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2篇)

本文已影響 3.24W人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2篇)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1

兒子,這個字眼裏在媽媽的心裏是神聖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裏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大力讚頌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們讀讀“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頌揚子孫孝心的文章呢?《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敘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涵,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

1、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情感參與。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朗讀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摯情感走進文本,並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只要學生有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在朗讀時適當點撥,指導,學生便能比較準確地讀準語句的語氣,找準感情基調。本課不需要學生逐句朗讀,只要求學生讀準三個母親在說到自己兒子時的不同語氣以及老人在看見三個孩子後說的話語。這部分的朗讀鋪墊爲後面孩子參與討論做好了鋪墊。

2、閱讀教學自主化。

情感體驗閱讀方法要求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

只有孝敬父母的纔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時也做到了正確處理“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正確價值取向”的辨證關係。

“真正的兒子應該關心和愛自己的媽媽。”

“第三個兒子很懂事,也很愛自己的媽媽,他知道幫助自己的媽媽。”

“我們要學習第三個兒子,爲媽媽多做事!”

……

聽着這些感人的話語,看着那一張張美麗而可愛的`臉龐,身在這動人的語文課堂中,我感受到一種來自於放手給學生所創造出的幸福和愉悅中。

最後,爲了聯繫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爲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爲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使文本轉化成一個基於真實的環境,在還原後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給的任務,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爲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3、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活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纔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變成了:“**,你先來說說好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其次,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聽、說、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體驗閱讀情感,獲得閱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環節的設計值得商榷;指導朗讀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課堂上的情感調控,對新的生成及時予以正確引導等。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和改進,讓學習過程真正成爲學生在情感體驗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2

《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敘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爲父母分擔生活重擔。課文內容淺顯,語言通俗,人物對話較多。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閱讀教學生活化。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閱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朗讀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閱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3、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桌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請三個小組來表演,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環節的設計值得商榷,如識字教學不夠紮實;指導朗讀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3

《三個兒子》講述了在媽媽眼中的三個孩子各有特點,一個聰明有力,一個唱歌出色,第三個媽媽認爲孩子沒什麼特別,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課的重點,理解了這個,才能理解及時地幫助是多麼必要,那麼全文的重點段應該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盪,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課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現。

 一、充分讀,然後問學生,你從哪裏看出來水很重?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理清重點詞,在學生的相互補充下,晃盪、走走停停、痛、酸等詞語被標示出來了。這樣的處理雖然比較簡單,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必要的,首先,讓學生有這樣的印象,句子中會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其次,在朗讀時有一定的指向,後來學生的朗讀中,這些詞語被讀得較爲清晰,最爲關鍵的是,這爲下一個環節設置情境,讓學生談感受有了詞語的準備和積累,學生在無意中有了目標。

 二、情境體驗。

教師請一名女同學,個子比較小,當場拎一桶重達七八千克的水,對同學提了這樣兩個要求:

1、觀察她拎水時的表現。

2、心裏想好一個問題,呆會兒問這位同學。

①師:你觀察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師一指屏幕,(生齊說)走走停停

生:水都潑出來了

生:我發現她好累喲。

②師: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問她累不累?

生:我想問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問她心裏的感覺是怎樣的?是怎麼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問她累了,休息的時候爲什麼不用手敲敲背?

教師引導那位女同學一一作答。

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根據重點詞中前兩個可以通過觀察得到,而兩個表示個人感受的詞語,要當事人說出來才能明白。果然,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很快說出了走走停停和晃盪的意思,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非常明瞭。而以小記者身分的提問,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從“痛不痛”到“麻不麻”,他們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僅僅是課文的層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極其痛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的,這點點滴滴的觀察與提問,都在說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媽媽已經拎不動了。

如果僅是到了這一步,還只是對重點句子的說明,但更爲巧妙的還在後頭,教師此時設置了一個場景:如果你就是第三個孩子,爲什麼要幫媽媽拎那麼重的水呢?此刻學生的情緒仍是激動着的,他們說:

生:我看見媽媽拎水很重,所以幫助她。

生:男孩子力氣大,女孩子小一些。(學生都鼓起掌來)

生:因爲我是**的好孩子。

這樣的情境體驗是高效的,因爲它不僅僅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一次重組,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得到了體驗,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個孩子的表現是多麼的出色。

在課即將結束,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看到了三個孩子的表現時,你會說些什麼?

生:有些不懂事,幫媽媽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說第一二個孩子不懂事,第一個孩子翻跟頭給媽媽看,是想讓媽媽快樂些,而第二個孩子唱歌,是想讓媽媽舒服些。

師:媽媽累了,想不想讓人幫忙?

生:想。

生:第三個孩子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師:出示老爺爺的話: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只看見一個孩子。

老師的想法是讓學生說前兩個孩子表現不對,只有第三個孩子纔是真正的孩子,於是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老爺爺的話。但在學生的表現上,我們看到,是和老師的預想是有別的。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他的話裏提到了“好事”,這一方面是可能學生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詞語來表達,還有一種可能,學生認爲,這是一件好事。這裏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還是我們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學生採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後者,顯然是不合適的。在課上,老師也沒有指出,就過去了。如果能追問一句:你所說的是怎樣的好事中呢?這樣會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表達,這是語文課的根本,我們語文教師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正確的表達。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個學生的回答。首先,這不是課堂上老師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說,老師根本沒有想到學生的思考會是這樣的,這從後來老師的繼續引導可以看出來。但這樣的答案的出現,至少是表達了學生的一種思考,是啊,媽媽累了,但孩子以這樣的方式----翻跟頭、唱歌來幫助母親解乏,媽媽心裏會舒坦了許多,可能也輕鬆了不少,這從課後媽媽老師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問題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場景不容許有這樣的表現:水那麼重,媽媽那麼累,這時,最應做的,就是直接的幫忙呀!語文課本身就是一種學生抒發性靈的舞臺,如何提供更多的舞臺讓學生去表現,是教學設計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況,當學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極有價值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做的,是宏揚,是激勵。

我們的教學設計,就是在這樣的精心雕琢下,纔有了生命力,纔有了爲學生所熱愛的課堂。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4

《三個兒子》這一課,所傳授的大道理,幾乎每個二年級的孩子都能懂得,“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的語句,也已經深刻的記憶在他們的大腦裏,所以在教授本課時,我摒棄了常規教學中,中心思想價值的灌輸,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孩子沉下心,去讀書,去感受,去品味。

導入環境,激起學生質疑,爲什麼明明看到的是三個兒子在玩耍,爲什麼老爺爺卻說只有一個兒子,學生帶着疑問去朗讀,讓學生初次接觸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體驗,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閱讀主體性。其次,在中心品讀環節,我讓學生去感受三個媽媽是怎麼去誇獎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卻不太能懂得誇獎的內涵,於是我引導孩子去抓關鍵詞,“三個媽媽是怎麼誇獎的”,學生找出“既......又”、“好聽極了”、“誰也比不上”,同樣是誇獎的話,原來有那麼多種方式,於是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孩子馬上學會應用,去誇誇你身邊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貓小狗都可以;在誇讚同,讓孩子進一步體會到媽媽的誇獎,是滲透着對兒子無限的愛。每一次的誇獎,都是對旁人最溫暖的“碰撞”,這是第一次愛的體現。

媽媽是這樣愛着自己的孩子,那兒子們呢?我引導孩子再去讀,反覆體驗媽媽們提水的辛苦,先抓關鍵詞,感受,再去表演,隨機採訪,“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幫忙該多好”,幾乎每位受訪者都是這樣的感受,而三個不同特點的兒子,也給出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第二種“愛”,子女對父母的愛。

兩種愛的碰撞,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學生變一目瞭然,文章想傳遞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的反饋還不能夠恰當的引導,爲我的課堂所服務,有時候總是想等着那個我要的答案,卻忽略了課堂是學生的,我只是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再比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已知知識,該如何處理,這些方面都是我今後學習改進的方面。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5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於是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做好批註,最後進行交流。

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斷給我驚喜:

第一個孩子一站起來就提出問題“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馬上引來其他孩子的爭相回答,於是,不用再揭示什麼道理,孩子們已經通過讀文、討論、探究,自己領悟到了:因爲只有第三個兒子懂得關心自己的'媽媽。之後,我又趁勢讓孩子們談談“我們能爲自己的爸爸媽媽做些什麼呢?”孩子們暢所欲言,孩子們也明白瞭如何去做爸爸媽媽的乖孩子,他們對父母的關心、體貼,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話語中。

我再讓孩子們談對課文的其他收穫。

一個孩子說:“我覺得應該把第三個媽媽說的話改一改,改成有話可說,因爲他的孩子很孝順。”

我順勢引導:既然這個孩子有優點,那爲什麼他的媽媽卻說沒什麼可說的呢?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6

生活化,同時又是富有樂趣的學習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靈活,擁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讓人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閱讀也不例外,如果能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獲得閱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關係和學習的方式從“授之以魚”轉變成爲“授之以漁”,而更多的人把這樣的關係又提升了一個高度,致力於把“授之以漁”轉變成“授之以漁場”,真正爲學生提供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讓孩子們的心靈在真實體驗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這樣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設計並執教了《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有一些體會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這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着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裏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樣的兒子纔是真正的兒子。

二、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1、複習生字、詞語。

2、真誠地表揚:哎喲,小朋友們真能幹呀,這麼多的生字都可以順利解決了,真了不起。

3、創設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師是這樣表揚你的,你還記得你的媽媽是怎麼表揚你的嗎?(學生自由表達)

4、提高要求:你能把xx的表情和動作也做一做嗎?(學生自由表演)

5、導入新課:今天,有三個媽媽也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了,請你自己去讀讀課文,找出媽媽表揚孩子的話。

『設計意圖』:

在複習生字的時候,給孩子們帶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師真誠的表揚,通過聯繫生活,回憶xx的誇獎,馬上就使孩子們從枯燥中走出來,進入興奮的狀態,爲後面課文的感情朗讀墊定了基礎,是孩子們表達真實感情的需要。同時,在回憶xx的話,講述xx的話的同時,提高要求,讓孩子們把xx的動作和神態也表現出來,經過這樣的加工,一個爲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驕傲的xx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二)、自讀自悟,合作研討,體驗閱讀內容。

1、三個媽媽分別是怎麼誇獎自己的孩子的,請你仔細讀課文,用橫線劃出媽媽表揚的話。

2、你把自己就當成媽媽,去讀一讀,xx的話,讀出xx的感情來。

3、交流:你們都找到了哪幾句話呀?指名朗讀三個xx的話。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其實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們在自讀的基礎上,找到了學習的內容:三個媽媽誇獎孩子的話。在自悟的基礎上,把自己就當成媽媽來讀,讀出xx的語氣和神態。

4、在你的學習小組裏和小夥伴一起練一練,看誰最能讀出xx的語氣。(學生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自讀自悟的條件下,博採衆長,吸取別人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新課程下學習方式從接受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種體現。

(三)、朗讀交流,發現閱讀樂趣。

反饋:你都找到了哪幾句話?

交流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一個xx的話:“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請一位小朋友來讀讀這句話,大家聽聽,他把自己當成媽媽了沒有。(指名生讀)

1、採訪剛纔讀的同學:

師:這位媽媽,您剛纔在誇獎您的兒子,一邊說,一邊在想些什麼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幹的,要是他表現好的話,我要好好表揚他!

生:我爲我的孩子感到驕傲!

生:我還爲我的兒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後一定能成爲一個很有名的運動員!

2、交流提高:

師(面帶微笑):我也爲你們的兒子感到驕傲,各位媽媽能誇獎地更自豪一點嗎?

(學生練讀)

師:把你們練習的結果表現給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爲了讓孩子們更進一步地把自己轉化成xx的角色,讀了以後訪問同學,其實時時處處都在提醒他們:你說的話是媽媽說的話。這樣挖掘內心的交流,讓孩子們很快就體會到作爲一個媽媽在介紹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然後再自由練讀,提供練習提高的空間,試圖把“授之以魚”轉換成“受之以漁場”。

交流二:(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二個xx的話:“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1、師生共建交流平臺:另外一個媽媽是怎麼說自己的孩子的?也請幾位小朋友來讀一讀。

大家也聽聽,他有沒有讀出驕傲、自豪的語氣來。(指名學生朗讀)

2、朗讀、評價。

師:你們覺得這個媽媽讀的怎麼樣?

生:我覺得他還可以做出媽媽驕傲的表情。

師:那你能幫助他來改善一下嗎?(生做擡高頭的動作,驕傲的眼神)。

生:我認爲他的話還可以說得更慢一些,那樣別人可以聽得更清楚,感覺這個媽媽也就更驕傲了。

師: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來讀讀嗎?(生自信地朗讀)

3、自由練讀,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見都很有水平,像他們這樣,其他的同學也去練習一下,爭取讀得更好。

『設計意圖』:

這是一個由收到放的過程。第一個xx的話,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情感的電點滴滴都挖掘了出來,孩子們也讀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那麼第二個xx的話只要稍加點撥,他們就能把xx的心情用朗讀來表現。學生還是學習的主體,放開手腳,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悟,會有更多的收穫。

交流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三個xx的話。:“有什麼可說的,他沒有說很麼特別的地方。”)

1、提出疑問:兩個媽媽都誇獎自己的孩子,第三個媽媽卻什麼也沒有說,這是爲什麼呀?

2、找到情感共鳴:這個媽媽在說這話的時候會是怎麼樣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嗎?

『設計意圖』:

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個媽媽做了比較,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反應是多元的。對同樣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獨特的'體驗,在不磨滅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設計這樣三次交流,除了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義進行表達以外,還設計了一個從“收”到“放”再到“收”的過程,讓孩子學會了學習方法,能根據方法自主學習。

(四)、自主發現,從細小見真情。

1、自讀發現:三個媽媽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課文的7、8小節,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2、交流反饋:師:讀了兩段話,你有什麼發現?(水很重)

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出水的重嗎?

3、朗讀提高。

『設計意圖』:

自主發現是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每個《語文園地》裏都有“我的發現”這樣一個內容,經過快一年的實踐,感覺到孩子們的觀察發現能力已經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此,這裏設計了一個通過自主發現,領悟文章的深層含義的環節,從細小的地方發現水桶很重,更進一步發現兒子對xx的一片真情。

4、這樣重的水,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分別是怎麼做的?請你去讀讀書,用筆劃出三個兒子的做法。

(五)、體會感悟,挖掘孩子內心的想法。

小朋友們,看到這樣的孩子,你體會到了什麼呀?想說些什麼?(學生自由交流)

『設計意圖』:

爲了儘快展示出課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這裏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通過讀書,體驗,感悟,然後到了抒發自己想法的境界。這裏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們真實的想法,不是虛假的,空浮的,鼓勵說真話,說自己心裏想的話,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六)、指明中心,昇華主題。

1、自由表演:這時候,一個媽媽還和老爺爺發生了對話,請你和你的同桌一起準備一下,一個當媽媽,一個做老爺爺,來表演對話。

2、上臺表演:指名兩個組來表演。

隨即採訪:奇怪了,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您怎麼說只有一個兒子呀?

3、全班參與討論。提煉出中心:孝順父母的孩子,纔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練習:這個媽媽還會和老爺爺說什麼呀?你們能把故事編下去嗎?

『設計意圖』:

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桌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請兩個小組來表演,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最後昇華文章的主題:爲什麼只有一個兒子?全班討論,共同提煉出中心思想。

最後給課文補上空白,進行了一個拓展練習,同桌兩個人續編對話,讓本來處於模糊狀態的同學也能深切體會到作爲一個孩子,要成爲必須孝順父母,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時,課堂上的閃光點也由這個環節而顯現出來,成爲整節課的高潮。

(七)、小節課文,讀讀議議。

你認爲該學習哪個孩子?爲什麼?

你覺得該怎麼樣孝敬父母親?

說說你是怎麼樣幫助父母做事情的?

『設計意圖』:

我設計第一個問題,爲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纔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思維的火花,引導進行小小的辯論。設計第二、三個問題,出於聯繫實際的生活,激發孩子們孝順父母的心願,爲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三、教後反思:

“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閱讀教學生活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閱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閱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3、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纔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xxx,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xx你先來說說好嗎?”“能向大家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最後幾個環節的時候,學生爭論哪個孩子更好,向誰學習時,教師的引導地位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在續編故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實現這樣大幅度的轉變,教師的角色需要至少發生這樣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讓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7

這是我第二次進行正式的教學活動,它較上一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首先,上節課我說話的聲音較小,這節課我能注意到並且能改正過來。其次,我上節課在班級裏走動的頻率較高,以致於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這節課我儘量控制自己的步伐,只有在極個別同學不注意聽講的時候才慢慢地走過去敲他一下。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依照自然段逐步講解課文的教訓,而改成班級自由交流分享的方式進行授課,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同學參與到集體的大討論中。這節課我也能將教案熟記於心,知道自己究竟要傳授給孩子們什麼,這樣我就能將孩子們偏離主題的談話及時的變換到本節課的重點上。雖然我這節課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出現了新的不足之處。

缺點:每當我提出問題時,有許多的學生舉手,可是我讓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就只有同樣的少數幾個人,那些經常不被叫到的同學就失去了信心,心中容易產生“反正老師不讓我回答,我幹嘛舉手?”的想法,這樣不利於積極的舉手發言。眼睛不能總注意相同的幾個人,應該把注視範圍擴大到整個班級,當學生感覺有人關注自己就會增強勇氣和信心。

本節課涉及到人物對話,需要同學們體會和領悟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把它放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中,但是這一環節的進行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我在分析完“媽媽”們當時的心情和朗讀時需要用的語氣之後就應該找學生站起來分角色朗讀,這樣更便於學生把握人物的感情。但是我卻在把整個課文講完之後又進行的有感情朗讀,這時學生缺少當時的環境就不易讀出當時的心情。

本節課我有知識點串講的失誤,一個知識點強調完了在後面講的時候又反覆提到,這樣會讓學生覺得囉嗦,產生不願學的反感情緒。一個知識點講完不必總是糾纏着不放,可以適當的拓展一些知識面,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理,覺得有東西可學。只有抓住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心理才能做到有效地灌輸知識,這一點需要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牢牢記住。

優點:課堂上處理學生的提問較成熟一些了,不像第一次無從下手,這次能有效地解決,而且把學生的`回答與問題銜接不起來的地方也能加以指出和引導。整個課堂能夠把握住,不再害怕控制不住。課件中出現錯誤的地方能夠及時改正,學生讀錯的音反覆加強訓練。看圖說話的設置給學生留足了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的語言學會自己完善(對照着課文),許多好的詞組在談話的時候能夠運用上,這樣有利於他們寫作能力的培養。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8

“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閱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閱讀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9

《三個兒子》是人教新課標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23課。這篇課文故事生動有趣、感人肺腑。課文敘述了三個兒子面對着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淺顯的文字中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下面是我對《三個兒子》的教學反思。

在《三個兒子》的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學生感受了三個媽媽眼中的兒子是怎樣的以後,便直奔文本的思維聚焦點,那就是“明明是三個兒子,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你認爲老爺爺看到的是哪個兒子?”,以此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媽媽提水辛苦”爲切入點切入。

1、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⑴讓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體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盪”等詞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體驗,通過閉眼聽老師讀,想象,讓學生在腦海中逐漸形成豐富生動的表象,繼而小組交流,將表象轉化爲口頭語言,同時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對比體會,深入感受:

①學生對三個兒子前後認識的對比:

首先讓學生從三個媽媽口中得出對三個兒子的初步評價,然後通過後面的學習感受三個兒子的'表現,形成鮮明反差,看法隨之轉變,認識到那個“沒有什麼特點的兒子”卻是最懂得體貼、孝敬媽媽的真正的兒子,他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媽媽。

②將兒子的行爲跟媽媽的辛勞反覆對比:

當學生提到一個兒子的表現時,反問學生:“此時,她們的媽媽在幹什麼?”當學生提到第二個兒子的表現時,也與媽媽的辛苦進行對比朗讀,讓學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媽媽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爲兒子,如果不去幫助媽媽,是不應該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以此觸動他們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③三個兒子之間的行爲對比,在對比中突出第三個兒子:

最後的星級挑戰題既是語言的積累、運用和拓展,又照顧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

2、在《三個兒子》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讓語言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有機融合,讓學生“多讀多想、讀懂課文”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力求體現師生、生生間的對話交流,讓孩子們體驗角色,豐富認知,達到互相啓發,互相學習的目的。<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10

《三個兒子》是新課程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節課教學是讓新課程理念迴歸課堂的一個嘗試。新課程強調的是對人的尊重,主要體現在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感受和生活經驗。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尊重語文學習規律,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

在實踐中學語文,在閱讀中學習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本課教學設計圍繞學生讀書的主線來安排教學活動。通過示範讀書,自主讀書,合作讀書,欣賞讀書,探究讀書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落實字詞基礎知識,幫助學生走進文本世界。示範讀書,幫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讀書興趣;自主讀書,展示學生的成功,增強自信;合作讀書,互幫互學,紮實基礎,體現真實的學習生活;欣賞讀書,注重同伴引領,深化理解;探究讀書,促進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學生的基礎,落實識字和寫字教學,提高語文學習的實效:

識字和寫字是第一學段語文的教學重點,多識、寫好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真實的基礎,設計了輕聲字讀音和漢字的書寫。教師通過範讀和範寫來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詞語時,給學生提供了學生熟悉的語言環境,落實詞語的學習和生字的鞏固。教學把識字、寫字、朗讀和理解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效益。

3、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一切出發點是學生。關注學生的感受,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個原則。教學前和課堂上教師始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鼓勵學生大膽參與。於是,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和爭論:第三個媽媽不誇自己的`兒子心情是難過,還是平靜?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爲什麼說是一個兒子呢?這一個兒子是哪一個呢?這些問題的生成是學生思考的結果,這是學生最好的閱讀探究。教師不給學生設計問題,而是充分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讀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和文本開展真實的對話,在閱讀中提升自己,成爲真正的學習主人。

4、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實現對文本價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當學生的思維聚焦在“老爺爺爲什麼說只看見一個兒子?老爺爺的說法是不對的?”這一問題時,教師利用這個問題資源,沒有急於得出結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前兩個兒子也是很愛自己的媽媽,他們用自己的特長來表達的,也是媽媽的好兒子。”“第三個兒子是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媽媽,是最好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了爭論,教師不做評判,只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充分展示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實現了對文本的多元理解。

這節課的結尾能出現學生的質疑和爭論,是教師對學生尊重的結果。是尊重,學生有了學習和思考的空間;是尊重,課堂上有了學生自己真實的聲音;是尊重,學生對文本有了個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師有了循循的誘導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爲本,還學生自己的、真實的課堂生活。新課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華麗的包裝、精彩的表現和轟動的效果,而是教師用真誠和愛心給每一個學生營造自由成長的時空,讓學生敢說自己的心聲。真實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是新課程課堂的品質和生命。讓新的理念回到我們的課堂,春風化雨,侵潤教師和學生的心靈。

由於是低年級的學生在一個學生陌生的環境中上的第一課時的語文課,學生的探究行爲和合作學習還顯單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張力不夠,有待於繼續努力。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11

把表演引入課堂,是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進行全身心感受課文的有效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情景表演是不可缺少的。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利用情景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體會學習和生活的聯繫。在教學《三個兒子》時,一個學生看到了課後練習的“讀讀演演”部分--分角色朗讀課文,再演一演。這可把他樂壞了,馬上就大叫,於是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起鬨。既然他們有這個興趣,我就答應他們等課文學完了,我們再分組來表演。於是第一節下課前,我給他們分好組,並確定了組長,讓他們自己去準備、去分配角色,表演在第二天上午進行。

第二天的.語文課上,我讓他們自己舉手,嘿,他們爭先恐後地大叫“我,我,我……”於是我說:“誰再叫‘我,我,我’,我就不叫誰上來表演,哪一組表現好我就叫哪一組。”因此他們就安靜地等着。我叫了一組平時較聽話的那組,嘿,一個小鬼出乎我意料地拿出一個似菸斗的東西,我問他拿這個幹什麼?他說“我扮演老爺爺,所以拿着菸斗啊”。哦,原來是這個用場。接着我宣佈表演開始了,當旁白開始讀時,相關的人已經也開始了他們份內的表演,非常投入。演老爺爺的那個小朋友還把“菸斗”含在嘴裏說話,駝着背,說話慢條斯理的,像極了老爺爺,把老爺爺此時此刻的心情也演得很形象。演兒子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招牌動作,一個唱歌,一個翻跟頭,一個吃力地幫媽媽提水;媽媽們說話也很利落,雖然沒達到那種效果,但是也已經有了這種意識……表演完了,其他小朋友馬上鼓起掌來,還紛紛評論誰演得最好,誰演得最形象,誰演出了某個人物的某種性格,並希望讓自己也試試。很快,一節課過去了,他們還沒盡興,希望再玩,於是我就讓餘下的小組自己利用下課時間表演給其他小朋友看……

所以,適當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充分認識課文裏蘊藏的思想感情。堅信對於情境創設的表演還是有必要的,但不要爲了表演而表演,把課堂弄得太花哨,忽略了知識的獲取,沖淡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言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關係和學習的方式從“授之以魚”轉變成爲“授之以漁”,而更多的人把這樣的關係又提升了一個高度,致力於把“授之以漁”轉變成“授之以漁場”,真正爲學生提供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讓孩子們的心靈在真實體驗的天空自由翱翔。在這樣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設計並執教了《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有一些體會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抓住切入點,訓練學生能力,整體感知課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閱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看圖說說每一幅圖的意思,每一幅圖就是這篇課文的.一部分。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整體的感知。

二、在自主探究中鼓勵個性化識字。

自主探究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它包括學生自己主動地學習和有主見習。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在本課教學中,我用生動有資金短缺課堂評價,肯定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語言和富有個性的獨到見解,挖掘了學生心靈深處的想法。如學生在文本的交流中,學生對人物的瓜是多元的。對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獨特的體驗。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教師的語言也成了:“**你先來說說好嗎?”“能向大家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在不磨滅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就非常必要了。

三、用質疑解疑爲手段,初探文本,概括課文內容。

出示老爺爺的話,讓學生讀後想一想,有什麼問題要問這位老爺爺?學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抓住媽媽怎樣說和兒子怎樣做的句子,和對問題的理解,進行概括課文的學法滲透。

當然,本課還有不足,評價語言對朗讀的提升、教學時間的分配、小組合作的成效性上,都需要自己多鑽研、多實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