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上第六單元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本文已影響 2.97W人 

  課文分析:

八年級上第六單元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於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寫其興奮喜悅之情。“念無與爲樂者”,“念”由“行”轉化而來,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文情也顯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許在想:究竟與誰一起賞月,纔不致辜負如此良夜?在這貶居的寂寞中,誰又能與我共同賞月呢?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是作者“念”的結果,下筆十分輕淡,實則意味深長。“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該是如何一種心情!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一、解釋加橫線詞的含義

1、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慮、想到。 遂:於是。 至:到

2、相與步於中庭 相與:共同,一起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是 閒人:清閒的人

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交橫:交錯,縱橫。 蓋:原來是

5、月色入戶 戶:窗戶

6、欣然起行 欣然:高興地

  二、翻譯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譯文: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相與步於中庭。 譯文:一起在院裏散步。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

 三、回答以下問題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麼? 答:月光(月色)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並寫出層意 全文分三層:

答: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答: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麼? 答:本文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6、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裏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爲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能體現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與步於中庭__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①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②關係親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7、作者稱自己是“閒人”,有什麼深意?

答:“閒人”可指閒來無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蘇軾被貶後失意落寞之情;“閒人”又可指有閒情逸致的人,自此我們又可看出蘇軾不以被貶爲意,仍舊有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情懷。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答:體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闊大胸襟。

9、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麼?

答:借景抒情,表達和張懷民的深厚友情。

四、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裏,(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