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篇

本文已影響 2.26W人 

《大禹治水》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爲了治理洪水,爲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制服了洪水的事蹟。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篇

  篇一: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部編教材好教,但想教好並不容易。”試教完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15課《大禹治水》後,我們對這樣的總結有了深深的認同感。

“好教”,是因爲部編教材在編寫時一改過去多以人文主題進行組織安排的原則,而以“雙線”的方式來組織單元內容。所謂“雙線”,就是“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在教材中均衡遞進。例如,在《大禹治水》這個單元,後面的兩篇課文分別是《朱德的扁擔》和《難忘的潑水節》,人文主題很明確:認識具有奉獻精神,得到老百姓愛戴的偉人。而本單元《語文園地六》欄目的口語交際活動是看圖講故事。要求學生看圖,先了解每幅圖的內容,再把這些圖畫的內容連起來講出一個故事。“泡泡語”提示了講故事的要求:圖意講清楚,吐字要清楚。再結合本課課後練習的要求,按照提示,講講故事。教師可以很明確地把教學的重點指向“講故事”這個語文要素。再加上課後一題要求學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加點字,並說說它們在詞語中的意思。因此,本課的學習目標就可以擬定爲:

(1)能自主正確認讀13個生字,藉助部首查字法和上下文理解生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借助提示按順序清楚地講故事,初步感受大禹富有智慧、勇於爲人類奉獻的形象。

(3)能關注漢字合體字部件間的搭配以及變化,正確書寫生字,並能正確運用。

而說部編教材“教好不容易”,是因爲想要上出部編教材的優質常態課,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精準認識部編教材的“語文要素”

正是因爲部編教材中“語文要素”這條主線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背離語文知識本身,出現對教材和對編者意圖的過度解讀或偏離目標。

(一)查字典理解字義是“目標”還是“工具”

在試講中,學生正確認讀生字字音後,教師提出了後續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理解生字字義。之後,教師藉助工具書,幫助學生了解字義,讀懂課文。

1.請學生拿出前置導學單,就課前預習的情況進行集體訂正。

(1)教師重點評講“毀”字,強調它的部首是右邊的“殳”,讀“shu”。學生跟讀後,教師又依次訂正後面相關問題的答案,並從“毀”的多個意義中選擇了它在本課中的意思:損傷。

(2)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了“傷”字的相關問題,明確了“傷”的字義也是“損害”。

2.教師提問:“結合我們查到的這兩個字義,你們知道洪水會造成怎樣的災難嗎?”

【案例簡析】從這個課堂實錄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師把這道課後題的要求:查“沖毀、傷害、驅趕”中帶點字的字義,當作了教學的目標。所以,在課堂上花了不少時間去訂正部首、統一流程、選取字義。該教師期望通過這樣的環節,能讓學生學會部首查字法,學會查字和字義。而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實際的學習狀況卻不盡如人意。他們被動地跟着教師說着各題的答案,沒有思維的碰撞,也沒有興致盎然的投入,甚至忽略了教師初時提出的主要任務——理解字義、讀懂課文。

查字典只能作爲一種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工具。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就會有所轉變:

1.教師提問:“把我們剛剛讀過的帶生詞的句子放在自然段中,你們還能讀正確、讀通順嗎?”請學生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洪水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災難。

2.學生齊讀,能讀正確後,教師再追問:“這個自然段中的‘毀’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從課件中調取字典的頁面,重點標註學生所選的字義,以驗證學生的理解是正確的;再請學生聯繫圖片觀察,“房屋被損害得怎麼樣?”幫助學生加深對“毀”字本義的理解——完全不能住了,徹底損壞了。

3.教師請學生互相交流在前置導學單裏要求查的“傷”字的意思。在交流後學生髮現“傷”也有“損害”之意,教師此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圖片想象,“遇到猛獸時,人們會受到怎樣的傷害?”這樣的聯想能讓學生將“傷”字的意思形象地化爲“咬傷身體、咬斷手和腳”等具體的認識。

4.教師小結:同樣是損害,“沖毀”的“毀”損害的是財產,“傷害”的“傷”損害的是生命,財產和生命都遭到了損害,人們的生活怎麼能不痛苦呢?理解了這兩個字後,再讀這一段,相信你們會讀得更好。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把查字典當作了幫助學生讀懂文本的工具,學生利用查到的字義走進了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之中。這爲他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基本感知段落的意思作了很好的鋪墊,學生讀書時能自然地加重了語氣,把自己感受到的人類的痛苦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而且,學生在談到自己的收穫時還專門提到,他們通過查字典理解了生詞的意思。

由“目標”到“工具”的轉變,其實是把查字義當成陳述性知識還是策略性知識的選擇。當某種知識被當成陳述性知識時,這樣的知識重在被識記;而當這種知識被當成策略性知識時,則重在運用它解決問題,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精準理解課後題中呈現的“語文要素”屬於哪一類知識,是理解編者意圖的關鍵。

(二)按提示講故事是“生搬”還是“活套”

“按提示講故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前,教師不妨先還原學生的學習路徑。要達到這個目標:

第一,學生需要把課後提示和文本內容作連接,也就是看到提示能想起它來自哪個自然段、哪些語句中;

第二,要有具體可操作的講故事的方法支架。

在試教中,學生讀好了第一自然段後,教師把第一句提示“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出示在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之上,並引導學生讀一讀這句話,藉此幫助學生建立提示語和故事之間的關聯。之後,教師採用了相同的方式教學其他各段。

這種直接出示提示語的方式,無異於“生搬”。學生在講述時,只能看着提示,把四句話簡單地串聯起來“讀講”故事,最多也只能加上個別朗讀時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字詞。

通過分析學情不難判定,學生此時的認知水平僅停留在識記這個低水平的層級上。而編者設計此題目的意圖肯定不止於此。從段落裏提煉出概括性的語句,需要初步的理解能力;而把零散的信息按一定順序整合再講述出來,需要的則是初步的應用及更高階的綜合能力。

正確領會了編者的意圖後,教師的教學就可以作出這樣的改進。

1.教師帶領學生朗讀含有生詞的句子後,利用導學單,請學生把零散的句子和按課文順序排列的三組圖片聯繫起來。利用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句子,並讓他們初步瞭解災難型神話故事的基本結構:災難一解決一恢復。

2.將帶生詞的句子送回自然段裏,請學生對應圖片讀段落,並說說這段講了什麼。

3.請學生自讀沒有生字的第三自然段,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瞭解這段講了哪兩層意思。教師板書記錄要點。

4.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大禹治水的過程。

5.在學生讀好故事後,請他們對照提示,以及前面積累的好詞練習講故事後。教師出示要求:故事講清楚,吐字要清楚。

6.請學生合上書本,根據教師的提示講故事,評價的標準重在是否能讓人明白故事的意思。

7.教師小結:這樣就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大禹治水這個神話故事了,大禹的奉獻精神和智慧也就能傳得更遠、更久了。

這個教學過程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了改進:一是讓學生經歷從自然段裏找出關鍵句的過程,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找到提示語與文本內容的關係。學生提取的關鍵句可能不如課後提示語中的那樣簡潔而精準,但是相差並不多。因爲這樣的關鍵句是學生通過自己動腦筋生成的,知識的留存率大大提高。事實也是如此,經歷過從段中提取關鍵句的環節以後,學生再按照提示講故事時能講得非常完整,也更加生動。二是教師對講故事的要求更加明確。教師在這裏提出的要求和本單元《語文園地》裏講故事的要求一致:故事講清楚,吐字要清楚。故事講清楚又可以轉化爲學生可操作的行爲:按提示將故事內容講完整,運用在文中積累的詞語。可以看到,學生在本堂課上講故事的情況明顯優於試講時的情況。

總之,教師想要抓住部編教材裏顯性的”語文要素”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精準把握它,還需要進一步解讀編者的意圖。

二、深入認識教科書的“人文元素”

部編教材的一大亮點便是從多個方面體現了國家意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何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深入分析文本可以發現,《大禹治水》一文中有兩條線索。一是明線: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治水成功,讓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二是暗線:鯀治水九年,雖未成功,但也爲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費盡心力。有了這樣的解讀,教師在教學中就不會只是拿鯀和大禹的治水經歷進行簡單的對比,而是用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思考:“治水成功,就能爲人類造福,所以鯀和大禹兩父子都去治水,可是爲什麼鯀失敗了,而大禹成功了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這一段中沒有生字詞,相信大家能讀明白。”

當學生能簡單地提取出信息:“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都沒進去”後,教師引入微視頻《三過家門而不入》,讓學生知道大禹三次路過家門都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妻子生兒子時,大禹因爲太忙而沒有入門;兒子向大禹招手時,他因工程緊張只是對兒子揮了幾下手;兒子十多歲了,跑過來拉大禹入門,大禹也因水患未平而沒進家門。這樣對課文內容的適當補充,更適合二年級學生形象認知佔主導的思維習慣,真正打動了學生的心。“偉大、一心想着別人、無私、值得尊重……”這樣的評價語自然出現在學生的心中。再通過一段資料的補充:“正因爲大禹有着一般人沒有的智慧,有着這樣爲人類奉獻的精神,所以人們把大禹尊爲神,在重慶的湖廣會館就有人們爲他修建的大禹王宮,立的大禹神像。”有了這樣的補充資料,大禹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自然就立體了起來。我們期待的道德品格的薰陶、浸潤就在課堂上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三、系統認識教材的“訓練要素”

部編教材的寫字板塊設計得很有特色,不但能具體地說明寫字方法,還能充分體現寫字訓練的系統性。二年級的寫字教學較一年級而言更重視漢字的間架結構。因此,教師的教學重心應放在部件的合理搭配上。

通觀二年級上冊的教材,我們能發現一條縱向發展的訓練線。在一、二單元,以及七單元的書寫提示中都出現了用不同顏色的小方框幫助學生辨識合體字部件的高矮及寬窄的訓練。所以,《大禹治水》一課的寫字訓練也應承前啓後,讓學生利用小方塊,觀察發現合體字的組合祕密。

教師要求學生在第一課時書寫四個左右結構和一個上下結構的字,在第二課時書寫剩下的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字和兩個獨體字。當學生髮現了教材中要求寫的字可以根據間架結構的共性分塊後,他們再自主書寫時,就完全能調用已知(即觀察合體字的小妙招:一看高矮或長短,二看寬窄,三看交接)發現怎樣才能將這些生字寫端正、寫工整。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請學生自主嘗試,再進行範寫,將範寫置於學生的成果展示之後。通過對比,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書寫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指導。這樣,讓學生在寫字實踐中學習寫字,改變了以往課堂上“講得多、寫得少”的問題,提高了寫字訓練的效率。

部編教材因其鮮明的特點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唯有不斷地更新認識,把握編者意圖,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讓每堂課都成爲優質的常態課。

  篇二: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設計教學目標時,寶莉老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視頻情境的渲染下,讓學生感受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主要是爲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爲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大禹治水的過程,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開鑿了龍門,挖通九條河,壘起堤壩”,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寶莉老師出示了一處補白,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中,寶莉老師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閱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在這裏,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補白部分,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以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擺脫教案的束縛,遵照教案流程走,課堂顯得有些生硬、被動;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篇三: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貴的,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我們孩子只是二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達的特點,想要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我通過讓學生點重音、劃停頓的方法進行指導。我堅信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加上一些朗讀指導,他的感情一定會到位的。

在講第一課時的時候,就有很多學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詞彙,比如洪水氾濫是什麼樣的?由於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所以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在範讀時就着重加強了“痛苦極了”這幾個字音,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如此學生再讀的時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通過“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開通了很多河道,最後流到大海里去。”說明大禹爲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我緊緊抓住“千千萬萬、很多”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爲了讓學生簡單體會,採用“共情”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會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會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卻能十二年裏爲了治水都沒有回家一趟。”經過交流之後,學生們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了提升,是個無私奉獻的人,爲了幫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過家門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紹了禹帶領大家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後來洪水退了之後,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體會洪水退了之後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悅之情,隨後指導學生們在讀到洪水退了之後的情景時,應該把聲音上揚,以突顯喜悅的心情。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覺得我需要隨時充實自己,以免課堂上接不住學生拋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在這堂課中,有個孩子就問:“老師,他叫禹,爲什麼題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問住了,是啊,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呢。一直回答不上來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們都查查”草草結束。後來查過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大家尊重禹,認爲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學生們的想法千奇百怪,課堂更是瞬息萬變,如果上課時我能抓住這個學生的這個問題,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相信孩子們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繼續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