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九年級試題

《〈孟子〉兩章》疑難解析練習題

本文已影響 1.33W人 
《〈孟子〉兩章》疑難解析練習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爲什麼還要寫後面部分?

    中心論點得到論證後,文章進一步闡發,首先,將論點的範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爲“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文章後面部分絕非多餘的閒筆。

  2、應該怎樣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張?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於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鑑作用。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侷限性。


  3、你認爲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麼可貴的啓發意義?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啓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鍊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鍊,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鍊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會有所作爲。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衝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鬥中來。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採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4、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