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杜甫《兵車行》教學反思?兩篇

本文已影響 3.64W人 

  《兵車行》教學反思第一篇

一.回顧本堂課教學流程:

杜甫《兵車行》教學反思?兩篇

1、導入如下:“暮投石壕吏,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安史之亂後,杜甫悲憤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以戰爭爲題材的詩杜甫寫過很多,今天,我們來共同體會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治者窮兵黷武、大肆徵兵而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悽慘景象而寫的爲人民呼喊的又一傑作《兵車行》。

反思:由學生已學知識《石壕吏》、寫作背景導入,可以讓學生以舊知新,大體瞭解杜甫詩的詩風,同時爲整首詩的理解創設了感情氛圍。

2、關於“歌行體”常識的指導,由教師以課件展示。

反思:對術語“歌行體”概念的理解由教師直接指導,關於比較簡單的作者常識由學生七嘴八舌的補充講述,很好的照顧了“教師講”和“學生講”內容的不同,此處引導得法。

3、誦讀,初步感知環節,由學生齊讀,並總結出全詩可分幾大部分。

反思:此處教學顯然失誤,學生齊讀僅爲將詩歌分出層次?記得去年教學時是首先讓學生“快速閱讀,初步感知作者悲憤的感情基調”的,這樣設計好多了。當然,將詩歌分爲兩部分以備深入研討,雖說肢解了詩歌的整體美感,但利於文本的深入研討,還是值得肯定的。

4、問題探討:“行人”向“道旁過者”(詩人)說了些什麼?應怎麼讀?

(注意:1.分清敘述語言與抒情語言。2.依據敘述內容的不同,討論思考具體應怎麼讀。)四人一組討論思考(3分鐘)

反思:討論該不該限時?這一直是困擾我教學的問題之一。學生會在限制的時間內深入探究清楚嗎?不限時,學生明確該何時停止探討嗎?也或許,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表情舉止來加以猜測評定該何時結束探究吧。但如果問題較難或學生意見分歧較大而爭論不休呢?

二.如果我再上《兵車行》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1、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爲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爲基礎。

比如首段中所寫的“車轔轔,馬蕭蕭”,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疊音詞運用的妙處,在表達效果上有什麼不同。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這連續四個動作蘊含了怎樣複雜的情感。“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戊邊”,體味“頭白”與“還”中所蘊含的蒼涼、悲憤。

2、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應該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縣官”一詞,正確的解釋應是“官府”;“防河”是指在黃河西面駐防;“營田”即屯田,利用士兵和農民墾荒以取得軍隊的給養或稅糧。

詩中末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原是作爲課下作業引導學生想象那幅悲慘畫面的,現在我覺得這點應該由學生在課上主動思考,並品味凝鍊的文字中濃縮的情感。

  《兵車行》教學反思第二篇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長期以來,由於誦讀教學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閱讀方式。爲激起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試着用誦讀貫穿整節課堂。對於我自己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我在導入部分簡述了杜甫在長安十年的生活概況,以及詩歌創作的背景,用時約三分鐘。現在覺得,這樣安排雖然可以讓學生了解杜甫因政治失意、生活窮困在詩歌風格上引起的顯著變化,但卻剝奪了學生首讀本詩的時間。

接下來安排的是誦讀環節,在誦讀中理解作品內涵、體會作者蘊含於其中的感情。具體有以下幾個小環節:

1、教師範讀。(我對於這個環節的處理是比較滿意的。教師聲情並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能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使學生融入詩歌的情境中,並激發學生的誦讀慾望。)

2、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我投影顯示文中的重點字詞。(投影顯示重點字詞時,我只挑選了課本上沒有註釋的一些字詞。現在覺得,即使是課下注釋中出現的字詞,也應該把它再列到投影中,以便讓學生加深印象,重點記憶)

3、賞析詩歌。讓學生通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場面,體會出徵的人和送行的人的心情,然後再請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在誦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於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有幾個學生在笑。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爲有幾個:(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在壓抑自己誦讀熱情的同時又嘲笑着他人的誦讀。(2)可能因爲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緻,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後部分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於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說,通過對這次彙報課的反思,我認爲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爲依託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爲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兵車行》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爲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爲基礎。

比如首段中所寫的“車轔轔,馬蕭蕭”,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疊音詞運用的妙處,在表達效果上有什麼不同。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這連續四個動作蘊含了怎樣複雜的情感。“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戊邊”,體味“頭白”與“還”中所蘊含的蒼涼、悲憤。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應該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縣官”一詞,正確的解釋應是“官府”;“防河”是指在黃河西面駐防;“營田”即屯田,利用士兵和農民墾荒以取得軍隊的給養或稅糧。

文中有些地方應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不能由教師代爲講解,比如:“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詩中末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原是由我啓發學生想象那幅悲慘的畫面,現在我覺得這點應該由學生主動思考,並品味凝鍊的文字中濃縮的情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