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楊慎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詩人楊慎是哪一個朝代的人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楊慎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歡迎參考閱讀!

楊慎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問:楊慎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答:明朝

  人物生平

  蟾宮折桂

楊慎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1] (12月8日)。爲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二歲時,擬作《弔古戰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看了極爲讚賞,覆命擬《過秦論》,其祖父讀了之後,自矜謂:“吾家賈誼也”(陳文燭《楊升庵太史年譜序》) 。有一天,他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問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爲正?”要求他寫一首詩加以說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寫詩云:“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他十三歲時,就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華。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 ,並稱楊慎爲“小友”。

楊慎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樑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爲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以致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打擊,楊慎並沒有灰心失望。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楊慎終於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從此,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臺。後因母親去世而回鄉守喪,服喪完畢後又出任翰林修撰。

  移疾求退

楊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艱辛的。他爲人正直,不畏權勢。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歡到處遊玩。針對朱厚照荒誕的行爲,楊慎不避斧鉞,敢於犯顏直諫,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責朱厚照“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爲。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舊我行我素。楊慎目睹民不聊生,國事日非,實在氣憤不過,稱病告假,辭官歸裏。

  逆鱗廷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經張皇后及楊慎父親楊廷和商議,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爲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授楊慎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

嘉靖二年(1523年),參與纂修《武宗實錄》,充纂修官。

楊慎利用給朱厚熜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繫當時實際情況教育朱厚熜。如對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朱厚熜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楊慎在經筵講課時,便特地選出《尚書》裏《金作贖刑》這一章,對朱厚熜講道:“聖人贖刑之制,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朱厚熜聽後很不高興,常常藉故停止講書。楊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雖胸懷壯志,力圖報國,但其政治才能在當時是難以施展的。

特別是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當時朱厚熜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寶座後,按照皇統繼承規則,朱厚熜要承認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只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後第六天,就下詔令羣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爲“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這樣,皇統與家系就成了當時內閣大臣紛爭的議題。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爲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爲此,楊廷和被迫辭官歸裏,楊慎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張、桂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對此,剛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氣,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爲恭穆皇帝,楊慎“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羣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流放滇南

楊廷和在朱厚照駕崩、朱厚熜未至時,曾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許多冒濫軍功的官員。至楊慎被貶後,被裁撤的挾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機殺害楊慎。楊慎知道後,一路小心防備,到臨清縣時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騎馬走了近萬里,非常疲憊,等抵達永昌衛時,險些無法病癒。

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爲,不肯向邪惡勢力屈服。他路經湘西,想起了被楚懷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貴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縣)的李白,感嘆“我行更迢遞,千載同潛然”(《恩譴戌滇紀行》)。他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爲白族修史。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窮山絕域”而“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讚山茶花不畏嚴寒,“綠葉紅英鬥雪開”的傲然風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開,與蜀葵相反”的唐婆鏡花,就慨嘆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徵;唐婆鏡花背日而開,應是諍臣的表現。諍臣往往受到謅媚佞臣的排擠和誣害,無恥小人又經常喬裝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難辨,真假難分。在詠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爲難能可貴的是楊慎在放逐期間,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如當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爲名,勾結地方官吏強佔民田,化公爲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閒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請求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嘉靖五年(1526年),楊廷和患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楊廷和非常高興,病也就好了。楊廷和病癒後,楊慎又返回永昌。聽說尋甸的安銓、武定的鳳朝文作亂,便率領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趕到木密所,與副使張峩用計擊破叛軍,平定叛亂。

嘉靖八年(1529年),楊廷和在新都去世,年七十一。楊慎請求巡撫歐陽重替他請命回鄉葬父,獲准後趕回新都治喪 。此後,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

朱厚熜因大禮議之故,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朱厚熜才稍覺寬慰。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爲愧。”終朱厚熜一世,六次大赦,楊慎終不得還,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

楊慎年近七旬時,曾返回瀘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撫派四名指揮將其押解回永昌。

  卒於戍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楊慎在戍所逝世,時年七十二歲 。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勉勵後人。楊慎去世後,當時巡撫雲南的右副都御史遊居敬命人爲其殯殮入棺,還葬故鄉新都 。

嘉靖四十年(1560年)冬,楊慎附葬於父楊廷和墓旁。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追贈楊慎爲光祿寺少卿 。明熹宗天啓(1621年—1627年)年間,追諡‘文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