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第二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

本文已影響 1.39W人 

  一、(15分,每小題3分)

高二語文第二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

A.處暑(chǔ) 蝙蝠(biǎn) 巢穴(xué) 矯揉造作(jiǎo)

B.間隔(jiān) 遨遊(áo) 畫舫(fáng) 近鄉情怯(qiè)

C.屙屎(ē) 甲殼(qiào) 瘙癢(sào) 血脈賁張(bēn)

D.癖好(pǐ) 夾襖(jiā) 肖像(xiào) 咯血鷓鴣(kǎ)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砧聲 臃腫 捉謎藏 合轍押韻

B.神州 訣別 供給側 匿跡消聲

C.登錄 賠嫁 連鎖店 鉤心鬥角

D.辨證 觀照 白費蠟 蛛絲馬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1)當代著名作家莫言認爲,“微型小說”是柳暗花明,是空山鳥語,是當頭棒喝;是滴水可聽海的消息,是 ,是一粒米壓死駱駝。

(2)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成爲很多詩人的詠歎題材。其中“ ”這兩句詩使用對偶的手法,嘲諷了唐玄宗沉迷聲色,荒廢朝政。

(3)蘇軾也擅長書法,他取法顏真卿,但能 ,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代四大家。

A.(1)見微知著 (2)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3)別具一格

B.(1)一葉知秋 (2)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3)獨樹一幟

C.(1)見微知著 (2)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3)獨樹一幟

D.(1)一葉知秋 (2)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3)別具一格

4.下列各句,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

A.在現階段,我國的“羣衆”這一概念是十分具體的,有工人、農民、農民工羣體, 非公中小企業主羣體,知識分子羣體,還有北漂、蟻族這樣極富特色的羣體。

B.隨着副食品的極大豐富和人們餐飲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日漸增多,並開始向中青年伸出魔爪。

C.讀高二時,母親病故,當生活把放棄求學與打工養家的兩難選擇推到面前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D.學會欣賞戲劇不易,能夠創作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更不易,小張對戲劇情有獨鍾,因此,他平時在這方面花了不少時間,做了很多努力。

5.下列對文學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神女峯》作者舒婷,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B.《都江堰》作者餘秋雨,著名文化史學者、散文家、作家、評論家,系列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病隙碎筆》《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

C.長篇小說《子夜》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創作的兩個三部曲分別是“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和《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D.《葡萄月令》作者汪曾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宋代的文化藝術比較興盛,尤其是繪畫藝術,在封建社會裏也是一個高峯,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繪畫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極大特點的、不可多得的繪畫長卷。

張擇端是山東諸城人,在北宋畫院供職。他的作品沒有那種士大夫氣,而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清明上河圖》以汴梁爲中心,描繪市民生活,社會經濟狀況,爲後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這幅畫有着多方面的價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筆墨、篇幅,描繪了數以百計的民衆,表現其生活與生產勞動的場面。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也是作者的可貴之處。

展開這幅長卷,猶如步入八個世紀之前的繁華都市。畫家以精細的手筆和入微的生活觀察,刻畫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絲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嚴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係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歎爲觀止。再看城郊,樹木蒼蒼,古河交縱,新枝吐綠,生機盎然。而整個都市街景,社會活動,繁而不亂,多而有序,並有疏密的節奏變化,反映出畫家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據解放後對開封宋城的部分遺蹟發掘考證,畫中的許多地方,如虹橋、鼓樓、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對證、表現準確的。儘管對“清明”的概念(是時令還是街坊地名等問題)還時有爭論,但作品所蘊涵的巨大信息量是無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繪畫中不多見的。

《清明上河圖》不但顯示了高度的藝術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引人入勝。它有界畫的工整、準確的優點,又發揮了半工半寫人物畫的生動活潑,稱得上妙筆神工。

北宋、南宋均設有畫院,這種專業創作制度的確立,促進了美術事業的大發展。宋代繪畫與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藝術史學界無爭的事實。但在意識形態和藝術創作上,還是各有異同的。宋代花鳥畫、界畫趨向上升,人物畫趨向下降。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精品和南宋馬遠、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證實山水、花鳥畫的高度成就。隨着江南手工業的發達,城市經濟一度興旺,市民階層形成並擴大,與之相應的文化得以確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的創新之作。與唐代閻立本、吳道子等大畫家的作品相比較,張擇端把創作的視角對準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這與表現帝王、貴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傾向。藝術走下神壇廟堂,走出深宮高牆,放棄附庸高貴的價值取向,轉而趨向世俗化,是藝術創作上的一個飛躍。

注:界畫,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畫線的技法名稱,中國畫的畫種之一。

6.關於宋代繪畫藝術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宋代繪畫藝術的大發展,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繪畫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爲我國封建社會繪畫藝術發展的最高峯。

B.宋代繪畫和唐代繪畫在意識形態和藝術創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爲未設畫院,故導致唐代繪畫的整體藝術水準稍稍遜於宋代。

C.宋代的一些繪畫作品在表現帝王、貴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時,也關注平民生活,已經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傾向,這在藝術創作上是一個飛躍。

D.江南手工業的發達,城市經濟的一度興旺,市民階層的形成並擴大,與之相應的文化的確立,這些因素對宋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7.關於《清明上河圖》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清明上河圖》以大量的筆墨和篇幅,描繪了數以百計的民衆,表現其生活和勞動場面,同時蘊涵着巨大信息量,這兩點在我國古代繪畫中都是不多見的。

B.《清明上河圖》反映生活入微,手筆精細,展現的內容繁而不亂,多而有序,規模宏大又不失結構的謹嚴、工整準確但又生動活潑,是一幅從內容到形式都令人稱道的繪畫精品。

C.《清明上河圖》展現的是公元八世紀的繁華都市景象,爲後人提供了研究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D.《清明上河圖》所體現出來的世俗化傾向,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密切相關,這種傾向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創新。

8.下列敘述或判斷,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

A.張擇端的作品多取材於民間生活,走出深宮高牆,放棄附庸高貴,在這方面,《清明上河圖》無疑是其最傑出的代表作。

B.本文在介紹《清明上河圖》時,既有整體的介紹,也有局部的說明;既介紹了藝術成就,又介紹了研究價值;同時,對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說明。

C.宋代設立的畫院,在制度上保證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大發展。《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也是這種制度的受益者。

D.本文主要是爲了說明宋代的繪畫藝術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高峯,而《清明上河圖》是文中的重要論據。

  三、文言文閱讀(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察傳

《呂氏春秋》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爲黑、黑爲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爲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爲能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聞而審,則爲福矣 審:考察

B.樂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於是正六律 正:使……定

D.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經:界限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1)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 (2)以勇氣聞於諸侯

B.(1)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 (2)以其無禮於晉

C.(1)子夏之晉 (2)縱一葦之所如

D.(1)人之與狗則遠矣 (2)時則不至

11.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屬於證明“察傳”觀點的正面論據的一組是( )

①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②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

③樂正夔一足 ④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

⑤晉師三豕涉河 ⑥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舉從狗到玃、母猴再到人這一事例,最終的目的是爲了說明事物經過人們“數傳”後把白說成黑把黑說成白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論述時,使用的最爲突出手法是對比。不僅在說理時用正反對比,在舉例時也用了正反對比。

C.作者提出了“熟論”和“驗之以理”的觀點後,共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這三個例子,都包括有傳言及對傳言驗證後所得出的真實情況。

D.“察傳”即明察傳聞之意。文中認爲傳聞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處,應加以審驗。文章多用故事爲論據,生動有趣。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2分)

(2)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3分)

(3)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3分)

14.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7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