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尋隱者不遇古詩解釋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以下是尋隱者不遇古詩解釋,歡迎閱讀。

尋隱者不遇古詩解釋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解】:

1、雲深:指山深雲霧濃。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此詩爲五言絕句,一共只二十個字,採用問答的方式,通過詩人與童子的一問一答,讓讀者感受到了一幅美好的畫卷:

【對話場景】 山中、松下、雲深

【詩人】 問:師在何處?

【童子】 答:採藥去,在山中,雲深處。

對於此詩的意趣,大多讀者都以爲寫出了詩人尋隱者不遇的惆悵之情,我以爲這樣的解讀落了俗套。還是讓我們從詩的整體上來再品味一番吧。

這首詩的第一個特點是:言簡意豐。

一首五絕,就表達出了一幅清晰而美好的詩人與童子的問答場面,其中人物有三個:詩人,童子,隱者(隱在畫面背後,沒直接出現)。場景三物:山中、松下、雲深。並且連詩人的問話:“你師傅到哪裏去了?”都進行了省略,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中,讓讀者可以感覺到詩人有這句問話的。之於場景,其實只有三個名詞:山、鬆、雲,簡略到了不能再簡略的程度,可謂是字字珠璣。但它卻表達出了相當豐厚的詩情畫意,隱者的形象,詩人尋之而不遇的感受等。

詩的第二個特點是:言近旨遠。

前人都說了,這首詩的語言,是非常的家常話,通俗明瞭,誰都能讀懂,過去選在《千家詩》裏,作爲孩子的啓蒙讀物,現在同樣地還是放在小學課本里,讓孩子們來閱讀與背記的,可見它的通俗性。然而,就是這樣一首小詩,它卻孕涵着豐富的意趣。作爲場景的那三個物,卻不是輕易讓它上場(用現代存在主義美學的時髦詞,叫“在場”)的,它有如戲劇中的道具,都是能以一當十的。鬆,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它是高潔的象徵,這裏在場的鬆,顯然不是小松,而是大鬆、老鬆、古鬆,或叫它蒼松的,何以見得,因爲詩人與童子的對話是在“松下”進行的。雲,說它是“雲深”,一個“深”字,把山的崇高一併說出了,我們知道,只有山高,方有云深的,山高雲深,亦讓我們知曉了隱者的品性,它是真隱,而非小隱,或淺隱,更不是那種沽名釣譽的假隱。隱者不在,他去做什麼去了呢?是採藥去了,可見隱者,是一位確確實實的自食其力的人,採藥是一位隱者的真正行當,他是一位濟世活人、品性高潔的真正隱者。因爲他的採藥是他的本真,是他自由自在的行跡,臨行不必與童子交待到某處去的,也許是天天如此,他的行蹤如閒雲野鶴一般。詩人一心想尋訪的隱者,雖然在詩中,始終沒有正面出場,隱在背後,但他的'品性與氣質,卻又讓我們能夠得以窺見,如在目前。

詩的第三個特點:松明雲深。

如果我們把這首小詩比作一幅山水畫,那麼它的近景即是:松下,詩人與童子在進行一問一答的對話,這個畫面是清晰明瞭的,我們簡稱之爲“松明”;遠景卻是:茫茫白雲,高山崇嶺,在那雲霧漂渺之中,有一位採藥的隱者。我們稱之爲“雲深”。在這樣一幅近景明朗而遠景渺茫的畫卷中,詩人想表現的,卻是在那遠景之中,是那位想尋訪的隱者,他纔是詩人嚮往已久的人,然而,你一心想來尋訪,他卻又偏偏不在,而是在大那大山深處、雲霧之中,到此爲止的還只能讓你嚮往而已,所以,從思維的方面來講,這位隱者,還是讓你只能去向往,還對你有着極大的吸引力;從詩的藝術效果上說,近處詩人與童子的對話場景雖是十分的明朗,然而那想尋訪的隱者,還是“隱”在白雲的深處,這是一個典型的“以景結情”的手法,那景是一種發散的景,讓人想捉摸,然而又捉摸不透的迷人之境,於是,給讀者留下了一片“茫茫”的空白。

詩的第四個特點:不遇之遇。

前人已經說到過,這一首小詩雖然只有四句,但它也有一個詩人尋訪隱的情感起伏,第一句,說明詩人老遠的地趕來,想拜訪他心儀已久的隱者,然而,那時不象現在的通訊方便,沒能預約,所以當詩人到來,隱者卻出門採藥去了,但還好,還有隱者的侍從童子在,所以懷着急切的心情,向童子尋問,問他的師傅到哪裏去了;詩的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第一句說“師傅採藥去了”,這句話讓詩人有失落的情感,因爲想拜訪的人終於是不在家;詩的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又似乎能讓詩人的情感上漲,因爲師傅雖不在,但還不遠的啊,就在此山中的啊,似乎讓詩人和讀者,都感覺到了能拜訪到的希望;然而,最末一句,卻又是讓詩人感覺到了徹底的無望,那是一種近在咫尺的遠吧?

根據以上對詩人情感起伏的分析,一般人都說,這首詩表達出了詩人尋訪隱者不遇的惆悵之情。但由於我們分析了這首小詩的前面的三個特點,從而讓這首詩的欣賞上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對此,我們從另一方面來分析,以爲這首詩表達出詩人尋隱者不遇的另外一種感受,即是不遇之遇的心靈感受。如果詩人因爲尋訪隱者,只有不愉快的感受,我想詩就不會寫成這個樣子了,那詩中,無處不在突顯着品性高潔的隱者形象,雖然沒能與隱者見上面、說上話,但那隱者的品性卻能通過詩人的雙眼感覺到(山高、雲深、鬆蒼),能通過童子的答話(採藥、自行自在)而知曉到。所以,我以爲詩人的這次尋訪,雖與隱者不遇,但卻是一次不遇之遇,不遇如遇、不遇似遇的遇,是一次精神之遇。正因爲詩人有了這種感受,所以纔有這首詩,這首流傳千古的好詩!

寫到這裏,讓我們再回憶一下子猷訪戴的故事,王子猷於雪夜去訪戴安道,當到得戴的門口時,又突然返回,說是乘興而來的,現在興趣沒有,所以要回去了。子猷訪戴興盡了,回去的,子猷沒有寫下自己的感受,這個故事是別人爲他寫的。而賈島呢?他的這次尋訪,雖然不遇,他的興趣沒有了嗎?顯然不是,如果他是非常地沒有了興趣,他還會“自己”寫下這首詩情深鬱的詩來嗎?所以,我以爲,這首小詩,表達了詩人一種不遇之遇的感受,可能是一種更爲深沉而內在的精神感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