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記承天寺夜遊》優秀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2.73W人 

  一、教學目標

《記承天寺夜遊》優秀教案設計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創設情境法、競賽法,合作探討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欣賞月夜圖片,創設情境。

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溼了鄉書的封面……請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呢?

生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生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生6: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師:說得真好!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詩人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宋代的文學大家蘇軾對月亮也是情有獨鍾。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爲“三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諡“文忠公”。

  (三)、引導生觀賞承天寺圖片,引起生閱讀興趣。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樂中師範讀課文。

2、在《月光曲》中生自由放聲朗讀。(屏幕顯示:朗讀課文,讀出節奏,讀準字音、停頓,揣摩把握作者的情感。)

3、請一名同學爲大家朗讀課文。後請大家評價:他讀得怎麼樣?

生自由評價,以此提高同學的聽讀水平。

師總結,提示一些句子的停頓:(1)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5、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

首先,對照註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出疑難字詞;然後,同組同學之間合作解決疑難問題;(屏幕顯示:對照註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出疑難字詞;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討論後請同學們搶答:

A、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爲採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B、翻譯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

(5)、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五)、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請同學們就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如:

1、作者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2、蘇軾朋友很多,爲什麼偏偏去找張懷民?

3、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答案:1、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獨;二是因爲月色很美。

2、因爲他們都被貶黃州,都有着高潔的志趣,且志同道合。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重點研讀寫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此句寫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爲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爲什麼?

(2)、刪一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爲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爲什麼?

(1、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刪去後當然不好。因爲原句(一)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來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不僅出奇制勝,而且更顯空靈。原句(二)把庭中當作水中來比喻,說藻荇交橫,給人如臨水池之感,最後以“蓋竹柏影也”點透真情,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個空靈、皎潔、恬靜的月夜之中。而刪去後,不但沒了新意,更改變了原意。)

(3)、在理解課文意境的基礎上,找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話和充滿詩意的話描述這月色,並引導生展開想象再現其中的畫面。

(4)、閱讀最後一句話:“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結合文章的景物描寫和寫作背景,思考討論:此時的蘇軾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呢?(小組交流後得出:清幽,豁達、樂觀等。)

師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大家知道他爲什麼被貶黃州,在黃州的生活狀況如何嗎?

(一生讀屏顯背景材料: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獲釋出獄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城東買坡地耕種養家。)

師:從這則材料中大家發現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誣陷入獄的,獲釋後貶到黃州,做了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

生2:親自耕田種地養家餬口,生活肯定很貧困。)

(5)、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與實際相符嗎?

師: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生討論。師總結: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從課文中找出體現蘇軾“閒”的句子:

(1:“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3:“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於中庭”賞月。

4:寫月色的句子最能體現他的“閒”。)

總結:這“閒”是不是閒來無聊,無所事事?那究竟是什麼意思?(清閒、閒適、閒情逸致)

(7)、文章結尾的一句話流露出作者的什麼情緒?

(聯繫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閒”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纔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8)、作者雖貶謫黃州,成爲擔任閒職的“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着曠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作者是怎樣流露出這種情感的?

(誘人的月色,勾起了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 ,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悅和閒適。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於筆端。文章寓情於敘,融情於景,情景交融,處處都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

總結:“一切景語皆情語”,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不僅要知人論世,還要根據文章作者用心靈所拍攝的照片,緣景析情。(板書——緣景析情)根據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分析作者的內心情感。這空明的月光更是人的心境,這空明的月色灑滿庭院,更是從閒人的心中氤氳而來。從中讓我們看到一個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於發現生活之美的豁達樂觀的蘇東坡!(板書——閒人——豁達)

(9)、指導背誦

  (六)、與作者對話。

短短84字讓閒人蘇軾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閃耀着獨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在哪個時期真正形成併成熟的嗎?就是在被貶黃州時。當代散文家餘秋雨說“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軾。”(屏幕顯示餘秋雨的這句話)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着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峯!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屏幕顯示:面對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生自由發言,師進行正確引導。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請你爲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庭院散步設計一段對話。

3.、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八)、拓展與延伸。

欣賞蘇軾的另一首詞《水調歌頭》,在優美的歌聲中進一步去體會作者的情懷。

  (九)、小結: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爲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十)、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月色————空明

澄澈透明 比喻

虛實 意境

知人論世

緣景析情

閒人————豁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