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2.25W人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一: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大禹是怎麼治水的?在教學中我多次通過創造情境,製造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學生思維活力方面,這節課上取得收穫很大。

其一:通過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無家可歸”一詞。“爲什麼無家?家呢?”引導學生看圖,從圖上濁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衝倒”“淹沒”的場面。“歸不了家生活會怎樣?”接着進一步體會老百姓的苦難。不能讓洪水再這樣肆虐了,必須治理他。在這緊要關頭,有一個人臨危受命。此時全班學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大禹創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當然也是突顯其功績的一個方面,但畢竟不是本課首重點,因此我沒有在這裏過多停留,而是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三過家門不入”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因此,

其二:從數量詞中,由學生質疑生髮,結合角色表演想象體會治水之難,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爲什麼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我決定以這個問題爲切入點,引導孩子利用文白指導學生想象的,根據教材有意識地創設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動情,積極地閱讀,挖掘課文所蘊涵的情感。

緊接着,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爲什麼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說“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說“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環節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寫“大禹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這裏我要學生結合插圖和實際經驗,想象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

第三自然段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還和同桌創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對話。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說:

1、讀的形式單一,缺少變化。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我還是牽着學生走的。

  篇二: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語文A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說故事,生動地描寫了大禹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讚頌了她一心一意爲公、爲民造福、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抒發了人民大衆對他的感激之情、緬懷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課文緊緊扣住“治水”這一中心進行展開,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無家可歸。

課文先寫了洪水的水勢,“滔滔”形容洪水洶涌,波濤滾滾;

其次寫危害,洪水氾濫,淹沒農田,衝倒房屋;

結果是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洪水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災難,不治不行。

這樣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課文首先寫了大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然後寫大禹仔細觀察,挖河劈山,疏導洪水。

“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這兩句話寫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從幾個關鍵詞裏進行理解:“走遍”、“吃盡”,一個“遍”、一個“盡”表明了大禹爲調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許許多多的苦。“千”、“萬”都表示很多很多,“九”並不是指數字九,古人以九爲數之最大,這裏形容大河、大山的多,還要“挖通”“劈開”,可見治水的工程是多麼浩大;大禹“仔細”察看水情,“帶領”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過“引導”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從思想到行動上,把大禹治水的過程寫得清楚明白。課文還列舉了典型事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大禹爲大家,舍小家的可貴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13年”強調了大禹治水的時間很長,“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對比,“十多歲”應大於“13”,說明大禹離開家的時間太長,孩子都不知道父親的樣子,由此可見,大禹無私奉獻的精神多麼可貴啊!第三部分寫治水後,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們非常感激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傳。

課文的篇幅適中脈絡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動、感人。

  篇三: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課文《大禹治水》。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爲民造福的故事。本節課的教學,我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

教學中,通過課件圖片,理解詞語沖毀、氾濫、淹沒,通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學習“驅趕、恢復”等詞語時,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學習四處奔走時,讓孩子展開想象,大禹都到過哪些地方?學生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把抽象的詞語和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理解詞語,力求促使學生積極走向文本,真正體會到禹治水的艱辛與不易,感知他一心爲民的精神。接着,通過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學習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禹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立體、豐滿、高大起來。最後通過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