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關於七年級語文說課稿三篇

本文已影響 2.63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七年級語文說課稿三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文屬於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的“民俗風情”這一單元。節選自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節選部分着重描寫端午日賽龍船的場面,節選部分獨立成文。

文本字數不多,但高明之處頗多。

1、受《左傳》影響,把重點放在人不明白之處。

戰前雙方形態如何,如何進行準備,如何排兵佈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此需要大篇幅敘述,而激烈廝殺,則無分南北,基本相同,即使文中無多少描述,讀者也可以憑常識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這個地方的民俗民風,此處端午節有哪些於他處不同的風俗,龍船有何特色,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獎勵,獎品爲何等等,各地各不相同,這是需要詳加描述的,唯有對這些詳加描述,才能寫出一地之特色,而如你追我趕激烈划船,估計各處基本相同,讀者完全可以憑藉生活常識去想象。所謂最特色的纔是最世界的,《邊城》這本小說,正是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而成爲名著,節選自《邊城》的《端午日》也同樣正是描述具有邊城小鎮茶峒特色的端午風俗而入選教材,也正是教材編者將其列入“民俗風情”的原因。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備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而且在寫作技巧上也同樣具有許多精妙之處。

《端午日》一文主要描述了茶峒人歡慶端午日的三個場面,從場面描寫的角度來分析文本,其寫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歎爲觀止。

渲染氣氛,層層烘托。《端午日》一文雖然沒有用大量篇幅描寫激烈緊張的賽龍船的場面,卻不惜筆墨渲染了賽前賽後的氣氛。作者先以無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額頭蘸雄黃酒畫王字,家家必吃魚吃肉等風俗的敘述,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氛圍,接着交代萬人空巷,官民人等無不到河邊看划船,設置了懸念,是什麼樣的激烈比賽能夠如此吸引民衆,此所謂“未成曲調先有聲”;然後一步步敘述划船的賽前訓練、交代船隻的結構、槳手的分工、船員的結構等等,無不使讀者心馳神往,最後又敘述領獎追鴨那唯有茶峒特有的風俗,更有使讀者如臨現場,沉醉其中的功效。至於賽龍船如何緊張激烈,如何你追我趕,讀者更可以從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擂鼓的故事去馳騁想象。文章的文字雖然簡明通俗,但層疊無窮的懸念,層層烘托的氣氛渲染,無不展示出作者高超的文章技巧。

點面結合,精緻剪裁。《端午日》一文,就其結構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場面描寫。場面描寫就是對一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內許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正因爲要把衆多人物安排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之中,要把在這特定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情敘述清楚,尤需作者精緻剪裁,精巧結構,方能使各項材料安排條理清晰,有點有面且重點突出。《端午日》描述賽龍船的場面,可謂匠心獨具,實在是一篇場面描寫的範文。在材料安排上,先敘述茶峒人早早吃飯,家家倒鎖了門,萬人空巷,齊聚河邊,這些都是從“面”上來寫,然後依次敘寫龍船的結構、槳手的訓練、兩岸的吶喊助威以及賽後的捉鴨子 ,這樣點面結合,順序清楚、漸次展開,詳略得當,重點鮮明,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必定能讓學生於場面描寫的知識上有較大收穫。

3、《端午日》一文的語言通俗簡明,但作者用詞之精確,通俗的詞語中蘊含深刻的意蘊,同樣是十分精妙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一個“就”字寫出全茶峒人看龍船的心情是何等的迫不及待。“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鎖了門。“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三個“莫不”寫盡茶峒那全體參與全民歡慶的熱鬧場面,足以勝過大篇幅的描寫。文中雖然沒有大段文字描述賽龍船的緊張激烈,但“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槳手選拔和一句“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情形”交代,足以讓讀者遐想賽龍船的緊張激烈。而領獎過程中“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都寫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爲這鴨子的主人”則蘊含了當地淳樸的民風和萬民同樂的喜慶。《端午日》的語言於質樸之中,蘊含豐富的意蘊。

  二、說教學目標:

1、感受民俗“特色”

2、學習鋪墊烘托、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寫法

3、體味湘西茶侗淳樸、軍民同樂的民風。

  三、教學重點、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層層烘托,點面結合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朗讀課文,掌握課文詞語

(一)談話式導入,師生交流。

1、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是什麼嗎?

2、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過端午節有哪些民俗呢?

4、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的課文是沈從文先生的《端午日》,說說你所知道的作者。文章介紹的是哪裏的端午節呢?

5、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讀讀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侗端午有哪些獨特的民俗。

(二)整體感知,說出茶侗民俗之“異”。

1、自讀課文,作者在文中介紹了湘西地區端午日的哪些風俗? 用筆圈劃出來。

2、說說哪些民俗和我們所處的地域不同。

(三)整體閱讀,感受茶侗民風之“樂”。

1、再讀課文,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端午日的氣氛,你會用那個詞?

2、小組合作,思考文章哪些地方體現端午日的熱鬧。

3、從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湘西茶侗怎樣的民風?

(四)深入思考,體悟作家點面結合,鋪墊烘托的寫法。

1、看視頻,敘述場景。

2、讀賽龍舟場景,體會該段描寫語言簡練、順序清楚,虛實結合 的特點。

3、提疑問:賽龍舟場景還可濃墨重彩,重筆描摹,突出賽龍舟的激烈、緊張的氛圍,是否可以不描寫賽前一段?

(五)總結

板書設計

端午日

沈從文

莫不…… 順序清楚

莫不…… 賽龍舟 用詞準確

莫不…… 虛實結合

面——點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設計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不同的學習個體,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互動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讓互動走進我們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生命活力與創新精神。

當今的語文課堂,越來越顧及到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創造意義,而不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特體驗。互動探究式學習就是給學生一個親自實踐的機會,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設計依據:

初一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將有助於開拓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並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同時,採用多種朗讀方式,促使學生的想象,達到深思妙悟;討論中做到師生、生生互動,既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思考和表達能力,也學會了探究和合作。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本課時設計無疑增添了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誘發他們嚐到主導學習的甜頭。

筆者設計如此品評方案的目的即是幫助學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點”,從而調動學生提高賞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形成個人見解,然後通過交流,瞭解他人觀點,共同提高。

同時,通過朗讀,對語言感覺的培養,文學素養的提高,寫作能力的增強,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材分析:

《北國秋葉》一文是初中第一冊課外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第三單元配套閱讀。整個第三單元的課文都是優美的散文,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向同學們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風雨雪在內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鳥飛魚躍,花開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樹,一切無不有生氣蕩乎其間,一切都充溢着活潑的生命。

通過閱讀,陶冶了學生們愛美的心靈,鍛鍊了他們發現美的眼力。《北國秋葉》的作者薛爾康用他豐富的聯想,切深的感受、精緻的語言,把北國秋葉的震撼人心的美,傳達給了讀者。作爲一篇語言雋永優美、感情強烈真摯散文作品,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反覆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片斷和詞語,以達到感情上的共鳴。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通過情境體驗來理解《北國秋葉》的內容,感知《北國秋葉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 ;理清思路,揣摩語言,發現語言表達的魅力;聯繫實際,多閱讀,開闊視野。

2、過程和方法:經歷自讀感悟、合作探究的學生、文本、教師三者“對話”過程;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珍惜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基本思路:

通過“思考讀——探究讀——無聲讀的這幾個環節,有淺入深,有表及裏,循序漸進的展開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對話”。

教學過程概述:

一、導入——創設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葉的畫面,配以“秋日私語”的音樂)

師:聆聽着優美的旋律,欣賞着翻飛的落葉,你是否已經陶醉其中呢。今天,讓我們跨越時空,隨着沉醉於這美景中的薛爾康,和他一起好好愛一回這北國的秋葉。

二、思考讀——感悟文本

學生自我誦讀,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內容,老師要求學生在“北國秋葉”前加一個修飾語,並能說說這樣加的理由。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了解學生經過自讀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突出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調動學生閱讀感知教材的主動性,培養其主體參與意識。

過渡:在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豐富精彩的答案中,我們原以爲乾枯的秋葉一下亮麗了許多,在作者的眼裏,北國的秋葉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斕,美在它的飄灑飛揚。接下來,如果你們能潛心地讀課文,與作者靜靜地對話,那麼,就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的最精彩的地方圈點批註,協商你想說的話。

(大屏幕顯示)

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

三、探究讀——賞析文本

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看看除了色彩斑斕、飄灑飛揚,作者還有哪些感悟?

學生邊讀邊批註,邊交流邊討論,班內討論交流個人見解,學生說明作答理由

學生可能會從落葉的動態美、色彩美轉而談到追求自由、樂於奉獻、珍視生命之類的感悟,儘可能讓學生暢所欲言,並要注意提醒學生自己的體會應從文本中來。

(大屏幕顯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啓悟下,我們應該懂得怎樣感謝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宗璞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與作者共鳴,而且本設計強調了學生從朗讀中感悟,強調了自己的感悟與文本的關係。學生既能客觀地說出自己的見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點評同學的意見;能誠懇地指出同學理解的不正確之處,也能接受同學善意的批評,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置身一種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辯論、置疑,能充分展示學生自己的'學識風采,挖掘自身潛在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無聲讀——超越文本

有聲的讀書是一種對話交流,無聲的讀書更是一種凝神思考,最後請同學們默默地讀課文,來質疑,向書本挑戰,向作者挑戰。請學生再讀課文。

在朗讀默讀過程中,學生相繼提了兩個問題: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個困惑:爲什麼秋葉選擇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告別人世。是否意味着容顏的美麗比生命更可貴?

2、作者是因爲“南方的秋葉凋落得遲緩,顯得不情願,甚至,總有一些樹葉不知依仗什麼神奇的原因,乾枯發硬的還會掛在光禿禿的枝丫上”才討厭它,那難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對生命的渴求嗎?”提這個問題的學生甚至聯繫到歐亨利的小說《最後一片落葉》,說掛在樹上的葉子是生命的象徵。

設計意圖:

杜威認爲:“知識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爲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爲這個過程的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爲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這一過程的設計旨在啓發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不重具體結論,讓學生在比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權威。新課程的學習對“教”與“學”的關係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不能是灌輸者、說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於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有效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

作業佈置:

對於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任選一個,尋找合作伙伴,找資料,寫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論文。

要求:

1、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

2、寫作小論文或解決製作電子作品

3、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設計意圖:

作業的不統一是爲了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發展的空間,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能夠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同時,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p說教材

1p說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本單元以人生爲主題,主要是謳歌理想,闡述信念,論說人生修養,並能貼近生活,容易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本單元還要練習朗讀,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瑪麗·居里,這是作者在晚年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信念的抒寫。從作者的工作、生活、事業、名利、人際關係、業餘愛好及科學趣味中可以讀出崇高,可以領悟偉大的成就、傑出的貢獻是從何處而來。

2p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p作用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學習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是:

①品味文章中語言的優美性。

②學習課文中樸實的語言及表達語言的生動性。

③進一步瞭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p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是根據教材的特點p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而確定的.至於教學難點則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言的,是學生經過複習還存有疑問和理解還比較困難的地方.根據這些我確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學重點: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使學生學會欣賞散文的語言美.

②教學難點: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p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㈠ 教法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基本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本節課突出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如聽說讀的訓練滲透於課堂的各個環節中。最能突出說的訓練集中體現在學生自由發言、自主探究的環節中。具體做法如下:

1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學生自主找資料實踐,瞭解課文.

3討論法—幾個同學組成一組討論本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4點撥法—通過老師提問時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我認爲,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調動同學們的課堂積極性,使同學們積極動腦學會語言的表達技巧及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組討論和點撥等方法.

㈡ 教學手段

爲了使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達到使同學們能夠更加體會文章中語言的優美性,所以我決定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進行全程教學.

㈢ 說學法

《師說》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加強學法的指導尤爲重要.

1p我採用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在討論中思維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義.

2 p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3 p提倡“筆記式”學習方法,讓學生把文章中優美的句子都記錄下來.

三p說教學過程(說教序)

1p導入新課

採用提問的方法問同學們知道不知道鐳是怎麼發現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嗎?再講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學們的興趣之後與大家打開書共同學習課文。

2p檢查預習

3p朗讀課文找幾個同學大聲朗讀課文。

4p討論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點這一問題意在通過佔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堅韌不拔,充滿自信,淡薄名利,獻身科學的精神。

②小組討論:假如你是瑪麗·居里,發現鐳元素後,你會怎樣做?你又怎樣看待居里夫人放棄了“申請專利”呢?希望同學們實話實說!

5、說板書(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