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逢入京使》詩詞鑑賞

本文已影響 8.05K人 

《逢入京使》詩詞鑑賞1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有同學在賞析這首詩歌時將第三句理解爲"立刻就會相見了,用不着再寫信了"。

《逢入京使》詩詞鑑賞

①你覺得這種理解正確嗎?爲什麼?(2分)

答:

②從詩歌賞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學的理解跟整首詩還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案:

①(2分)

答:不正確。這種理解,把"馬上"本來的意思是"騎着馬在路上"(或"騎在馬上")錯誤地理解爲表示"立刻"的時間副詞"馬上"。把表示"沒有"的"無"理解爲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詩後兩句的意思是騎着馬走在路上突然遇見了入京使者,身邊沒有紙和筆可以寫信,於是就託入京使者帶話給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訴他們詩人是平安的。

(注意區分答案是否能從詞和詞性、詞組等方面進行解說,酌情給分。)

②(3分)

答:①這樣的理解改變了詩歌表現的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②這樣的理解不符合題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與家人相見。

③這樣的理解與詩歌前兩句描寫的傷心情感不合,既然馬上就要與家人見面了,還傷心什麼呢?

(上述3點,答到1點給2分,答到2點及3點都給3分。)

《逢入京使》詩詞鑑賞2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誇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裏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鍾”在這裏是淋漓沾溼的意思。“龍鍾”和“淚不幹”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裏吧!岑參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裏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逢入京使》詩詞鑑賞3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此詩約作於天寶八年(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縱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之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

故園指自己的家園, 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離家已越來越遠。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幹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當然有點誇張,但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爲真實,甚至可以說是更形象地表現了思鄉的真情實感。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 逢字點出了題目。

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沒有紙筆,只有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乾淨利落,但簡潔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含意雋永。

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能表現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傳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這首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彷彿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