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詩意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以下是小編帶來古詩《尋隱者不遇》的詩意,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詩意

  尋隱者不遇

賈島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鬆 下 問 童 子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師 採 藥 去 。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 ,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雲 深 不 知 處 。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詩意

大家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滿懷期待地前去拜訪朋友,朋友卻碰巧外出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遺憾,惋惜,失落,又或者無奈。而在古人那裏,這些看似負面的心情卻可以是一種詩意。正如《尋隱者不遇》那樣,詩人沒能與隱者相遇,卻成就了一首千載流傳的'好詩。

在這首詩中,正文與詩題有非常緊密的呼應關係。解讀這首詩,有必要先從詩題開始。《尋隱者不遇》的詩題,爲我們提示了詩歌的基本內容。開頭的“尋”,隱含着一種期待,會讓人好奇:詩人“尋”的過程將會有怎樣的結果?然而在期待之後緊隨而至的,卻是“不遇”。這一結果使得最初的期待落了空。這個簡短的詩題給我們勾勒了一個大體情境:期待的失落。

不過,詩題只是個引子。隨着正文詩句的展開,我們會發現,這種失落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無形地消解,逐漸從“失落”轉化成“詩意”。

在這首詩中,詩人設置了一個簡短的問答。問與答的設置,常常能爲詩歌帶來許多奇思妙想。像是《回鄉偶書》中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又或是《清明》中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都已成爲我們記憶裏的經典。而《尋隱者不遇》的問與答,又有其別出心裁之處。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就由問答組成,如同一幕微縮的情景劇。場景是在松下,人物是詩人與童子,詩人詢問而童子回答,質樸直白地呈現,而將深意蘊含在問答之外。

詩歌的第一句,就是對這一場景的極其簡潔的勾勒:“松下問童子。”在這一場景中出現的“鬆”意象,有着特殊的意味。我們知道,“鬆”與竹、梅並稱“歲寒三友”的,向來是隱者高潔品格的象徵。因此“鬆”字間接點出隱者的身份。松下出現的童子,讓人隱約嗅到隱逸的氣息。身邊的童子既已如此,更何況是與松樹比鄰而居的主人?不過主人卻沒有出現,只存在於童子的回答裏。

詩歌后三句是詩人與童子的對話。乍一看,好像是一問一答,實際上是藏問於答。從童子簡明的回答中,我們可以逆推詩人的三次問話。第一問,問的當然是隱者的去向。所以童子的回答是:“採藥去。”既然有了大致方向,詩人自然想進一步探尋,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第二問:“往哪裏採藥去?”童子又回答:“在此山之中。”既然就在山中,那麼說不定還有可能相遇呢。於是詩人又進一步有第三問:“究竟在山中何處?”然而童子答道:“雲深不知處。”最終仍是無法知其所在,無處可尋。

在這三次問話間,其實隱含着非常細微的情緒起伏和心理變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終還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盡在其中。在這樣簡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層次竟是如此豐富。

不僅如此,在這首詩裏,還有一個妙處,那就是每一句詩都比上一句展開一個更大的空間。最初的“松下問童子”不過勾畫出局部的一個小場景,第二句“言師採藥去”已將視野轉移到隱者的行蹤,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已在無形中展開了一幅關於山的闊大畫面,而“雲深不知處”使得這副畫面不但闊大,更增添了幽深。於是四句詩形成由小到大,層層拓展的層次,極其簡潔又極其豐富,彷彿綿延無窮,將人們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山的深處,雲的深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