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關於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

本文已影響 1.95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馬說》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25歲即已高中進士,初登仕途,卻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鬱郁,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人才,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

教材編排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抒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同時引發學生對當代伯樂和千里馬關係的思考。

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學情分析】

1、作爲八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形式、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但還缺乏字詞分類歸納掌握的能力。因此在這方面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2、因本文所寫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受自身的知識和閱歷所限,對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但託物寓意的寫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認識和了解。所以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加深理解認識。

3、作爲生本教育的初始階段,學生在自主學習,勇於表現等方面可能還有所欠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環節,安排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勇於表現。

【目標定位】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大意,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新課標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並適當積累文言文詞句知識。” )

2.理解作者思想,領會文章寓意。 (新課標提出 “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滲透,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這是根據“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學科特點所決定)

【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前置性學習。

印發“前置性學習指導”,每個學生1份。

1.收集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圖片等。(能利用書籍、網絡、周圍親朋好友等有效資源)

2.誦讀課文

(1)讀通。即正確朗讀,讀音、停頓正確。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讀音和語句停頓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讀懂。即讀懂大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讀譯結合。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意義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讀有感情。運用吟讀法,讀出文言文語氣語調,讀出感情:或悲痛,或憤怒,或嘲諷,或鞭撻。並能配合說明朗讀處理的理由。重點語句能在課堂上投影展示、示範朗讀。

3.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及寫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據此設計板書如文章思想內容、主旨意蘊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並講解。

4.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收集古今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人物事蹟。

5.說說你的經歷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

6.有了伯樂纔有了千里馬,難道伯樂是千里馬的唯一出路?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的看法。如果你是“伯樂”,你應具有怎樣的才能,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還未被發現的“千里馬”,你應該怎麼做。

〖學情預設 對於前置性學習,學生尚未熟練掌握,因此需對自學任務、方法及交流環節等給予較詳細的指導。尤其是引導學生充分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相信隨着生本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會表現出讓我們驚訝的學習能力,自己去發現問題,生成問題,探究答案。這正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設計理念設計前置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提前進入新知識領域,教師要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展示、交流的平臺,促進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爲習慣。讓我們的教育從主要依靠“教”轉變爲主要依靠“學”。

【教法運用】

1.誦讀品味法。葉聖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教有千法,朗讀爲本。讀品結合,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學習法。貫徹“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郭思樂教授“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3.創造性學習法。相信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創新的精神,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屏顯)馬的文字圖片,師引導:你看出什麼了?(約1分鐘)

學情預設有同學會說是大大的“馬”字,會說是許多不同寫法的“馬”字,更有會說是一匹揚蹄奮進的馬。

設計理念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進入文章情境。

二.小組合作學習。(約5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屏顯)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交流、探討前置性自主學習成果,組織安排組員彙報展示的內容和順序(各小組長抽籤確定本小組彙報內容)

〖設計理念小組交流討論探究,擴大學生知識面,獲取深層次感悟的經驗,使學生的學習天性自由釋放,進入“樂知”、“好知”的學習生態。

三、班級交流展示1:走進文本(約24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設計理念 圍繞前置性學習1—3題的內容,先小組彙報,再班級交流討論。在交流過程中,以讀爲主,展開朗讀、品讀、譯讀、賽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並配合投影講解,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情預設 在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時,由於每個組員的領悟、表達等各方面素質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獨佔交流平臺,而其他交流較少甚至不發一言的現象。在此環節要強調小組整體性,要讓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內容和平臺,或讀、或講、或議、或寫、或投影圖示,這就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小組長的組織領導能力。

1、(屏顯)班級交流一:說說你知道的“馬’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等。(約2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2、(屏顯)班級交流二:讀通文章(約4分鐘)

①小組彙報展示(讀,配以投影講解重點字音停頓)→全班討論,提難質疑。

②小組可領着全班同學通讀一遍。

學情預設讀音、停頓問題對學生來講應能借助資料解決

3、(屏顯)班級交流三:讀懂文章(約10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讀、譯結合,投影重點字詞歸類解釋並講解)→全班討論〖學情預設 對有些詞類活用可能無法解釋清詞性變化的具體情況,但只要能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即可。對一些一詞多義,尤其是“之”一類意義、用法複雜的,學生可能一時無法歸納完整,不過在全班的交流討論中會逐漸補充完整,即使有當堂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可讓學生做下記號,下去再查找資料解決。

4、(屏顯)班級交流四:讀有感情(約4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以段爲單位朗讀,並說明理由,投影重點語句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②各組挑戰賽讀(某些語句)

學情預設 此環節對某些學生來講可能有一些困難,可特設計競讀環節,由朗讀能力較強,領悟較快的同學在競讀過程中領導着大家領悟語句內容和情感,提高朗讀能力。

5、(屏顯)班級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約4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結合思想主旨結構示意圖即板書設計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學情預設 在前面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應有較深的理解領悟,再結合前置性學習中瞭解的有關背景資料等,此環節應能水到渠成。

四、班級交流展示2:走進生活(12分鐘)

設計理念圍繞前置性學習4—6題的內容,小組彙報,班級討論探究,進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聯繫生活經驗和感受,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啓示。不僅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1、(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一:說說你所知道古今歷史上“伯樂”和“千里馬”式的人物事蹟(3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同學們通過課內外資料蒐集應有內容可講,關鍵在於要限制時間,力圖語言表達的流暢、簡煉。

2、(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二:說說你的經歷感受(4分鐘)

老師引導: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1分鐘)

學情預設 如果有同學不好意思說,老師可講述自身一段經歷引導。相信同學們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會有傾吐的慾望。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3、(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三: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的看法。(5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相信同學們都很有興趣,會積極踊躍的參與。關鍵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自信自知,善於表現自己適應環境,發揮潛能 學會欣賞別人,要有團隊精神

五、小結:

學生展示背誦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名句、哲理句…(約2分鐘)

設計理念 能當堂熟讀成誦全文或部分語段。

六、作業:

請根據文言文考點設計一份試題。在下節課交流探討。(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約1分鐘)

設計理念鞏固掌握已知知識,同時對課堂討論中生成的新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探究。

【教學反思】

1、讀是教學之本。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解讀到一定深度,朗讀也自然到位。

2、本節課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一切爲了學生,一切尊重學生,一切依靠學生”,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僅用了3分鐘左右,其他皆爲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組織學生積極有效的發言討論,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積極發言的同時,可能會出現發言無序、有效性不高的問題,只要老師加強組織引導,創造寬鬆的交流氛圍,以欣賞的眼光給以鼓勵和肯定,我們一定會驚喜地看到學生的變化與成長。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優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雖然不長,卻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照描繪了“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兩幅雪景圖,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往事和現實的種種複雜感情。我個人認爲本文的學習是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側面去分析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創造性。因此本人試着創設開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圍,讓學生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充分地談感受,議寓意,說理解,析語言,展示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詩的描繪的意境,理解課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賞析作品精美的語言,深入領會散文詩《雪》的豐富內涵。

基於以上的認識,同時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我認爲在本課的教學時,應具有以下兩點教學理念和三點教學原則:

1、文本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文本的開發和利用,爲教師和學生提供廣闊的教學活動空間,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使文本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爲學生設計一些有利於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問題,隨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教會學生如何處世、如何做人。在對文本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要注重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和推敲,關注文本透射出來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內涵。

2、主體意識: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關鍵。在教學中,要做到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到師生間、生生間要進行平等對話,共同交換知識信息,形成教學活動互動方式的多邊性,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有效度,達成教學目標。

也應具有以下三個原則:

1、真實的學習過程:教學的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的學,要讓學生能學、會學、樂學,整個課堂要能反映出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獨臺演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投入到學習的真實狀態之中,時刻關注和調控學生學習的情緒狀態、活動的廣度、活動的時間、參與的方式、參與的品質、認知水平和參與效果,要讓學生置身於學習過程之中,使學生學得真實、學得透徹!

2、有效的學習方法:“授生以魚,不如授生以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做知識的呈現和展示,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運用自身的經驗和經歷,做到與文本、與作者、與主人公等進行傾聽與對話,把課文讀薄,把複雜的內容簡單化,把簡單的問題深刻化,有效地促成學生思維的激活與躍動,從而產生“一千個哈姆雷特”現象,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3、科學的教學程序:教學程序的設定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運用語用學和信息學的原理,指導學生養成有效地攝取信息、篩選信息、加工和處理信息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參與教學活動。同時,教學程序的設計要注意程序的層遞性和實踐性,課堂教學形式的活動化和生活化,體現學生中心論的教學原則。

因此,我把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課文信息,領悟作者對兩幅不同雪景的描繪精妙之處。

2、方法和過程目標:通過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方式,品味作品語言,感悟作品意境及內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會作者在對南北不同雪景描繪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從而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一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二是本課教材內容的特點;三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的現狀。

鑑於前面的分析,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1、情境導入:創設教學情境就是利用各種語文課程資源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通過學過的有關雪的詩句引入,要求學生淺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適時指導,特別選出幾句,如“忽如一夜色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國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餘茫茫,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等等,分析出詩人在雪景的描述中蘊含了對雪景的讚頌、氣吞山河的豪情壯志、殘酷無情的戰鬥生活等,讓學生在自由發揮的基礎上,分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處境,不同文化層次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進而過渡到魯迅的《雪》,以期透過本文的學習來深刻感受作者深邃的內心世界!!

2、構思意境: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情感態度。

聽課文錄音或是叫學生朗讀,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去體會和感受課文中所展示的畫面。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圈出疑難字詞和不理解的句子。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對文本的內容作一些提煉,把北方的雪的場景與南方的雪的場景形成對比,在學生的感性認識中把握文本的內容。

3、寓意剖析:對文本中的圈點勾畫的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結合意境和自身的理解,結合作者的經歷,仔細研讀課文,感受一下作者筆下的雪景以及作者在雪景中所寄寓的思想。主要以以下兩個問題作爲統攬:

①作者描繪的兩幅雪景有什麼特點?請用文中相關的語句和字詞概括。

②作者在這兩幅雪景中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教師在學生討論、明確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點撥:如:江南的雪景,主要反映了作者兒時生活的留念與嚮往,也表現出了作者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朔方的雪景,主要作者那種桀驁不馴的風格以及那種不畏艱險,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4、互動質疑:要求找出文中體現人物思想感情或性格特點的重要語段或語句,並且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或品味推敲重要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等。

讓學生在對文章的主題有所瞭解的前提下,對文章中的優美的句子,重點詞語和語段,進行評析,特別是對方文章中心名的分析和理解。比如:文中小孩塑雪羅漢的動作和神情;江南雪景的形態比喻;文章結尾中心句的理解等等。

5、心得交流:是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將課文與自然、社會、人生聯繫起來,特別是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把語文學習放到一個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去,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獲得人文上的有益啓示。

像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歡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讚的還是在孤獨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讓學生根據理解感悟人生,教師可以用“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等等詩句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習那種積極向上的人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說明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沒有按照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採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介紹了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整體特徵,使讀者隨着作者那讚賞和眷戀的筆觸領略了人工營造的優美園林所體現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據教材編輯意圖,初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繫生活,着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而作爲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的《蘇州園林》,編者把它編排在單元之首,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因爲說明文這種體裁學生在初一時就已接觸過。(如初中第二冊第三單元)所以,對於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又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它對本冊的第二單元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因此,從教材的編排位置來看,它體現了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的教學規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爲初二的學生,已完成了從小學到初中的銜接與過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正逐漸形成,說明文已學過一個單元,有了一定的說明文語感,同時也初步掌握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如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等,但仍需繼續加強鞏固提高。據此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

A、掌握生字詞。

B、整體感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

D、掌握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E、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2、能力目標:

A、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B、培養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賞析品味文章、段落、語句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色,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祖國秀美園林、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B、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3、教學重難點:

《蘇州園林》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它介紹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情況,而是所有園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紹某個地方的說明文那樣按照遊覽的路線進行敘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從全局到局部,從大的顯眼的事物到小的不顯眼的事物,分項進行敘述。

據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由於本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時他是蘇州人,對蘇州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從他曾說過的“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兩句中就可知曉,正因如此,他才寫出《蘇州園林》這樣極富特徵而又語言生動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爲: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作爲老師,必須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讀,所以應採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準備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學習,懂得發現問題,然後採用“探究學習法”,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學習方法,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結構,並稍加點撥在閱讀和仿寫中學會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從而學寫簡單的說明文。此外,蘇州園林之美,聞名全國,譽滿世界。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藉助課件將一幅幅蘇州園林的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直觀感,便於理解課文。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和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圈點評析,幫助學生找出中心句、說明方法等,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多角度地訓練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養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確定以下學法指導:

A、預習課文的方法。

B、朗讀文章的方法。

C、質疑的方法。

D、賞析品味語言的方法。

對於本課的教學時數,擬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激趣導入:

先讓學生與我一齊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背完問:“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兒的景色嗎?”明確:杭州西湖。然後再飽含激情地說以下的話:同學們,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個地方見到江南大才子文徵明的工巧設計;如果這個地方可以融精緻優雅、簡潔古樸、落落大方於一體;如果可以在這裏看到奇山異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淨深幽——那麼,這個地方會是哪裏呢?(稍停頓時一下,讓學生猜一猜。)對,一定是蘇州園林。確實,蘇州園林之景,如詩如畫,無不令人心向神往。讓我們一起走進《蘇州園林》,跟隨葉聖陶先生去領略那蘇州園林醉人的勝景吧!

(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課件一)

(這一導語的設計,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蘇州園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嚮往之情,從而使學生愉快而主動地走進文章的畫面中。)

2、板書課題、作者,然後讓學生介紹所瞭解的作者的情況和寫作背景。

(這一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因爲初一時已接觸過葉聖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麼讓學生介紹作者,應不是難事,如忘記,可適當提醒。)

3、抽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加深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有助於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請學生說說學習說明文應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等。

(二)自主學習,內容呈現,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讀準字音。

2、以導遊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課文,比一比看誰複述得最好,不能複述的地方做上記號,別人複述時注意聽。學生複述後,教師應點評,多鼓勵,少批評。

3、朗讀課文,注意語感、讀書的節奏、感情的抒發。

(三)合作學習,師生互動:

1、讓學生找出概括蘇州園林的共同點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請學生將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討論研析,教師巡視給予點撥引導。

3、學生畫出描寫蘇州園林美景的語句,共同欣賞。

(四)探究學習:思考題:

1、蘇州園林給作者的總體印象是什麼?

2、蘇州園林有什麼整體特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蘇州園林?

4、劃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與前文有何密切關聯?

5、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繫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請圈出本文有“圖畫”之意的詞,然後再試從課文中找出幾處例子加以簡要說明。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歸納板書。

1、2、3題難度不大,估計學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儘可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4題前一問題容易解決,關鍵是後一問題,先選兩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這一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從而掌握本文是採用先總後分的結構展開的,條理清晰。

5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點勾畫,討論後再明確。

(五)賞析品味語言:

1、完成練習二,讓學生懂得寫說明用詞既要準確,又要生動。

2、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六)質疑:愛因斯坦說:

“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題就是要讓學生各抒已見,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與“薔薇木香”搭配不當。

(七)小結:

1、讓學生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收穫。

(葉聖陶先生說過:“得法於課內,收益於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收穫,那麼他們也就懂得了學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師小結見板書。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說明順序合理,說明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晰有序,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希望同學們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鑑作者說明的技藝,力求學以致用。

(板書的設計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抓住事物特徵說明事物,再現總分的結構形式。)

(八)遷移訓練: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出示課件四:

1、仿句訓練:“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講究……講究……講究……總之,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總分總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用一組排比句。

2、運用你所學過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簡單介紹你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具,要求說出它的特點。

(九)作業:

課後查找有關中國園林的圖片和資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賞。

附板書:蘇州園林

亭臺軒榭的佈局(分)(總)(分)角落的修飾

假山池沼的配合,圖畫美,門窗的圖案

花草樹木的映襯(主)(特點)(次)色調的處理

近景遠景的層次,順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學校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本人選擇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現就本課的有關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說文本

這篇文言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裏的一段話,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徵的描述,闡明瞭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爲公”的思想。文章緊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爲作者是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對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充滿了嚮往,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這就是作者描繪的“大同”社會。

初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爲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學習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兩個概念。“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爲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爲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溫故知新,從學過的《桃花源記》一文理解新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讓人無限憧憬,那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實它只不過是《禮記》中“大同”社會的藝術再現。“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可以推知“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愛。

理清文章的思路對理解“大同”含義很關鍵,文章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然後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最後總括並定名爲“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個字。文短意豐,把人們追求和奮鬥千百年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齊,適合朗讀。

二、說思路

⒈說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背誦並默寫全文。

二是能力目標: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是德育目標:《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⒉說重難點: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作爲教學的重點

通過知識的遷移來突破學生對“大同”社會的理解。聯繫《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⒊說教法:

一是朗讀法。教師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是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爲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學過程

⒋說學法

一是指導朗讀。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③“不必爲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④“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⑤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計劃文本朗讀10次。

二是指導運用教材和工具書處理字詞。即①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④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爲親,以……爲子,分別譯爲“奉養”“撫養”)⑥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⑦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三是指導對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層次,即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爲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四是指導理解什麼是大同思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等問題。

三、說過程

⒈導入新課。(2分鐘)

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15分鐘)

一讀課文,聽一聽,朗讀節奏。⑴視頻朗讀,體會朗讀停頓。⑵教師範讀課,學生勾畫生字詞。⑶學生自讀,注意文中停頓。⑷學生朗讀,試着背誦。

二讀課文,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完成練習。

三讀課文,理一理文章層次。(第一層:總領全文。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第三層:總結全文)

四讀課文,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鐘)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鐘)

五讀課文,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5分鐘)

六讀課文,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3分鐘)

⒋七讀課文,體驗反思,互動釋疑。(7分鐘)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爲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⒌總結存儲,課外延伸。在這個環節我選擇了《怪哉》一文與課文比較閱讀,期望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不過這個環節我打算留給學生課外去落實。

⒍課堂小結。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關注社會,爲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從軍事的角度我認爲:戰場是瞬息萬變的,課堂也是瞬息萬變,因爲是戰爭和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的學情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爲前提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調節學生學習的情緒,及時加以引導,再好的教學案需要是實戰檢驗纔可以判定它的優劣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最後一課,本單元可以說是一幅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刷子李”是生活於市井裏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絕妙的粉刷技藝應該是民間藝術之海中一朵晶瑩的浪花,我們在給帝王將相,偉人名人立傳之時,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軼事又何嘗不值得去大寫一番呢?

在本課中,我將情節分析確定爲教學重點,將語言的品味學習人物速寫確定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雖然課改倡導學生主體,淡化教師的作用,但作爲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協作者教師還得統籌全局,當然“統籌”決不等於“包辦”,但更不等於拋幾個問題,分幾個小組,隨意討論就能替代,我據此擬定了以下教學原則:高起點巧點拔重創造悟精華

所謂高起點,就是學生課前熟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熟悉故事情節,也就是採用自讀自悟的學法。

所謂巧點拔是我在本課中主要使用的教學法,我設計了三種點拔方法:問中點拔演中點拔示範中點拔。

重創造就是鼓勵學生創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華需要學生採用合作討論的學法,品味優美句段,透析課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還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激趣法”“示範法等”。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本劇表演的相關道具

四、下面就是我實施的具體步驟

一、導入:採用“激趣法”。根據教參建議,可採取相聲,小品,雜技,魔術等導入。我便自耍了一個小魔術引入:“同學們也許早就看出我魔術中的破綻了,老師的這點小把戲的確不高明,不過我今天倒要領同學們去認識一位有真絕活,有真本事的民間奇人”。多媒體展示課題:俗世奇人——刷子李。這樣的開場白奠定了“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氛圍——趣

二、學生展開討論,共同提出學習目標。

由於這是一篇趣味性較強的自讀課文,學生興趣濃厚,又因爲新大綱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目標是可行的,老師在學生討論後進行取捨和歸納。

知識目標:解決生字詞,瞭解作家作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情感目標:感悟作品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尋找情感的共鳴點。

能力目標:品味優美句段,學習人物速寫的方法。

三、落實目標

1首先檢查同學們的預習筆記,看他們是否自主趟過了字詞的沼澤地,是否走進過作家作品的領地。根據學生的筆記總結,投影打出生字詞的讀音和解釋及作家作品的相關知識。這也許是新課改中許多教師不屑一顧大局事情,但我不願意在字詞難點都沒有越過時,對課文作無畏的引申和發揮。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環節,我回避了一般的複述情節的方法,而是設計了填空題,降低了感知的難度。由於我任教的班級是普九班,基礎相對較差,如果要他們複述可能會囉囉嗦嗦,抓不住要點,在填空的過程中適時點拔出複述故事的要領即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結果,略去經過。

填空:()碼頭有個手藝高超的(),人稱(),一年的一天,他收了個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師傅出去幹活,便由對師傅()變成佩服得發怔發傻。

(2)分析情節,導演課本劇

《語文課程標準》重視積累,感悟,不提分析,訓練。但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這些問題是無法迴避的,把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實施新課標之初是走過這個彎路的,結果學生課後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這一環節,我採取指導分析法。首先從整體感知中啓發學生提煉出“刷子李”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奇”,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處?

我事先預測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答案,他們會很輕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時着黑裝標準嚴派頭足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會遺漏“手藝絕”這一基本奇特之處,因此,我預先設計了啓發;“如果‘刷子李’僅僅憑裝腔作勢的做派,能成爲作者筆下的奇人嗎?最終還是靠什麼使他名聲遠播?”這一啓發,學生會恍然大悟,找出“手藝絕”這一特點。

屏幕上打出一個大的“奇”字,圍繞“奇”字周圍的便是學生找出的有關奇在何處的答案。對情節的分析是重點,爲了落實這一重點,我設計導演了一場課本劇,讓同學們根據課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膽想象,自由發揮。我充當旁白的角色,以駕馭整個表演過程,同時配一段音樂,營造表演的氛圍。在演中啓發點拔學生更深刻的領會人物形象。學生參與準備和活動的也許會偏長,可能會影響到本堂課目標的完成,但《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過程其實就是至關重要的目標。因此,我提醒自己決不能因爲要直奔預設目的,就讓“過程”擱淺在“任務”面前。這種創造性的表演使學生樂此不疲,也是學生與文本的撞擊,在撞擊中往往會閃現靈感的“火花”那麼,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3)表演高潮過後,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課文精華。提問:在故事結束時,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長的話:“你以爲別人的名氣都是虛的,那是你自己在騙自己,好好學本事吧!”與課文第一段的哪句話相照應?

估計學生能準確的找到答案:“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着。”點燃學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時刻終於到來了,我依舊採取點拔法,啓發學生感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得出“優勝劣汰”這一生存原則,再步步緊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時也是殘酷的,作爲一名普九班的學生,也許大多數人就處在“劣汰”的形勢之下,我們該怎樣來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呢?在這裏,我設計了自己的“表情術語”:滿懷深情,滿臉真誠,力求與學生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引起他們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們的堅強意志和抗爭精神。

至此,師生共同完成了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

(4)接下來要完成的任務是品佳句,學寫法。

品佳句仍採用自讀自悟的方法,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具有“多元化”的結果。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進行聲情並茂的朗讀與品味。最後老師從學生的回答中選出典型的句子,配樂朗讀,賞析,讓文學,音樂,朗誦交融一體,從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學寫法是本課的難點,要突破難點,我採用分析點拔法和示範法。學生合作討論提煉出本文主要的寫作特色。教師在各討論小組巡迴指導,點拔,這不象品佳句那一環具有無限的“開放性”,對不着邊際的,跑題的討論要適時糾正。雖然新課改要推翻教師“一人講”的模式,強調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但我並不希望從“一言堂”又轉變爲“大放羊”,對學生的發言一律讚賞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師生之間沒有思維交鋒,學生始終不會明白探究的真諦。

討論結果應引導到:A語言採用方言,幽默傳神。B情節起伏,敘事一波三折。C人物形象豐滿逼真。

老師選擇班上一位同學作爲人物速寫的主人公,模擬本文的寫作方法,在示範中點拔學生的靈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文章附後)

佈置課後作業: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選擇自己熟悉的人物進行速寫練習,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寫出其奇特之處。

(四)總結:本課的設計始終是在“析”中悟精華,在“演”中賞人物,在“練”中描生活,開啓了學生的智慧之門。他們會在本課的學習中獲得相關的知識,拓展學習的方法和能力,他們也會在對課文的感悟中和寫作練習中更加熱愛生活,更執着於自己的人生理想。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寫的就是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讀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文章以“雨”爲外線,以“思鄉”爲內線,盡情傾訴真摯而熱烈的情感,記述了童年的夢痕,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也滲透着現實的況味,無不飽含着作者“水是故鄉甜”的懷舊思鄉之情。作者爲什麼說《下雨天,真好》?因爲下雨天總能把“我”帶到另一處所,遠離紛擾的世界,在寧靜中回憶自己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體味到人間真情的融恰,可以過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驀然回首感到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作者從真善美的角度去寫童年時光,比如對父親、母親、阿榮伯的描寫都寫得親切美好。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敘述平談樸實、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詩韻。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對港詩的引用,風趣的語言的插入等。

二、說教學目標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做到了這一點,那麼理解文章的主旨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將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爲:

1、住文眼,梳理文章結構

2、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悟主旨

3、體會理解文中表現出的人情美及傳統的中庸之美

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突破重難點,就需要師生合作與研討,所以我將過程與方法目標確立爲:

1、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合作中領悟文章主旨

3、強調學生與作者、與文本、與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對話,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這篇文章除了讚頌偉大的母愛外,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這種美是中國傳統美學觀點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之美。因此我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確定爲:

1、學習用母親慈善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與物

2、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蘊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

 三、說重難點

作者以“雨”爲外線,以“思鄉”爲內線,寫了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學習時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才能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在懷舊思鄉中體現的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是掌握文章結構特點;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蘊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重難點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運用“閱讀、賞析、討論、感悟”的形式,在學生個人速讀、賞析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和討論學習相結合,最後學生再聯繫實際生活談談體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懷舊思鄉背後的真善美。

 四、說教法及教

學生有對課文學習的主動權,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這一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給學生一些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問題深入理解主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自己所發現的問題,要注重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生活、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採用“啓發引導、合作討論、探究交流法”讓生生、師生之間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課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資源的整合,將圖片、文本及音視頻整合與一體,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導學達標

(一)課件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生介紹作者

(三)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一)與課文對話——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速讀課文,思考:

1、作者爲什麼認爲“下雨天,真好”?

2、作者說:“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試從課文中找出“雨珠的鏈子”和那些“好時光”。

(學生先速讀課文,完成自主評估作業,然後各抒己見。)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找出蘊涵文章主旨,表現雨天情趣的句子,進而抓住文眼“好”來梳理文章結構。

(二)與同學對話——深入學習,合作探究

1、“我”和母親對下雨天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爲什麼要把這些小孩子的“壞心思”(例如多次逃課、希望黴變的穀子越多越好)津津樂道寫進文章呢?

2、從文中所記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親性情慈善?

3、作者對下雨天的感覺是不是始終不變呢?她爲什麼會說“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中的獨特童真童趣,母親身上體現出的善,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流溢的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美。

(三)走出課文——與生活對話

請說說你自己關於雨天的趣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聯繫生活,體驗生活

(四)跨越空間——與古今中外的文學家、藝術家對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請學生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或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文學底蘊。

四、請學生對照板書梳理文章結構,闡述文章主旨,談自己的學習收穫。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長征節選》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八年級收冊語文按內容分類編排,第一單元的重點是瞭解經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各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介於以上分析,我把本課重點定爲:

1、瞭解紅軍過草地的險惡環境,感受紅軍指戰員豐富的內心世界。

2、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探究基本的情節結構。瞭解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把本課難點定爲:

1、感受經軍指戰員豐富的內心世界,

2、瞭解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目標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以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新理念。我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爲三個模塊:

第一塊是導課,在導課時我是採用引導啓發式,先引導他們瞭解長征的有關知識,然後啓發他們回想有關長征的其它體裁的文章節,繼而導入這部文學作品。

第二塊是探究新知,在這塊裏,我主要採用的是交路導學法和課堂討論。即我教學生學習第一部分,然後讓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分小組討論着學習剩下的三部分,然後彙報交流。通過討論能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及參與意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團結精神。

第三塊是課外延伸。在這部分裏,我又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長征藝展;三是小練筆。分角色表演能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零距離的感受課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長征藝展是讓學生講有關長征的故事。唱有關長征的歌曲待來發揚長征精神。小練筆不僅培養學生快速描寫的能力,而且把課堂知識及時回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而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學《長征》節選的總體思路。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尊敬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石拱橋》,我的說課分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設計,這六部分都依託我研究的課題《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進行說明,我研究的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對教材的把握:《中國石拱橋》選自魯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寫的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說明文。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字裏行間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內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讀”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完成,目的是轉變學生觀念,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

在學習本文時,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的,要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爲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確說明文常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導”環節。

標: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周密的特點;瞭解本文說明順序。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

  二.學情分析

我對學生的分析:初二年齡段的學生思想發展逐漸成熟,思維活躍,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們說出抓住怎樣的特徵來介紹事物的不難,但是在前面沒有系統地接觸過說明文,要他們理清說明順序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有難度。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本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激發學生自豪感和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據這一思想,我採取以讀促教的教學方法和自主學習方法,並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步驟

生學指導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先學後教,以學論教,教師的神聖使命是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在學習的複雜過程中循循善誘,強調要把教師的“給予”有機地轉化爲學生自主的“習得”。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爲:巧設懸念入新課、自主加語明對象、自主對比理特徵、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賞橋思原因五個環節。

(一)、巧設懸念入新課

導入要緊扣課文的主題,使學生在短時間裏知道今天課堂要學什麼,也就是給學生學習定下一個方向。

老師板書:今天我們共同走近一種特殊的路:橋 、 拱橋 、 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這一環節學生的感受是:名詞前加的限定詞語越多,說明對象就越具體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爲了準確科學的說明對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詞語像“弧形、暴漲”等,這個環節來檢查預習情況。“課堂檢查”環節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心理基礎。

(二)、自主加語明對象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要更好的體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來體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體後局部的審美規律。這個環節主要是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考慮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3分鐘時間思考、準備。對題目加定語。儘量對所添加的內容能用課文裏的句子作一點解釋。

設計這個環節目的在於通過“方法引導”,使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更要講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並能逐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會提供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時間,我會深入學生之中,觀察學生的思考狀態,接受學生的詢問,鼓勵學生踊躍發言。在這一環節中,我預測:

學生可能添加的定語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麗而堅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絕倫的……

有優良傳統的……

多姿多樣的……

這樣就可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學生掌握文本的內容,更加明確了說明對象的特點,從而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自主對比理特徵

爲更具體細緻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知識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自主合作”環節:

課文中舉了趙州橋、盧溝橋兩個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能否理解爲中國石拱橋只有這兩種形式?

設計這個環節是因爲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師的啓導下逐漸形成的。 學生自主的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師值得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

要求:引用課文裏的句子作根據回答問題。

明確:這樣說是不能的。課文裏說:“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驚人的傑作。”

爲什麼課文中單舉趙州橋、盧溝橋這兩個例子呢?

學生可能回答是:

因爲這兩座橋最著名。

因爲這兩座橋最有特點。

因爲這兩座橋最有代表性。

因爲這兩座橋集中了中國石拱橋的一些特徵。

因爲這兩座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師順着學生的思路,逐一引導他們弄明白他們的分析是否正確;重點引導學生研究這兩座橋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哪些“特徵”。獨拱、聯拱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兩種類型,因此,必須都要介紹,才能說明得全面、準確。

在此基礎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說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個別。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爲更清晰明瞭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能力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 “成果鼓勵”環節:

中國石拱橋的共性: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作者用什麼說明方法說明趙州橋、盧構橋體現了這些特徵?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強化學法指導課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導性、引導性能夠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對自主學習的效果肯定和鼓勵,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有促進作用。

學生可能回答是:

摹狀貌: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姿萬狀,惟妙惟肖。

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和周密性。

石拱橋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我國的幾乎到處都有。(“幾乎”一詞,去掉行嗎?)

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裏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詞,去掉行嗎?)

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在當時”一詞,去掉行嗎?)……

(五)、自主賞橋思原因

爲更好的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師生反省”環節:

採用多媒體播放中國比較有特色的橋,讓學生牢牢記住其原因。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還在於鼓勵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讓學生挺起胸膛走路,滿懷信心做學問。

以上的教學五個步驟緊扣課題《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七個環節進行,其中可能會有偏頗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六.板書設計

本着實用,簡潔美觀的原則,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特徵: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性、嚴謹性、周密性

  七.時間安排

(1) 巧設懸念入新課 約2分鐘

(2)自主加語明對象 約10分鐘

(3) 自主對比理特徵 約15分鐘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約10分鐘

(5) 自主賞橋思原因 約3分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事物說明文,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及光輝成就。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我國石拱橋的傑出代表,着重說明我國石拱橋在設計、施工上的偉大創造和高超的技術水平,從而歌頌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從全文的結構來看,這篇文章採用了有總述有分說的方法:先概括說明石拱橋的外形、結構和功用;接着,用例證說明和特徵說明的方法,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分別說明它們的獨特構造和高度藝術水平;最後又綜述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尤其是石拱橋的新發展。全文條分縷析,井然有序。

這篇說明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但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和列數字。根據需要,有時用確切的數字,如“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九米。”有時用約數,趙州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着原來的雄姿”。石拱橋“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二、說學生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經歷了小學六年和中學一年的莽撞之後,思想開始發展成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長。有些事情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功的滿足,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就造成他們在性格上既有活躍的一面,也有內斂的一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着用一套較寬鬆的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爲課堂的主人,以飽滿的熱情全面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去。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掌握課本中出現的生字詞及本課基本的文學常識。

②重點: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

③難點:分析作者在以趙州橋、盧溝橋爲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時運用的說明方法並體會其好處。

2、德育目標:瞭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1、授之以“漁”,排除學習障礙

本篇文章作爲初二學生接觸說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說明文入門的指導工作。因此在正式學習之前,應帶領學生再熟悉有關說明文的一些知識。包括:①說明文的三要素(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②說明文的分類、(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科學小品文)③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準確、周密)。④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下定義作詮釋分類別作比較摹狀貌畫圖表引資料)等。重點強調了閱讀和寫作說明文要抓住被說明事物的特徵即這一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標誌。我認爲這些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樣,有了它們學生在預習課文整體感知的過程中就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了。在分析課文時重點以趙州橋爲例,從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入手爲學生做出範例;有關盧溝橋的部分讓學生推選代表上臺講解。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公式”去分析問題。

2、針對難點,分組競賽,激發學習熱情

將全班同學分成2組,一組同學尋找作者在說明趙州橋時運用的說明方法,另一組同學尋找作者在說明盧溝橋時運用的說明方法,並體會其運用的妙處,看哪組同學能夠找得全,說的好。

這樣做可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能夠化枯燥爲生動,變死寂爲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

3、歸類分析,誤讀比較,啓發思考,突破重點

針對本科的教學重點(說明文語言的特點),設計採用歸類分析法和誤讀比較法進行分析:歸類分析法就是將本課出現的一些帶有表示估計、限制、程度詞語的句子歸納起來,讓學生通過歸類分析明確只有用最準確的語言對說明對象作精確的說明,才能使讀者對事物有明晰準確的印象(此環節的訓練題可以用多媒體投影展示,以增強直觀性)。

五、說教學步驟

導入。同學們,生活中你見過橋嗎?他們是什麼樣子的?同學能到黑板上給我畫下來你印象當中的橋?(生到黑板畫橋,由此引入本課)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年後才採用弓形拱的。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多媒體圖片演示趙州橋。

預習檢查:根據教學目標檢測學生對課文生字詞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作家作品的認識。這一環節以學生自己講授爲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適時點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這一環節可用多媒體檢測)

課文導讀:(多媒體投影導讀目標,學生依照目標朗讀課文,討論作答)

1、瞭解對象:說明了什麼事物?

2、抓住特徵:說明的對象具有哪些特點?

3、品味語言:語言有什麼特點?

通過朗讀訓練,結合導讀目標,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初步領會說明文文體的特點。

合作探究:

1、中國石拱橋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2、中國石拱橋有很多,文章爲什麼只選取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爲重點說明的例子?作者分別從那些方面爲我們這兩座橋?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舉例子、列數字)

打比方

就是通過比喻進行說明。文中對石拱橋的比喻很多,集中起來,是比作兩種事物:一是虹,二是弓。這兩種事物既能表現石拱橋形式上的基本特徵,給人以美的感受,又便於對石拱橋在建築上的特點給予形象的說明。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舉事例

就是舉出典型事例來進行說明。如爲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就舉了旅人橋、趙州橋、盧溝橋、長虹大橋這四個典型的例子。概括介紹旅人橋和長虹大橋,這是縱向說明,既說明我國石拱橋悠久的歷史,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又說明新中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讚頌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文章着重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具體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這是橫向說明,趙州橋是單拱石橋,盧溝橋是聯拱石橋。文章列舉的四座橋很有代表性,有略寫、有詳寫,詳略得當,從縱向、橫向兩個方面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全貌。運用舉例說明,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個別事實、偶然現象來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列數字

就是用準確的數字來進行說明。比如對趙州橋存在的時間、長度、寬度、拱圈的道數等都用了具體數字。有概數、有確數,能收到很好的說明效果,如說明石拱橋結構堅固,用了“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作比較

就是用與同類的或相關的事物作比較的方法來進行說明。文中在說明盧溝橋的堅固時,講到“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這就是將盧溝橋和與之有關的兩岸河堤作比較說明。

引用

通過引用名人名言來進行說明。文中有“泛引”,如文章開頭引用我國詩人比喻石拱橋的種種用語。“臥虹”“飛虹”等,這樣反覆比喻,既給人有關知識,又使人彷彿置身於神話之中,置身於詩情畫意之中,加深人們對石拱橋形式優美的印象。又有“特引”,如引用唐朝張嘉貞的讚語“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是爲了說明趙州橋構造的奇特;引用唐朝張(卓)的讚語“初月出雲,長虹飲澗”,是爲了說明趙州橋形式優美;還引用意大利人馬可渡羅的讚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是爲了說明盧溝橋的特點。

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上述的說明方法學生都能找的差不多,但是“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找不到,在這裏需要教師強調。

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有助於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