三首詩中,你認爲哪些詞、句,或者標點用得好,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可示例。

(1)“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爲什麼要用虛筆?因爲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鍾,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晝猶昏。“割”字提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爲“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爲“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啓下,章法分明。

4.自由背誦。

第二課時

一、活動建構——與詩聖同行

第四板塊:感受情懷(屏顯)。

1.這三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些詩句感受出來的?

補充背景。

(1)《望嶽》。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竊比稷與契”,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喻的年輕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間,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一時期寫的。詩人的背後是一個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詩裏便投射了足夠的“盛唐氣象”。

(2)《春望》。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約757)杜甫在長安時所作。安史之亂的叛軍攻破京都長安,杜甫投奔唐肅宗,中途被叛軍俘獲,帶回長安。此時的長安被焚劫一空,滿目淒涼,目睹一片蕭條、破敗的長安城,詩人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詩。

(3)《石壕吏》。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成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2.討論明確。

(1)《望嶽》。

抒寫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表達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思想抱負。

(2)《春望》。

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石壕吏》。

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帶着詩人的感情去讀每一首詩,要讀得入情入境。指生讀,再指生讀,齊讀。

二、整合總結

1.辨析比較。

這三首詩寫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們還有哪些不同點?

提示:內容、詩人關注的焦點(自我抱負——國家、百姓命運)、語言風格(豪邁激昂——沉鬱悲愴——沉鬱頓挫)等。

2.由學生的有關辨析比較內容作結。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郭沫若)詩人在年輕的時候抱定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遠大志向。年輕時候的詩作就充滿了昂揚的氣勢。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也使詩人更多地看到了勞動人民的痛苦,也時時地爲國而擔憂,他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息息相通,詩人的心與時代、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通。他的詩歌由前期的豁達開放而變得沉鬱頓挫,充滿了深深的抑鬱,但他的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將彪炳千秋,永放光芒。

3.背誦比賽。

三、課下作業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設題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關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或細節,從而鮮明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採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討論後確定各部分的內容,然後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爲好,詩人是否應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纔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爲演出而演出。)

【資料寶藏】

1.古詩庫杜甫詩全集

2.杜甫圖片以及《春望》書法作品

3.杜甫一生及其偉大詩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 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爲四期。

(1)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2)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纔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爲著名,標誌着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3)陷賊和爲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爲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爲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爲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4)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着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後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