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報告

小學面積和麪積單位觀課報告

本文已影響 3.5W人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課堂中有思考,思考中做活動,讓孩子們在自己的感悟中不知不覺的結束整堂課的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面積和麪積單位觀課報告

  【小學面積和麪積單位觀課報告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當鄭汛老師結束課與孩子們道“再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依依不捨的目光,聽到了孩子們“喜歡上鄭老師課”的真情流露,忽然間覺得鄭汛的這份潛入孩子心中的課感不正是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那種溫暖課堂的範嗎?爲什麼師生間能有如此“一見鍾情”似的互動交流,我想因爲學習中在老師的幽默帶領下孩子們有一份融入知識形成過程的快樂,於是他們不僅有了數學知識上的收穫,有了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更有了學習成功喜悅的深切享受——如比較兩張紙大小時由自己命名比較的方法:一眼看穿法、重疊法、割拼法等…

1. 小手紛紛動起來,走進“面積”和“面積單位”兩個概念

課的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的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動手摸面,體會比較面的大小,也有利於與前面學習的長度加以區分比較。

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層層遞進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2.巧設問題,切實感受3個面積單位朋友誕生的必要性

在面積單位的教學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性問題:你能想到什麼方法比較它們的大小?如果不用“暴力”割拼紙張你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於是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用一眼看穿法(目測法)、重疊法比較出前兩組兩張紙之間面積的大小,卻無法用這些方法準確比較黃、藍兩張紙面積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了認知矛盾的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比較面積方法的強烈願望。教師很好地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引導組織學生藉助手中的學具,在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從而體會到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形成和建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3. 摸一摸、站一站,快樂感知“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老師通過讓學生找學具袋中的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個面積單位,初步形成表象,然後讓他們對3個面積單位進行實際測量並估測課堂裏一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從而使學生有效建立了各面積單位概念及發展了估測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有讓孩子們找出自己身上的指甲蓋、牙齒等約是1平方釐米的發現之旅,有讓表現最棒的一組孩子站到1平方米紙板上的快樂體驗時光…

生動地設計總能吸引學生來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探究,他們就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快樂使者。讓數學聯繫生活、將抽象的概念物化成有形的東西、讓孩子們在課結束時卻意猶未盡,這都是鄭汛老師個人教學風格的魅力所在,在讚歎之任亦有一些思考: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的遷移,減少舊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相混淆,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相混淆。而且從課堂上已經不難發現,學生認爲周長與面積存在一定的關係,周長長的面積就大。在交流時,也有學生老把面積說成周長。所以,在認識面積後再讓學生摸一摸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加以區分概念。

2.估測體現的是學生的估算能力,要讓學生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在估測身邊物體表面大小時,學生常常進行肯定地描述——“教室的門是2平方米”、“1粒牙齒的表面是1平方米”等,但生活中的物體常都不是規則的平面圖形且沒有進行準確測量,因此應提醒學生使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只能說“約1平方釐米”、“約2平方米”等。

由線條的認識到平面的認識,在成人眼裏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而已可以說是質的跨越。本節課的教學鄭汛老師緊密聯繫孩子的生活實際,讓他們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充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與數學思想的滲透,亮出孩子們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彰顯了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小學面積和麪積單位觀課報告2】

又一次走進數學課堂,聆聽了本校春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課時的學習。爲本節課春曉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縱觀整堂課,老師不停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發現問題,並從中形成概念。

第一環節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後通過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自己得出什麼叫面積,板書整理出定義。

第二環節小組合作,想辦法比較三張彩紙的面積大小。在第一次交流後引導學生第二次藉助學具來進一步比較大小,並對方法有取有舍,怎樣比較纔是最確切的。最後及時回顧與小結。

生動地設計總能吸引學生來興趣昂然地投入學習探究,不用擔心學生無事可做,不用擔心學生利用探究時間講空話聊天。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知識的主人,講數學聯繫生活,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有形的東西。這都是教師理念的與時俱進帶來的課堂氛圍的良好轉變,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以一個小學數學教學門外漢的角度看這堂課,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的遷移,減少舊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相混淆,而且從課堂上已經不難發現,學生認爲周長與面積存在一定的關係,周長長的面積就大。在交流時,也有學生老把面積說成周長。所以,我覺得在認識面積後再讓學生摸一摸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加以區分概念。

2.面積單位是個新概念,建立時是否可更深刻些?

由線條的認識到平面的認識,在成人眼裏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而已可以說是質的跨越。要讓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認識,是否還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

總之,本人受益良多。也激勵更加積極地思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