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精華】高考作文彙編8篇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高考作文彙編8篇

高考作文 篇1

  1.作文一定要注意卷面的整潔

一筆一劃地把字寫好。要養成好習慣,只要拿筆,就要寫出端正的字來。在寫字的時候,最好在格子上方留下點空隙,使每行之間,顯得清晰。

  2.必須學會5分鐘內列提綱

要面對卷面的格子,想好哪個段寫什麼,寫到卷面的什麼位置。列提綱的時候,開頭和結尾必須想詳細,最好事先寫出來。

  3.開頭結尾,不要很長

開頭幾句話就接近中心思想,三四行結束開頭,不要弄大頭作文。結尾是抒情或者歸納主題,語言優美,三四行結束,不要弄大尾巴結尾。注意不要出現大肚子作文。

  4.寫記敘文,要想好敘事的層次

按時間或者按地點,或者按故事發生的節奏,一個層次一段。注意,假如某一段需要詳細些,文字比較多,注意分段,死拉硬拽也要分段,不要一段超過七八行。如果寫議論文,開頭論點提出後,接下來的每段都是論證過程,一個論據就是一段。結尾可變相重複論點,稍微抒情。

  5.時刻注意“的、地、得”的用法

這是語言的硬功夫,不能懈怠和馬虎。平時形成好習慣,考試時不要出錯。

  6.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一般來說,一句話有主語謂語賓語等,這句話基本就結束了,這時就要用句號了。假如句子之間是同一類,可適當用分號。不能一逗到底。結尾或者合適的地方,可用感嘆號、省略號等。標點符號要規矩,也要豐富。

  7.語言的精彩有奧妙

一是語言的華麗和詞彙的豐富。二是比喻修辭的運用,比喻和排比,是最通用的方法。記住,不要乾巴巴地講述,注意引用點古詩詞、修辭等等。

高考作文 篇2

“呼”一陣狂風颳過,屋子的窗戶都冷得瑟瑟發抖。大街上的每一個人都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都把頭縮在衣領裏。這樣的大冬天,沒有一些保暖工具,的確是不行的。

母親是一個非常樸素的人,快過年了,身上還穿着前年的舊衣服。“媽,我想要一條圍巾。”我低着頭對正在做家務的母親說。她猶豫了一會說:“馬上放假了,呆在家裏不會冷的。”雖然我猜到了母親會這樣說,但我還是很難過。知道母親是一個倔強的人,只好噘着嘴回房做作業去了。

“又是星期一。”我嘀咕着。移動着暖和的身子,硬逼着自己起牀。咦?一向早起的媽媽還沒起來嗎。我在客廳找來找去。突然聽見洗衣服的聲音,我走過去。

媽媽的背影映入我的眼簾。媽媽披了一件薄棉襖,洗着一根根又細又軟的毛線。我疑惑地問:“媽,你一大早,洗這些幹什麼,看你手都凍紅了。”“沒什麼,上學快遲到了,你快去吃早飯。”母親回答得很乾脆。

窗被蒙上了一層雪白的霜,窗外的樹都披上了厚棉花。我剛出被窩就冷得發抖,手腳都不聽我使喚了。“媽,我上學去了。”我對屋裏的母親叫道。“等一下。”母親一邊說一邊拿着一條軟綿綿的圍巾跑出來。她把圍巾給我圍上,並對我說“天氣冷了,放假還有幾天時間呢。”接觸她的那雙大手,很冷,很冷。

母親啊!你是冬日裏的一條溫暖的圍巾,爲我遮擋了許多狂風暴雪。

高考作文 篇3

散發傳統文化氣息的故宮日曆、印有“個性話語”的摺扇、以“御花園彩石甬路”爲主題的五彩耳釘……近來故宮博物院及其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時間,把故宮文化“帶回家”,在朋友圈曬一曬“來自故宮的禮物”,成爲風尚。

在曬景、曬娃、曬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緣何走紅?“既富有時代氣息,有意思;也飽含歷史厚重感,有韻味。古典基礎上的點滴創新,鑄就了故宮文創產品‘活着的靈魂’。”一位網友的評價,道出了其中的因由。倘若原封不動地把日曆、摺扇搬到市場,即便有人青睞,恐怕也很難引一時風騷。相反,不管是與互聯網“聯姻”,還是接地氣的創意,正是在渠道和內容上的更進一步,才讓這些“高大上”的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文化最忌炒冷飯,最講求創新創造。從寫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鑄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無不需要貫注創新之魂。清代畫家鄭板橋自幼愛好書法,勤學苦練,臨摹各家字帖,可總覺得自己進步不大,爲此深感苦惱。他的妻子一語點破,“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猛然醒悟。此後,他力求創新,開創出了“板橋體”。“踩着別人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會讓文化喪失活力;善於推陳出新,呼吸現代新鮮的“氧氣”,才能不斷讓文化的枝葉舒展,綻放新芽。

反觀當下,一些文化現象仍值得我們反思。比如,有的書籍,毫無創見不說,內容還東拼西湊,被人戲謔爲“垃圾書”;有的綜藝節目,千篇一律地從國外引入相似模式,結果水土不服,觀衆不買賬;還有的電影,奉行“拿來主義”,劇情場景總是“借鑑”他人作品,屢陷抄襲漩渦,等等。正如美學家朱光潛的一個批評:“老是那樣四平八穩,沒有一點精彩,不是‘庸’就是‘俗’,雖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卻到老沒有進步……一穩就定,一定就一成不變,由熟以至於濫,至於滑。”從這個意義而言,故宮“文物”的走紅,既是一種警醒,更是一種啓示。

“只見汪洋就以爲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時候,我們慨嘆無法抵達新的彼岸,究其緣由,與其說是因爲文化創新思緒乾涸,倒不如說是因爲對自身挖掘得不夠透徹。《南史》曾載,宋文帝時有一位名爲陸澄的學士,好學博覽,行、坐、食手不釋卷,時稱“碩學”,可其晚年想撰寫一部《宋書》,卻始終不成。原因在於,他書是讀了很多,卻一知半解。時人王儉戲稱:“陸公,書櫥也。”囫圇吞棗,難免思緒“短路”;甘做“書櫥”,何談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文化創新這條新路上,或許有絆腳的石頭,或許有擋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樣,一番披荊斬棘之後,我們必將發現一個更豐富、更精彩的世界。

高考作文 篇4

巧用民間熟語增添高考作文語言活力 中學生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內涵之一,包括立意能力、佈局謀篇能力、言辭能力,它要求學生能穩妥地遣詞造句,修飾潤色,書寫成文。我在訓練學生寫作時,鼓勵學生大量收集當地的民間熟語,並提倡學生在寫作時合理運用。實踐證明,合理運用民間熟語能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言辭能力。

民間熟語包括俗語、諺語、歇後語、流行語等。俗語是民間口頭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性短語,如“背黑鍋”、“二百五”、“半斤八兩”等;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爲口傳,言簡意賅,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等;歇後語是喻體、解體連綴而成較爲定型的趣味性語句,如“青花紅澀柿——中看不中吃”等;流行語指在民間流行的反映社會的時尚性詞語(包括網絡用語),如“酷”、“土得掉渣兒”、“偷白菜”等。

從被動完成任務到主動收集,三年下來,每個學生都能收集上千條熟語,分類整理,編輯成冊,以門、綱、目分類。

在收集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每條熟語的意思、包含的哲理。每次作文課上,我會挑選兩三條給學生講解。

個人認爲,寫作中使用民間熟語必須注意三個結合:

合文體。即要與文章體裁相結合,從各種體裁的需要出發,忌濫用。一般來說,熟語的使用頻率從應用文到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小說依次遞增。

合語體。即要與文章的表達方式、語氣口吻相結合,也就是要分

場合。要分清文章某一部分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合道體。即要與文章中心思想的表達相結合。學生要從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出發,科學運用。

民間熟語在中學生寫作訓練中的科學運用有以下三點好處:

1.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母語,使用母語的興趣;

2.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

民間熟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學生樂意開展研究性學習,參加各種形式的實踐性活動。

高考作文 篇5

所謂語言的對稱,就是指語言的排列、組合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反覆、迴環、照應等均包含語言對稱的因子。高考作文裏,角度若能展開,定要展開,“狠狠”的製造幾組語言的對稱,比成得分亮點。關鍵是思考角度的變化,橫 向反向縱向多方展開,語義上並列、轉折、層遞等。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結 構對稱,“得”字重疊對稱,“慢”“淡”相呼應,押韻對稱“草木”“空氣”“天的顏色”,變化中的對稱,更見靈動)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轉折對稱)一 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押韻對稱)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疊音對稱)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起 首對稱)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結構對稱,“不”重疊對稱)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重疊對稱)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重疊對稱),在 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常見閒散的少爺們,一隻手指間夾着一支香菸,一直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 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談,且談且笑。從容自由,甚是愜意。

秋風蕭瑟,月落殘雲。我的城頭飄揚着秦國的旗幟,我的宮殿飛揚着秦國的 歌。

要看清世界,須拭去眼前的浮塵,欲明白是非,須放下心中的偏見。

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高考作文 篇6

躺在那平實的田地,周圍不時飄來陣泥土的芬芳,那不同於花兒的嬌柔;不同於小草的清爽。只是屬於它自己的樸實,像父愛那般深沉。忽而想起了蔣介石帶走的那一捧蘊涵着祖國氣息的泥土,他是否日日夜夜都在受着眷戀祖國的煎熬呢?他的子孫後代是否也在同樣的凝視着那捧遠離祖國母親懷抱的泥土而期盼着迴歸祖國大地呢?

泥土啊!祖國的土地,是你孕育了黃皮膚的中國人,是你親眼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是你承載了數十億的中國人,平凡的你是多麼偉大啊!

上古時代的女媧就是用你繁衍出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您是我們的母親,把我們撫養成人,您也是我們的父親,教導我們怎樣在這個世界立足,您是我們的父母,默默爲我們奉獻,讓全世界的人瞻仰我們,讓擁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我們可以自豪的手:”我是中國人!”然而如今的一切是多麼來之不易啊!僅是着一句話就需要多少生命的付出呀!您的兒女走上歧路,給您丟臉了,讓您傷心了。那段恥辱的歷史永遠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痛,抹不去傷痕。我們曾在腐敗無能的官員中哭泣着;曾在帝國主義聯合的欺壓下苟延殘喘的熬日子。那是多麼不堪回首的往事呀!然而,您並沒有拋棄我們,放棄我們這些不孝的子女門,那英勇無畏的革命者就是您的賜予吧,他們爲了我們而放棄自己的寶貴生命,讓自己的血淚爲我們打下了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天空,我們自己的世界!如今的幸福是他們用生命作爲代價換回來的,我們不應該好好珍惜嗎?

難道這一條條無怨無悔的生命換來的就是如今我們在街頭醉生夢死,寧可在家庭條件寬裕的情況下出去打工,也不願回到那被他視爲地獄的學校嗎?在天上靜靜看着我們的英雄們此刻是否悲憤交加呢?那樸實的泥土是否也在輕聲嘆息?我們既然幸運的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要輕易放棄這份來之不易,不要給家庭增添痛苦。陰鬱,不要給社會惹來麻煩,因爲你的出生是這個世界的幸運,不要讓你的存在成爲這個世界的悲哀,既生於地,則無愧於心!

高考作文 篇7

記者:我最近在您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國文學進入裝神弄鬼時代?》,引起爭議,而我讀此文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作文也進入這個時代了,你覺得有道理嗎?

陶老師:您說的作文是學生平時的作文還是高考作文?

記者:應試作文,現在有的學生不關注現實,經常用裝神弄鬼的形式花樣,或者靠倒騰古人名言警句滿天飛,試圖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陶老師:現在學生要表達的真實想法和教育部門、老師的要求有一些脫節,不太能夠講真話。比如學生對所謂榜樣人物、主旋律之類東西其實有自己的認識,但真正想說的話不一定可以說出來。我們的教育常常是鼓勵人講假話的。

記者:我也有同感。我去年在中央電視臺節目的時候,有一句話被廣爲流傳作文的訓練成了一種撒謊的訓練。

陶老師:哈哈,這也不光是作文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在公開場合說的話和自己內心想說的話不一致,人格分裂導致話語分裂。而最最基本的分裂是我們的生存環境的分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全部是分裂的。

記者:是的,現在孩子的作文有兩套話語系統,一套給老師、應付考試的`,一種是給自己寫日記、寫博客的。

陶老師: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實感,現在的情況是作文以及其他在公共場所流行的話語是虛假的;而真情實感只有在日記或者博克里面表現。

記者:您認爲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麼寫,對孩子的人格、審美標準、價值觀念的養成有影響嗎?我比較擔心,有一些孩子經常用另類的方式表達另類的想法。

陶老師:另類這個術語現在很流行,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應該是反主流、反潮流,張揚自己的獨立個性。但是我注意到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所謂另類雖然有些反主流的意味也就是不那麼官方化,卻沒有反潮流的意味我指的是市場主導的商業潮流。這表明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複雜性:主流常常不代表潮流。另外,我還注意到另類主要侷限在生活方式和消費(包括文化消費)的領域,政治上的和意識形態上的另類仍然是不允許的,年輕人好象也不怎麼關心政治。他們只要娛樂至死,只要娛樂領域有自由就可以啦。但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卻是政治自由。

記者:這樣來說,另類是個中性詞。

陶老師:是的,就看實質性的內容是什麼。

記者:葉聖陶有一個觀點,訓練學生作文是在訓練一種表達能力,是應用性文章的訓練,是受用終生的。在這個基礎上,天分好的成爲作家,不適合當作家的就做個普通的會寫文章的人。但最近幾年,青春文學寫手的炒作比較厲害,明星示範效應起作用了,孩子們都朝着文學寫作去了,基礎性的寫作被忽略了,您覺得呢?

陶老師:葉聖陶的觀念體現了一種平民教育思想,認爲中學甚至包括大學的教育,不是培養天才,着眼點是培養全民的語文素質,因爲基本的寫作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這和培養天才很不一樣。天才需要一種很偏或者很奇特的才能,一個天才常常在某個方面具有非常的天賦,而在另一些方面卻出奇地笨,其智力甚至不及一般人。天才的教育是畸形的,是不可能普及的,也沒有可供推廣的模式。但是基本的寫作能力的訓練卻是有基本方法的,是可以普及的。天才的教育沒有可操作的模式。現在的一些少年才子,像韓寒,不是現行的教育制度可以培養出來的。有一段時間,有人呼籲高考語文就考一篇作文。我覺得不合適。因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天才。如果培養天才可以這樣考。不摻入價值評價,我以爲現代教育是、而且只能是平民教育。

記者:所以說學生階段應該,還是着眼基本能力的訓練。

陶老師:是的,現代教育是平民化的,現在有些家長不按照現行的教育模式培養孩子,有些的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套方法是很個性化的,是不可能推廣的。劍走偏鋒。只能是個別的現象。

記者:您好像對今年的北京的高考題有自己的見解。

陶老師:我認爲出得不好,把自由發揮和隨意發揮弄混了。高考作文題一方面不能把思路限得太死,否則考生沒有自己發揮的餘地。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沒有限制,隨意寫。今年北京地區的作文題選擇的兩句詩因爲脫離了上下文根本不可能知道其準確的含義,怎麼理解都可以。當然,你也可以乾脆以春雨和落花爲題目叫學生寫一篇作文,乾脆不給題解。可是這個作文題偏偏給出了四個提示,而這四個提示互不關聯,莫名其妙,相當的無厘頭,象林長治的《Q版語文》中的選擇題差不多。這樣會搞得學生無從把握出題者的意圖,不知道怎麼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必然不倫不類。

記者:今年的很多高考的許多題目都表現出了詩意,您怎麼看?

陶老師:我想這種現象反映了一種對現有高考作文題的反思,出題者也希望題目更靈活一些。記得有幾年的作文是非常死板的,好象有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束縛學生的思路。

記者:如果考生文學功底深的話,對這樣的題目理解就比較容易,理工科的學生就覺得有點不好寫了。

陶老師:不一定。如果文體不限,應該對文理科的學生影響不大。比如有個題目是《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在題材、文體、文類方面都沒有限定,理科的學生也完全可以寫好。北京的題目既想讓學生髮揮,又給莫名其妙的限制,不三不四。當然,象《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這樣的題目,也比較容易套制和事先準備。現在中學生作文訓練很多,而且常常把一些文章背下來了。這些背下來的作文很容易直接套到《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這個題目上面。

記者:幾個人出題來面對全國的評析,實在是不容易。

陶老師:這是現在出題者面臨的一個矛盾和悖論:如果對學生的限制太死,那麼創造性受到限制;但是如果題目比較抽象、靈活,又很容易套作。

記者:有老師說,前幾年,北京的命題只給了會寫議論文的學生一定空間,您認爲呢?

陶老師:相對來講,議論文的普及性強,詩歌什麼的普及性差。但我更贊同不限定文體。

記者:文體意識淡化是時下學生中的突出特點,您覺得好不好呢?

陶老師:文體是人爲劃分出來的,所以是相對的。散文和詩歌的界限就不是很明確,所以有散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活的,文體的規範是死的,不能讓死的東西束縛活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文體意識淡化或者跨文體寫作沒什麼不好。但是,淡化和跨的前提是對文體有基本的瞭解。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給學生灌輸文體意識文體理論,教給詩歌的特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寫,戲劇的特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寫,這樣的灌輸和訓練一直到大學。所以文體的淡化其實是返璞歸真,和根本不懂得文體爲何物是兩個概念。

記者:我最近連續發表了一些文章,如《作文創新要從規範開始》,和您的觀點有一些不同。三大文體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各自有內在的邏輯和章法,如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家在交流的時候,如果把這個順序和邏輯打亂,就沒有辦法交流了。而時下有些所謂的另類文體,如處方體、數學公式體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陶老師:章法和邏輯還不是一回事。邏輯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不管是選擇什麼文體,一個人要想把議論文寫好,邏輯不通是絕對寫不好的,因爲他思維混亂。但是章法是一些文章的結構、寫法上的傳統慣例,比如開頭怎麼開,起承轉合怎麼安排,這些東西我覺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先提出問題再一步步解決,但是先提出結論再一步步論證,其實是無所謂的。這就象寫小說,順序好還是倒敘好?沒有絕對的標準。

記者:最後請您回答兩個問題:學生如何對待作文?老師如何給學生出題考作文?

陶老師:對學生來說嘛,應該把寫作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人有思想感情要表達,自然要寫作文,所以作文不是強加的東西。

記者:對老師呢?

陶老師:我考大學的時候,差不多還是一篇作文定終身的那種。當時的命題方式,帶有一種明顯的精英教育傾向,它可能選拔出天才,但弊端也很明顯,很多人會因爲偶然性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我覺得現在今天這個時代,老師考學生的作文題目,太虛和太實都不好,體裁也不要太限制,意識形態色彩儘量弱化。關鍵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且是絕大多數的學生有話可說而且說真話。如果他說的是言不由衷的話,老師一眼就能夠看出來。

高考作文 篇8

雨後天清。冷綠色的溼氣一滴一滴沿樹葉的脈絡滴下,溼潤了母親的視線。我也看不清母親的臉龐,只是背上書包,在她溫柔的凝視中邁步遠去。

我知道我將要踏上一條怎樣的路,一條既定的路線罷了,可我總歸是不甘心的。

我常常幻想我正走向走向一條背離人羣的道路。喧囂漸漸淡出,我將迎接最赤忱的懷抱。我躺在沙漠裏,看天邊的斜陽,聽一隊駱駝悠悠遠去,駝鈴一聲一聲敲打着我將要耷下的眼簾,身下的沙子正悄悄變冷;我追着水塘裏一條調皮的魚,它忽前忽後,彷彿和我嬉戲,卻又頃刻間無影無蹤;我化作風飄進一個幽暗的洞口,白色的鱗片映起熒熒微光,或許是條白蟒,它的尾尖輕輕拍打地面的塵土,卻又突兀豎起細長的脖頸,徹骨寒氣撲面而來;我又化作雨落到平靜的海面,模糊的陰影從水下浮起,或許是條蝠鱝,我突然被它拋向空中,再回首時,海面依舊沉默無痕。

不知什麼時候,我成了掛在樹上的一片葉,旁邊是一隻夜鷹,它正眯着眼看向我從未探求過的遠處,我又迷失在它的世界裏;待我從夜鷹的深沉裏醒來,我又化作一根橫躺在地面的枯枝,一隊螞蟻專注的趕路,彷彿沒有什麼能擋住它們的腳步,輕小的細足從我身上踏過,積癢成痛。有些失落,卻遠不至於怨懟。熱情是它,冷漠是它,親近是它,敵對也是它。絕對的真誠,所以我敢放縱自己在它門的世界裏,就算墮入深淵,就算遍體血腥。不會後悔,“雖九死其猶未悔”。

我熱愛沒有樊籠的寧靜,卻也同樣愛着這個奇妙的人類世界。人類是最值得驚歎的奇蹟,而思想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我固執的追求先人的腳步。我想問問莊子,何謂逍遙?我想問問孔子,仁字何解?我看看康德,又看看中國千年歷史,心中升起的疑竇幾能將我淹沒。我無意要到達多麼高的思想高度,我只不過不想太愚蠢;我只是覺得,人若昏昏而來,又昏昏而去,不如不曾存在。

我欲向歷史追問答案,它冷靜的告訴我辯證的思考。它總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與錯一定程度上並無意義。可是真的無所謂對錯嗎?無解。我只好幻想,幻想我是古代行軍隊伍中的一名士兵。我會看到什麼?心胸開闊的詩人吟着“胡兒淚啼”,專注朝堂爭鬥的大臣上奏請求退兵,而理由是不宜與鄰交惡、大動干戈。可我身邊的戰士屍骨未寒,身上同胞的血還未冷透。的確,從來,戰爭是不被大多數人喜愛的,可他們說那些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他們能夠在朝堂上侃侃而談停戰事宜,是戰場上戰士的鮮血的貢獻。戰爭是錯,那不戰就是對了嗎?遠沒有那麼簡單,置身事外才無所謂對錯,纔會冷冰冰的分析史實然後下個結構完整的結論。我縱然並未身處其中,也聽到自己的悲咽。我想做個頭腦清醒的人,但不意味冷漠。如果可以,我想問問于謙,那個“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人,他有沒有怨,有沒有不甘心;如果可以,我想問問被史書評爲頑劣不堪的明武宗,面對滿朝文武時,是不是也想過重振高祖之業。我想盡力探求這個世界,並承受它帶給我的一切贈予。無論是嘲諷、傷害、信任,還是祝福、保護、懷疑。複雜纔是這個世界的最可愛之處。

我曾試着把自己完全的外放,可回饋給我的是難以接受和難以理解。我最終也只好收斂起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埋頭沉入自己的幻想中。沒有人問候的世界,並不寂寞。因爲這世上一定還有許多個我,怎會寂寞。我享受於剖析自己,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對的,並告訴自己儘量做一個好人。然而,我總是陷入自我厭棄的僵局。所以我常常強迫自己,人不知而不慍,道不同不相爲謀。強迫自己,也挺有趣的。

我全部的除學習之外的生活節奏也就是這樣,我自以爲足夠瀟灑,連別人也這樣認爲。

我突然想起一對老夫妻,我小時候常常忘他們家跑,去和他們一起聽戲。那個時候,還不懂事的我,竟沉醉在戲劇中。依稀還記得,兩位老人跟着調子眉飛色舞的比劃,依稀也記得,我會輕輕跟着婉轉的腔音哼唱。年歲漸長,我匆匆往返於學校和家,不知道什麼時候,那兩位老人早已消失在我的世界裏。直到現在,腦海中才突然閃現出他們的身影,恍如隔世。我忙碌着我的學業,可我,丟了什麼呢?

我大概是忘記了很多。我記得我以前讀書的習慣是尊重每一個作者,不妄加評論。可是後來呢,我似乎是沉浸在了一針見血、肆意評論的快意中。可我自己喜愛的作者越來越少,我加給別人言論上的傷害,最終都回饋到我自己身上。我被自己的自由折磨的痛苦不堪,我終於是失去了什麼。直到現在才意識到,書的高貴正在於,它允許了所有人的任意解讀。

我似乎已經失去了太多,關懷、寬容、悲憫。我心中曾說好要堅持的東西是什麼呢,如今又到哪裏去了呢?所幸,我終於開始警覺,我的生活正一步步走向貧瘠。

我或許該放一放手中的筆和永遠也做不完的題。如果回不去了,我就只好更沉默。

地上的花朵,都由我散落。卻已無法再拾起。退後幾步,高考之外的自己,又在自我厭棄。如果能再種出那樣的花,我會不會才真正體味到瀟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