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杜甫《兵車行》優秀導學案

本文已影響 1.95W人 

  學習目標:

杜甫《兵車行》優秀導學案

1、 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 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 體會杜甫歌沉鬱頓挫的特點。

學習重點:

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背景介紹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後雖僥倖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雲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於這兩次戰爭中喪師鉅萬,朝廷乃大舉徵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裏有生動的記載: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後不久寫的。

 解題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爲“歌”和“行”的很多,二 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行”是樂曲 的意思。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文本導讀

  這首詩是諷世傷時之作,也是杜詩中的名篇,爲歷代所推崇。詩旨在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充滿非戰色彩。

 課前預習

1、想一想:寫出學過哪些杜甫的詩歌。小組交流討論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轔轔( ) 幹( ) 點行( ) 啾啾( )

3、結合註釋,解釋下列詞語,並疏通文意(A級)

行: 轔轔:

蕭蕭: 耶:

走: 幹:

點行頻: 或:

邊: 無東西:

役夫敢申恨: 信:

猶: 比鄰:

4、有感情地誦讀本詩,通過朗讀把握詩中作者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中改進

1.誦讀第一部分,思考作者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2.“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這句話中你認爲作者哪些字錘鍊得好?

3.作者認爲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下文中有沒有直接指出?

4.徵人從哪些方面具體展現“點行頻”所給徵人帶來的.苦難?

5.作者在下文二、三兩段中又寫了道旁過者和行人的對話。他們對話談論了什麼?

6.最後詩人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7.詩歌通過觸目驚心的畫面向我們進行着扣人心絃的訴說,這首詩全文的基調是怎樣的?

8.文章還有哪些特點?

  課堂達標

1.下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車轔轔”。轔轔,車輪轉動聲。《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

B.“馬蕭蕭”。蕭蕭,馬嘶鳴聲。《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C.“行人弓箭各在腰”。行人,即路人。

D.“耶孃妻子走相送”。“耶孃”即“爺孃”,妻子指妻子兒女。

2.下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可能是杜甫自己。

B.“裹頭”,古代男子留長髮,十五歲用頭巾束髮。

C.“邊庭”,邊疆。庭,舊時屋前空地。邊疆大多是空地,故稱“邊庭”。

D.“武皇”,指漢武帝。詩中抨擊漢武帝爲開拓邊疆不惜窮兵黷武的事情。

3.下列虛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行人但云點行頻 但,但是,錶轉折關係。

B.或從十五北防河 或,或許,表推測。

C.況復秦兵耐苦戰 況復,更何況。

D.信知生男惡 信,相信。

4.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D級)

徵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爲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2)詩題爲"徵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一、導入

從古至今,戰爭都是殘酷的。它使城鎮變成了廢墟,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戰爭無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都給社會和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杜甫的《兵車行》就是一篇古人反戰的戰鬥檄文。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形式自由,音節、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參差,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杜甫自擬樂府新題創作《兵車行》,繼承並革新了樂府民歌體。

2.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天寶八年(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後雖僥倖取勝,但死數萬人。十年(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雲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爲補充兵力,朝廷不斷徵兵,百姓不肯應徵,楊國忠(時任宰相)就遣御史分道捕人,到處抓壯丁,甚至連老人和孩子也不放過,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聲振野。《兵車行》這首詩,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後不久寫的。

3.學生聽讀詩歌,正音正字,初步瞭解詩歌。

4.學生誦讀詩歌,注意詩歌意象、意境,培養語感。

5.教師點撥難句,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和大意。

明確: 送別場面; 征夫控訴。

 三、探究鑑賞

1.誦讀第一部分,思考作者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明確:征夫出征,親人送別。

聽覺:“車轔轔,馬蕭蕭”。戰車隆隆,戰馬嘶鳴。

視覺:“行人弓箭各在腰”,出征的隊伍已經整裝待發,就要開赴邊塞。他們的離開可能就是永遠的訣別。這時他們的親人奔跑前來送行。“耶孃妻子走相送”,“走”。跑的意思,爲什麼跑?可見出征的人--被抓的壯丁--不能停下腳步和親人告別,是被迫押赴戰場的。“塵埃不見咸陽橋”,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

2.“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這句話中你認爲作者哪些字錘鍊得好?

明確:“牽”“攔”把親人對征夫的眷戀、依依不捨刻畫得很形象。“頓”“哭”準確地表現了送行人絕望無奈痛苦的心情。同時千萬人的哭聲直衝雲天震耳欲聾,這些聲音的描繪從聽覺上給人強烈感受,讓人感受到場面的悽慘。

3.作者認爲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下文中有沒有直接指出?

明確:“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行人但云點行頻”。

武皇是漢武帝嗎?不是,應該是唐明皇唐玄宗,以漢喻唐是唐代詩人慣用的手法。作者把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正是由於統治者不斷對邊疆少數民族用兵,才致使邊庭流血成海水,才致使朝廷不斷徵兵。這裏如此大膽地指控,使我們看到一位胸懷正義、關心百姓疾苦的詩人形象。

4.徵人從哪些方面具體展現“點行頻”所給徵人帶來的苦難?

明確:戍邊──無休止;家園──盡荒蕪;索租──何太急;青海──羣鬼哭。

5.作者在下文二、三兩段中又寫了道旁過者和行人的對話。他們對話談論了什麼?

明確:他們的對話進一步具體揭示戰爭的災難,說明了士兵服役時間太長,尚未成年的孩子和白髮蒼蒼的老人都被徵兵服役,統治者慘無人道窮兵黷武。由於大量男丁服役造成勞動力缺少,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但是朝廷並沒有因此減少百姓的租稅,體現了百姓生活的艱難。

6.最後詩人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在青海邊的古戰場上白骨露野、鬼哭悽悽,這樣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戰爭造成了人們反常的心理:“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封建社會(甚至現在有些地方)重男輕女的現象還很嚴重,這時人們反常的心理說明了戰爭給人們心靈帶來嚴重的創傷。

7.詩歌通過觸目驚心的畫面向我們進行着扣人心絃的訴說,這首詩全文的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湖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沉鬱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8.文章還有哪些特點?

明確:

生動的場景描寫。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前兩句爲“賓”,寫出徵士兵。“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後四句爲“主”,寫士兵家屬,突出地描寫了他們的動作細節。“走”,表明這些人聞訊後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哭;待到隊伍出發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自己的子弟離去,而且哭得更厲害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彷彿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悽慘的氣氛,藉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結尾寫青海戰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濛濛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淒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慄!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場,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頗能發人深思。

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後,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場上的悲慘現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得到淋漓盡致的揭露。

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答案:。 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徵人的戍邊生活。

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