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2.93W人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集錦(15篇)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1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

電影以福貴、家珍(福貴的妻子)、二喜(福貴的女婿)、饅頭(福貴的孫子)四人吃飯的情景結束,以一種溫和的方式終止觀衆繼續瞭解福貴接下來的人生,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依然會好好活下去,儘管他們可能會因爲時代,命運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這種繼續活下去的念頭不會改變。

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透露出一種悲劇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觀影的過程中卻覺得無比真實。是時代的悲劇,也有命運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貴的好賭使得房子易人,父親被氣得離世。母親病重卻沒有醫治的物質條件,更盼不到兒子的到來。解放戰爭後,福貴回家了。家庭的苦難累倒了有慶,偶然的意外令其離世。此後家珍也開始生病。文革鬥倒了醫院老教授,鳳霞因生產大出血去世。所幸電影的結尾還是給了一點生命的溫存,小說的結尾卻也只有福貴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剛開始房子沒了的絕望淹沒着福貴和電影外的我們,但隨着生活不斷變好和家人的不斷離世,我們似乎也覺得房子沒了,錢沒了再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還得活下去,生活還得繼續,還得活着。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霸王別姬,同樣是時代的縮影,同樣是歷史的故事,但這部片子更爲生動真實豐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時代,那些人,那些生活。雖然沒有經歷過,但是能從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樂的時代故事,那些過往只能從教科書上看到的隻言片語。

我想看完這些充滿歷史感、充滿苦難、充滿反思的故事,更令我們瞭解我們的現在。爲什麼要銘記歷史,爲什麼要不忘過去,爲什麼要感恩現在。這真的是一種感受生命的珍貴和充滿希望的力量。無法訴說,只能感受。

時代是進步的,但也是充滿苦痛和災難的。無論旁人看來苦難多麼不可承受,但是人總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災難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餘華(小說《活着》的作者)在給麥田寫的序裏提到,“”爲何我當初的寫作突然從第三人稱的角度轉化爲第一人稱?現在,當寫作《活着》的經歷成爲過去,當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寧願十分現實地將此理解爲一種人生態度的選擇,而不願去確認所謂命運的神祕藉口。爲什麼?因爲我得到了一個最爲樸素的答案。《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所受的苦難超於常人,任何一個旁觀者都認爲是不可承受的,而這苦難其實就是中國人的苦難的縮影。其實苦難落到別人的頭上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難以想象與接受,這個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詞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難所佔據。其實真正落到自己的頭上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不僅僅是苦難,總能夠捱得過去。

“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着災難。可是,通常的情況是,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爲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麼辦。然而,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它完全可能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王子說的話是一個真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爲什麼呢?因爲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倒。"

有時候會覺得歷史離我們特別遠,其實是我們自己離生活特別遠,活在網絡上的空洞與數據的繁複中,讓我們有時失去對某些純粹的實在的思考與理解。

歷史和現實能讓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偉大。在災難前顯得無力,但卻也在災難前顯得無比珍貴。生命也是,愛也是。

相關啓示:電影《切爾諾貝利》《無問西東》,小說《時生》。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2

含着眼淚看完這本書。三年前同學給我推薦這本書,我一直等他借給我看,他不捨得,後來,我也沒有去買,也不太喜歡看電子書。同學沒有給我透露過任何內容,我總以爲這本書會蘊藏着很多的大道理。看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爺爺奶奶她們的過去,好像親眼看着她們經歷過的無助與絕望。奶奶說,我有一個伯伯,走丟了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比我爸爸大兩歲,我還有一個叔叔,病死了,八幾年的時候病死的,奶奶說叔叔特別聰明。

小時候,不喜歡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因爲總也聽不懂,也不理解她們那個年代的人到底經歷了些什麼。現在,能懂了,卻不願意再去聽奶奶講那些故事了,不想去揭奶奶的傷疤,那一個年代的人,都活的比我們堅強,比我們更精彩的活着。

我看的不是小說,不是一個故事,是一本在還原那個年代的日記,那麼真實。我會把這個書跟我的爸媽分享,善待老人,善待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比我們想象的更堅強,活着,要好好的活着,除了生死,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3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來自《活着》這本經典作品裏的話。從這簡單的兩句話裏,我似乎讀到了一個有着倔強、麻木性格的人內心的無奈。

透過這兩句話,我能感受到這個人對生活的希望一點點被時間和現實所剝奪,他是一個滿是傷痕的人。在面對現實這個怪物面前,他無疑是懦弱的敗將,但在一次次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掙扎的中,他變得比最初更加成熟,他也更加清楚自己所擁有的的一切都會是過往雲煙,包括虛名、錢財、甚至是刻骨銘心的愛情、血濃於水的親情、兩肋插刀的友情。也許這樣很殘酷,也許這只是福貴的絕望、也許這只是那個時代產物,但是這卻深深地扎進了讀者的心,讓讀者看到生活這兩字之於福貴來說就是一種習慣而已,只要這世界能給他一片生存的空間、一口空氣、一滴水,他便就可以這樣苟且地活下去。他不爲任何人、任何事,只想頂着這副皮囊任現實的鞭子抽打,儘管鮮紅的血液止不住地從血管流出,他也不想去理,更不想睜開眼睛一瞥。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爲的一切。”好像身邊的老人看上去也是這樣的平靜,對於生命旅程中的一切他們都變現得很平淡,即使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舉世無雙的功成名就、動人心魄的豪言壯語也不能勾起內心的一絲漣漪。也許在偏理性的人眼裏,這是長大的標誌、這是思想成熟的標誌。可這樣一個對喜怒哀樂都沒有知覺的人不應該很可怕嗎?可這樣一個被歲月剝脫了激情的人的生活不應該很單調嗎?可這樣一個把生活當做習慣的人不應該很可憐嗎?他之於生活就像是一塊寒冰,而生活之於他就像是多點了的一道菜,吃不吃都無所謂,只是到收銀臺時會多拿一點的錢。

餘華在《活着》這本書裏,用了一生的.時間讓主人公福貴一點點沉淪。年少的福貴只是養尊處優、無所事事,對這個社會還是存在一點點期待。可當他的家族破產,他被強制安排到軍隊裏,他的母親和愛人一點點遠離他的生活,他的兒子和女兒被現實折磨得滿是傷痕時,他不知道自己到底爲何要活下去,他不知道爲何這一切的不幸都是發生在周圍最親最愛的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要知道他們都是沒有一點罪惡的人呀,錯的人是他,該被上帝帶走的人也是他。

在庸俗的人眼裏,死亡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可在餘華的眼裏,的痛苦不是拿走這個人的生命,而是折磨他,讓他在無盡的悔恨、無盡的悲傷中苟且地活着。在《活着》這一本小說中,餘華就這樣給福貴安排一場悲劇接着一場的悲劇,他要讓這個不珍惜生活的人被生活蹂躪到連哭都難。他要福貴看着一幕幕親人死亡的慘象,他要讓福貴明白在現實面前他是多麼無能無力,他要讓福貴連在睡覺時都被這樣的噩夢驚醒。在小說的結局,餘華還安排了一個更加殘忍的劇情,他連福貴生活中的希望也給剝奪了。苦根是福貴在這世上最後的親人,是福貴對未來的一種期盼,但作者卻滑稽地安排了他的死亡。苦根,他是純潔的,似乎和這個世界無怨無仇,可最後被安排撐死了。餘華徹徹底底地毀掉了這個叫福貴的人,對他的可憐是讓他繼續苟且活着。到最後的最後,福貴僅剩下年老的自己和一頭老牛。

除了餘華的《活着》,還有很多類似的作品,那些作者都在用手中的筆寫下生活的可怕、戰爭歲月的艱難。在看《活着》這本小說和電影時,我感到很壓抑。我想任何一個人在看着一幕幕死亡場景時,都會覺得心在一點點被撕扯,都會感到有一種侵入五臟六腑的寒冷,甚至會害怕自己也成爲了現實版的福貴吧!福貴的悲劇並不是特殊的,在看了巴金的《寒夜》之後我便更是這樣覺得,巴金以一家四口的在戰火紛飛的破裂來反映主題,給人的感覺很親近,表現得也很自然。汪文宣和曾樹生相遇在寒夜的薄霧中,他們的離別、各自的結局也在這樣一個寒夜。汪文宣和曾樹生曾經對生活充滿着期待,他們的理想是辦一所學校,可以在教堂裏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一個個渴望學習的青年,可在戰爭年代這樣的生活就是妄想,那黑暗的時代嫉妒他們身上的光,所以它便露出獠牙嚼碎了這樣的夢想,而《活着》也是這樣在把幸福毀滅給我們看。

餘華是成功的!他筆下的福貴生動了演繹了一場生命的悲歌,現實摧毀人性的好戲。同時他也驚醒了一些把活着視爲習慣的人,他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要倔強地、有意義地活下去。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4

餘華的《活着》一書是朋友送給我的,看書的整個過程又好奇又煎熬,好奇的是爲什麼書要叫“活着”?難道是主人公大起大落經歷萬般艱難而功成名就的一生嗎?隨着看完,才知主人公並沒有功成名就,大起大落萬般艱難倒是經歷了不少。煎熬的是這個故事承載了太多悲傷。

有的人活得幸福輝煌,有的人活得痛苦平庸。富貴的一生從幸福到痛苦,從輝煌到平庸,最大的悲哀也是此,所有人拼命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只爲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能擺脫平庸,活得精彩。

“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裏,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變成了鵝,傳到你手裏,鵝變成了雞現在雞也沒了。”《活着》就從徐家的敗落寫起,成了富貴坎坷一生的源頭。

富貴敗光了所有家產後,他的母親對他說:“只要活得快樂,窮也不怕。”可富貴真的活得快樂嗎?敗光家產住到鄉下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母親患病他去城裏求醫卻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看到這一幕我尤其着急,直在心裏吶喊:你快回去呀,你有主角光環的,你不會死的,你母親還等着你呢,你的妻兒還等着你呢,他們會很着急的。我雖抱着着急心態,卻一點不敢敷衍,認認真真看完過程直到結果,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他和戰友被解放軍俘虜,才得以歸鄉。母親卻早已過世,妻子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女兒鳳霞也因一場大病成了啞巴。作者最終沒給富貴任何主角光環,他救不了他的母親也救不了他的鳳霞。

我以爲他們一家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隨着大躍進等社會變革,艱難的'生活,用他們的生活反應當時的苦,然後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豐衣足食的生活來之不易等等,可是,並沒有。這只是悲劇的開端。

妻子家珍因爲換上軟骨症而幹不了重活,兒女還小,重擔就落在了他身上。爲了讓兒子能夠上學,他把女兒送人,同樣作爲家裏的女兒的我憤憤不平,又慶幸我生活在了一個好時代,。雖然最後女兒回來了,還嫁了人,還生了個大胖小子,卻因大出血死在了醫院裏。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被醫生抽乾了血,也死在了醫院裏,醫生和縣長沒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才驚覺,那不是我現在生活的時代。兒女相繼死去後,家珍也隨着去了。女婿在工作時,出了意外也走了,留下小小的外孫和富貴相依爲命。富貴給外孫煮豆子吃,外孫因吃豆子被噎死了。

看到最後,情緒倒沒了多大起伏,我想,作者給富貴的主角光環就是他還活着吧,會繼續活着吧,在失去了所有之後,經歷人間最痛之後,一顆心已千瘡百孔之後,沒有輕生的念頭,對生活也不報任何希望。他還有什麼可失去的呢?那頭陪伴他的、也叫富貴的老牛嗎?作者用冷酷的文筆描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西雅圖時報》評價說:餘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活着,其實並不複雜,它是最簡單化的人生。人們常說的“我活得好累”不過是要求得太高了罷了,活着只是活着,是生命的延續,沒有喧囂浮華,也沒有功名利祿。可是,如果活着只爲活着,人生倒是沒了精彩沒了追求,活得平庸了呢。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5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絕藏,老年做和尚”

——餘華

距我第二次看完《活着》已相隔一年多了,前後看了三次,每次心境都翻天覆地。

這次我看到的是:生與活

生與活是不同的。

生,是讓生命延續的這個結果。

活,則是生命延續的整個過程。

全書借富貴的人生,完美的'闡述了活的這個過程。整個過程讓我不能釋懷,不管多久都不能釋懷。

文末富貴買的那頭老牛,讓我感到未曾有過的親切。

之前看過一句話:“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老牛一樣”,如果悲慘是錘,那富貴就一定是那頭老牛,而《活着》講述的就是老牛受錘的過程,這個過程殘忍而又綿長。

從內心來講,我是拒絕這樣的劇情的,但是太過貼切,讓我不得不去承認;農村出生的我,從小就聽老輩們講述這文中的那個時代,我很幸運沒有吃過樹根,樹皮和野菜。

起初,我是很想講講自己的故事的,現在細想一下,富貴這樣的人都只能算做時代產物的一個縮影而已,活在當下的我們又何足掛齒?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6

我總以爲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寶貴的緣分,或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叫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閃躲,但亦亳不羞怯的袒露着。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閒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好像有種神奇的期盼一一召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絕望了,是那麼的殘忍和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傷心的讀到最終。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猶如生命勃勃的涌動,好像是悲傷,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陳熱鬧的.律動……我的淚直直的落了下來。

書中,隨着富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最終敗壞家業,淪落爲餬口而下地,回味的時候,我經常驚異,這彷彿是觀察一緡及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好像敘述着人生無望地不存在。福遺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化,一層層撕掉人生的幸福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頑強,可到最終,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最鬆軟。最純潔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一一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的活着一一已成爲唯一能描述富貴的形容,也是對富貴最好的確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或許在旁人的眼裏富貴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或許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終,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富貴的一生恍若一面鏡子,窄若一手掌,小弱一水滴,卻透出一個時代的背影。或許渺小的最終只是渺小,就如遭受風浪的舟船,我們可以挽救於搏擊,卻無法晚會緘默的結局,由於人性的共同,由於只要活着,除卻無奈,生命常有空白等待絢爛。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7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和別人無關。

有人曾經問我,人類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既然我來到這個世界,嚐到了應有的痛苦,流了無數次的眼淚,生活仍然不好,那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我仔細回憶了過去,似乎沒有理由說服自己。

少年福貴失去財產後,他的父親也離開了他。在少年福貴轉變爲少爺之前,他不得不承擔父親的負擔,承擔這個大家庭的責任。正是這一生的第一個重大變化讓他認識了作爲丈夫,學會了支持整個家庭。

住在毛草屋裏,妻子永不放棄,爲他慶祝。雖然丈夫曾經很困惑,但他毅然用自己的生活演奏了愛和責任,理解和寬容。傅貴去找醫生,但他被拉成了一個強壯的人。兩年的流離失所,在戰爭的洗禮中,逐漸理解了生存的意義:家鄉有自己的親戚,只要你活着,你就能看到他們。

幾年後回來,母親去世了,女兒因爲高燒不會說話,但至少四個人團聚了。由於饑荒,他被迫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家了,他們再也無情了。首先,他的妻子病倒了,然後他的兒子死於獻血過多。很難有一個勤奮的女婿,女兒死於分娩。他的妻子很快就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孫子。

我勉強能過上好日子,但我女婿因爲施工現場的'錯誤失去了生命。福貴拉着孫子長大,但因爲一個他不敢相信的錯誤——豆子煮得太多了——孫子被吃死了。

就這樣,親戚們一個接一個地去世了,這樣的經歷是痛苦的。他沉浸在痛苦中,拒絕走出來,眼淚浸溼了他的裙子。

福貴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開他時,他的心就像被刀割傷一樣痛苦。他深深地割傷了它。全身疼痛,血液流出……但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比以前更灑脫堅強。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8

故事從田間驚擾“我”睡夢的老人的吆喝聲開始,他正在開導一頭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隻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而牛聽到老人的吆喝聲後,竟然“彷彿知錯般地擡起了頭,拉着犁往前走去。”彷彿人與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間可以自在地交流。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驚訝:“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在看到老人的解釋後,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它,它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這哪裏是在和牛說話呢,老人分明把牛當成一個孩子,需要人講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幹活,而不是通過鞭打。爲什麼老人與牛會如此親近?他們之間有過什麼樣的故事,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初讀到此只覺得老人可愛,而回過頭來看才醒悟老人的這種天真憨厚背後所沉澱的是什麼。用來騙老牛的二喜、有慶、家珍、鳳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親人的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貴。

“我”醒來上前搭話後,老人便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此後,“牛”又多次在文中出現,貫穿了整部小說。除了出現在老人的故事裏作爲自己生平的一部分來講述,它還出現在老人講述的間隙,“我”跳出來和老人面對面時。而這種時刻,往往就是讀者被悲傷襲擊得忍不住要落淚的時候。第一次是老人講到自己年輕時一夜之間輸光家產,爹被氣死,妻子也被丈人接走的時候。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樑”的姿態出現了,池水正拍擊着它的脊樑。這讓人不禁想到彼時幾爲苦痛所淹沒的一夜落魄的舊日公子哥,痛苦時時撞擊着他如水拍打着牛。所幸他沒有沉淪,牛那條露出水面的脊樑似乎預示了他後日的站起來。

第二次是老人講到自己被抓壯丁抓走,從戰場的生死線上撿回自己的命回到家卻發現娘已去世,而贏去了自己家產的龍二也因其財富被槍斃的.時候。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跟着福貴一路走過死亡地帶的讀者,在突然看到這樣一幅寧靜的畫面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彷彿久久籠罩的陰霾悄然散去,我們發現陽光是那麼溫煦,眼前的池塘、柳枝、青草都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飽經風霜的老牛是那麼寧靜安然,恰如老人的生存狀態。我頓有一種被生命緊緊擁住的暖然與踏實,而眼前的一切都那麼來之不易,值得珍惜。那些傷痛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他還活着,我們也都還活着。老人給牛套上了犁,生活還將繼續。

第三次出現是老人講述到有慶被抽血過度而死,自己揹着重病的妻子家珍來到兒子墳前的時候。這一次沒有對牛的正面描寫,牛正在犁地,它周圍是渾身散發着生命力的在田間勞作或休息的人們。福貴在向人們講說“做人的道理”的當兒向牛吆喝了一聲,他說:“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就是他樸素卻深邃的人生哲學。與周圍熱鬧的人羣相比,牛顯得安分而踏實,浪子回頭後的福貴也正是如此,他沒有被困難壓垮,更沒有在自己遭不幸後向社會報復,他不偷不搶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當生命所賦予他的一切,負重前行。

最後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親人一一離他而去,最後他剩下的唯一的親人,他的孫子,那個一心等着買牛的苦根,也死了。老人講述自己懷揣着錢,買下了一頭即將被宰的流着眼淚老牛。這不就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僅僅是對死去的孫兒的承諾,更不是對“把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的家族復興的執着。牛的眼淚讓他看到了對生之眷戀,在死亡面前再無所求,只想簡簡單單地活着,無論那需要承擔的是什麼。我想正是這與自己毫無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觸動了他,讓他把它牽回了家,並取名福貴。至此,故事結束,老人的講述與現實合而爲一。而從故事中走出來讀者,將以新的眼光審視眼前的世界和我們的生存狀態。

我們不難看到,作爲一個貫穿全文的意象,“牛”一方面在結構上起了結構全文的作用,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定階段的結束,新一階段的開始,新的故事又即將展開;另一方面,從敘事上說,作者安排將鏡頭從故事中切換到有着安靜悠然的姿態的牛身上,能暫時切斷讀者的悲傷心緒,讓我們得以舒緩一口氣,而不至於在故事中沉湎太深而陷入絕望,將我們拉回現實,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現實生活真實的美好;此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牛”有着它深刻的象徵意義,每一次出現,都是這種象徵意味的凸顯。“牛”的意象在中國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內涵,比如勤勤懇懇,比如踏踏實實,比如默默無聞,比如忍辱負重。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一部分。老牛第一次出現時暗示的生命的堅韌,以及後來讓我們感受到的對苦難的忍受與超脫,對生命的珍視,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體現,向我們傳達一種生命哲學。牛還與泥土緊密相連。福貴對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對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地的感情。比如文章開頭福貴趕着牛用粗啞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這裏頭的自鳴得意,對榮華富貴最質樸的輕蔑,對當下生活的真誠的歡喜,與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麼不同,把中國人自古以來濃濃的鄉土情結僅以一個淺薄的“路遠迢迢”來解釋,這種樸實憨厚、生命的張力,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深深感動。福貴如此愛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於這廣闊的溫柔的土地的召喚。

有批評者認爲,福貴的活着只是一種麻木的存在,沒有幸福,也沒有尊嚴,他讓老牛與自己同名正是將自己物化,將自己的生命狀態等同與動物的表現。作者的意圖在於“企盼自己乃至中國人皆能像福貴那樣‘溫情地受難’” 。這種說法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意的。且不說那些被他點點滴滴銘刻在心的人間溫情,不說他對春生出於對來之不易的生命的珍重而選擇的不責怪,單就他對一頭垂死老牛的態度就能說明一切。如若麻木他又怎麼會救回一頭老牛呢?歷經苦難悲傷而依舊善待生命,這難道不是一種悲憫嗎?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覺不到痛苦與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澱,故而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我以爲,活着本身即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因爲不拋棄、不輕視、不虐待,而是拼盡全力去維護,去愛。而沒有幸福一說,只能是旁觀者置身事外,自視甚高的妄加揣度。餘華在小說前寫道:“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也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而以自己的名字給牛命名,我以爲恰恰體現了他對自己生命意識的自覺,他從牛身上看到了某種相似。古人說“萬物有靈”,爲什麼偏偏是福貴將自己物化而非將老牛人化?米蘭昆德拉說:“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只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

福貴與牛之間,也可以說是這種牧歌式的感情。他與牛的充滿情趣的對話,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個體在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純粹的生命對話,這正源於福貴對不僅僅是人類生命的尊重。而他以親人的名字呼喚並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對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懷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託之所在。而企圖讓人溫情的受難一說,餘華早已作出解釋:“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我們沒有資格去對這一形象作出道德評判,因爲我們對他的苦難並不能感同身受,我們誰也不能說自己面對如他所承受的苦難時能作出多麼“有價值”的抗爭,我們誰也不能肯定自己會不會墮入絕望的深淵甚至去傷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戰場上幾乎處於絕境的老全對大家,也對自己說的話,這句話伴隨着他一次又一次走過了槍林彈雨。看似悖論的五個字裏,生命的信念與堅韌,對“活着”的留戀與執着,卻散發出動人的光彩。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這些活法並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別。而當我們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觸摸、去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時,相信一切都會那麼不同。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9

一口氣讀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淚水多次掉落。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命運怎會如此殘酷?有種向蒼天怒吼不甘的衝動,太多的不甘……

死亡不可怕,也並不以你的可怕而不來找你。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時候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們都一一離你而去,而你卻一點辦法也沒有,獨留自己一個人,就像本文主人公。

活着,短短一篇。樸實無華的`第一人稱平淡的道盡了他們的一生。故事從解放前一直到19世紀末。這不正是我們祖輩,父輩,都親身經歷過的那段歲月嗎?也包括我們80後的那點有限的童年記憶。那樣的年代,字裏行間已經令人十分動容,而實際更是不敢想象……小時候常聽起祖輩,父輩提起過他們的歲月……而我也彷彿跟隨故事跟隨兒時的記憶碎片在裏面找尋他們的影子。如今,讓人不經感嘆,我已長大,你也白髮,時間都去哪了?讓人不勝唏噓……

活着,活在當下社會是我們莫大的福氣。和祖輩父輩以及書中的各種動亂,戰亂,饑荒,疾病等等來比現今的我們可算得上是天上神仙的日子。這讓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呢?沒有比活在當下更幸福的事了。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把美好的生活一直傳承下去!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10

《活着》的作者餘華想用文字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而平凡渺小、作爲《活着》的旁觀者,我想輕輕道上一句:“其實,幸福真的很簡單,幸福就是一種感覺。”

還記得三毛曾說:“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地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衆生裏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那一刻的喜悅,那麼即使我們不死,也在天堂裏了。”她在無數次的跌倒、迷茫和苦痛後用心品味着幸福的真正定義。

福貴在見到家珍回來的那一刻是激動、幸福的;家珍在回孃家後重逢可愛女兒鳳霞時是快樂幸福的;有慶在人民公社時期仍能喂自己的羊時的滿足是幸福的。雖然福貴敗了自己的家庭,失去了地主的“高貴”身份,但在看到龍二被斃了三槍,福貴慶幸自己還活着時他是幸福的。不再在乎地位、金錢、名利,而是享受一個小家的天倫之樂。

在擠過千軍萬馬來到陌生的城市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擔心,地域差、風俗、語言等方面的差距讓我無所適從,我迷茫過,太大的學校空間卻沒有我可以擱置心事的小地盤,但不幸中的萬幸,在時間的磨合中,我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在學長的循循誘導下小心翼翼地學習調研部的`每一個細枝末節,儘管有時熬夜絞破腦汁做所謂的工作,但當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會心地笑出了聲;在和我親愛的兩位朋友的陪伴下,我不再孤單,分享心事、開開玩笑我們愜意地享受着這一刻的美好時光;接到遠方媽媽的來電,聽聽那熟悉親切的家音和媽媽的嘮嗑我像一個得到糖果的孩子滿足了整整一天。

早晨,在朦朧的睡眼中,刺耳的鈴聲一不小心敲破了睡夢,你可能惱怒過,在辛辛苦苦擠着公交,穿過擁擠的人羣時,你可能煩躁過,但是,每一個清晨的開始,你願意用不快去霸佔原本就空間不足的心田嗎?你願意一整天都被壓抑在不開心之中嗎?幸福來自你的內心感受,以一個寬容的心態去微笑面對生活的缺陷,你會發現原來幸福無處不在。沐浴陽光時的輕鬆自如和用心交談時的真誠快樂都滲透淡淡的香甜幸福感。

此時此刻,我正在橘黃燈下靜靜地敲打着鍵盤,用我粗略的文字記下我的美麗心情,我想我是幸福的。朋友,今天你幸福了嗎?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11

看完這本書,真的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對於想養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強烈推薦這本書,閱讀流暢。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本書有五個序言。在日本的序言中,餘華談到時間創造了一切,創造了生與死,創造了起起落落,並引用了賀的一首詩:

小離家老大回來,地音沒有改變鬢毛衰老。孩子們不認識對方,笑着問客人從哪裏來。

對於某些事情的理解,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理解。就像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覺一樣,初中和現在有着深遠的不同。現在看完《活着》這本書,感覺不是很深,也不覺得這本書寫得有多好。這可能就是爲什麼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親身經歷過上一兩代人的痛苦。

讀完後,我可能會有以下感受:財富最大的幸運是帶走了這麼好的妻子,這甚至改變了他以前的.擇偶觀;遺憾的是,鳳霞因爲生病而變得啞巴,但我對她第一次相親的成功感到驚訝;有慶一定是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他能給他一隻狗和他一起玩,那就是天堂般的生活,畢竟,綿羊和人類之間的互動仍然很少。最深刻的感受是,當財富稱讚他在跑步中獲得第一名時,他唯一的讚揚真的比有慶本人更興奮。這可能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鳳霞死於難產,二喜死於施工現場事故,因吃豆子而死於苦根。當她回到家鄉時,她也聽到長輩們提到了這樣的事情。當時這樣的事情是真的。

只有回到家鄉,我們才能聽到長輩們講述他們年輕時的痛苦。他們的表情大多是相似的。他們臉上的皺紋快樂地遊動着。就像財富一樣,他們精彩地講述自己。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12

故事從田間驚擾“我〞睡夢的老人的吆喝聲開始,他正在開導一頭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隻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而牛聽到老人的吆喝聲後,竟然“彷彿知錯般地擡起了頭,拉着犁往前走去。〞彷彿人與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間可以自在地交流。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驚訝:“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在看到老人的解釋後,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它,它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快樂,耕田也就起勁啦。〞這哪裏是在和牛說話呢,老人清楚把牛當成一個孩子,需要人講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幹活,而不是通過鞭打。爲什麼老人與牛會如此親近?他們之間有過什麼樣的故事,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初讀到此只覺得老人可愛,而回過頭來看才醒悟老人的這種天真憨厚背後所沉澱的是什麼。用來騙老牛的二喜、有慶、家珍、鳳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親人的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貴。

“我〞醒來上前搭話後,老人便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此後,“牛〞又屢次在文中出現,貫穿了整部小說。除了出現在老人的故事裏作爲自己生平的一局部來講述,它還出現在老人講述的間隙,“我〞跳出來和老人面對面時。而這種時刻,往往就是讀者被悲傷襲擊得忍不住要落淚的時候。第一次是老人講到自己年輕時一夜之間輸光家產,爹被氣死,妻子也被丈人接走的時候。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樑〞的姿態出現了,池水正拍擊着它的脊樑。這讓人不禁想到彼時幾爲苦痛所淹沒的一夜落魄的舊日公子哥,痛苦時時撞擊着他如水拍打着牛。所幸他沒有沉淪,牛那條露出水面的脊樑似乎預示了他後日的站起來。

第二次是老人講到自己被抓壯丁抓走,從戰場的生死線上撿回自己的命回到家卻發現娘已去世,而贏去了自己家產的.龍二也因其財富被槍斃的時候。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跟着福貴一路走過死亡地帶的讀者,在突然看到這樣一幅寧靜的畫面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彷彿久久籠罩的陰霾悄然散去,我們發現陽光是那麼溫煦,眼前的池塘、柳枝、青草都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飽經風霜的老牛是那麼寧靜安然,恰如老人的生存狀態。我頓有一種被生命緊緊擁住的暖然與踏實,而眼前的一切都那麼來之不易,值得珍惜。那些傷痛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他還活着,我們也都還活着。老人給牛套上了犁,生活還將繼續。

第三次出現是老人講述到有慶被抽血過度而死,自己揹着重病的妻子家珍來到兒子墳前的時候。這一次沒有對牛的正面描寫,牛正在犁地,它周圍是渾身散發着生命力的在田間勞作或休息的人們。福貴在向人們講說“做人的道理〞的當兒向牛吆喝了一聲,他說:“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就是他樸素卻深邃的人生哲學。與周圍熱鬧的人羣相比,牛顯得安分而踏實,浪子回頭後的福貴也正是如此,他沒有被困難壓垮,更沒有在自己遭不幸後向社會報復,他不偷不搶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擔生命所賦予他的一切,負重前行。

最後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親人一一離他而去,最後他剩下的唯一的親人,他的孫子,那個一心等着買牛的苦根,也死了。老人講述自己懷揣着錢,買下了一頭即將被宰的流着眼淚老牛。這不就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僅僅是對死去的孫兒的承諾,更不是對“把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的家族復興的執着。牛的眼淚讓他看到了對生之眷戀,在死亡面前再無所求,只想簡簡單單地活着,無論那需要承擔的是什麼。我想正是這與自己毫無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觸動了他,讓他把它牽回了家,並取名福貴。至此,故事結束,老人的講述與現實合而爲一。而從故事中走出來讀者,將以新的眼光審視眼前的世界和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不難看到,作爲一個貫穿全文的意象,“牛〞一方面在結構上起了結構全文的作用,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定階段的結束,新一階段的開始,新的故事又即將展開;另一方面,從敘事上說,作者安排將鏡頭從故事中切換到有着安靜悠然的姿態的牛身上,能暫時切斷讀者的悲傷心緒,讓我們得以舒緩一口氣,而不至於在故事中沉湎太深而陷入絕望,將我們拉回現實,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現實生活真實的美好;此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牛〞有着它深刻的象徵意義,每一次出現,都是這種象徵意味的凸顯。“牛〞的意象在中國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內涵,比方勤勤懇懇,比方踏踏實實,比方默默無聞,比方忍辱負重。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一局部。老牛第一次出現時暗示的生命的堅韌,以及後來讓我們感受到的對苦難的忍受與超脫,對生命的珍視,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表達,向我們傳達一種生命哲學。牛還與泥土緊密相連。福貴對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對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地的感情。比方文章開頭福貴趕着牛用粗啞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這裏頭的自鳴得意,對榮華富貴最質樸的輕蔑,對當下生活的真誠的歡喜,與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麼不同,把中國人自古以來濃濃的鄉土情結僅以一個淺薄的“路遠迢迢〞來解釋,這種樸實憨厚、生命的張力,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深深感動。福貴如此愛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於這廣闊的溫柔的土地的召喚。

有批評者認爲,福貴的活着只是一種麻木的存在,沒有幸福,也沒有尊嚴,他讓老牛與自己同名正是將自己物化,將自己的生命狀態等同與動物的表現。作者的意圖在於“企盼自己乃至中國人皆能像福貴那樣‘溫情地受難’〞 。這種說法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意的。且不說那些被他點點滴滴銘刻在心的人間溫情,不說他對春生出於對來之不易的生命的珍重而選擇的不責怪,單就他對一頭垂死老牛的態度就能說明一切。如假設麻木他又怎麼會救回一頭老牛呢?歷經苦難悲傷而依舊善待生命,這難道不是一種悲憫嗎?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覺不到痛苦與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澱,故而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我以爲,活着本身即是對生命尊嚴的保衛,因爲不拋棄、不輕視、不虐待,而是拼盡全力去維護,去愛。而沒有幸福一說,只能是旁觀者置身事外,自視甚高的妄加揣度。餘華在小說前寫道:“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也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而以自己的名字給牛命名,我以爲恰恰表達了他對自己生命意識的自覺,他從牛身上看到了某種相似。古人說“萬物有靈〞,爲什麼偏偏是福貴將自己物化而非將老牛人化?米蘭昆德拉說:“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只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

福貴與牛之間,也可以說是這種牧歌式的感情。他與牛的充滿情趣的對話,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個體在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純粹的生命對話,這正源於福貴對不僅僅是人類生命的尊重。而他以親人的名字呼喚並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對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思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託之所在。而企圖讓人溫情的受難一說,餘華早已作出解釋:“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我們沒有資格去對這一形象作出道德評判,因爲我們對他的苦難並不能感同身受,我們誰也不能說自己面對如他所承受的苦難時能作出多麼“有價值〞的抗爭,我們誰也不能肯定自己會不會墮入絕望的深淵甚至去傷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戰場上幾乎處於絕境的老全對大家,也對自己說的話,這句話伴隨着他一次又一次走過了槍林彈雨。看似悖論的五個字裏,生命的信念與堅韌,對“活着〞的留戀與執着,卻散發出動人的光榮。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這些活法並不一定就有高低之別。而當我們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觸摸、去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時,相信一切都會那麼不同。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13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一死去。

作爲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爲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爲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

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裏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後帶着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在爲病重的母親抓藥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後來也因爲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之後福貴經歷、自然災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後死去,鳳霞產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餘暉裏,已然垂暮的老人駕着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爲如此,生者纔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爲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14

讀罷餘華的《活着》,一種莫名的感覺涌上心頭。我無法猜測當時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的這部作品。但我作爲一個讀者,在讀這個作品時候,深刻的覺得《活着》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面對那黑色的書皮簡潔的名字。更是給我一種沉重和滄桑的感覺。

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稱富貴的形象,平靜地講述了他這一生的故事。用近乎冷漠的語調,編織了一幅人性的掛毯。作品的語言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戳人心。讓讀者走進主人公富貴的世界,同他歡喜同他憂愁。

人生是一場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旅程。可是書中的主人公福貴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他出生在地主家庭,命運卻一次次與他開玩笑。他的頑劣使他的家庭敗落在他手中。最親密的'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承受着一個又一個的痛苦。可就算是這樣,命運依舊沒有放過他。悲劇一個接一個,整本書的故事很壓抑。但也有轉折,富貴的聾啞女兒鳳霞託人找了一個對象。對象二喜出現後,富貴以爲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會走向好轉。可是最後就連他的聾啞女兒也因爲生孩子大出血失去了生命。命運到最後,只有老黃牛陪伴着他。

每個人內心都有着糾結和掙扎。一方面是對於殘酷現實的不滿。一方面是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而正是在這種糾結和掙扎中,人們變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積極。就像這本書序言所說的那樣,做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而是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活着》讀書心得體會15

剛剛聽說的時候以爲,是一本新出的爆紅愛情小說,我真的見識短淺,我現在自己想起來也慚愧難耐。

這本書是我從序中就很喜愛的一本書,我也幻想過做一名作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久只爲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纔會真實地告知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許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需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苦痛,由於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放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覺之中,就像日出的光線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纔會突然來到。"

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由於以前不愛讀書,所以現在眼高手低,痛恨些鋪張的時間。

這本書剛剛開頭看的時候,特別吸引我,我甚至自習課撇開一堆作業抱着書看,我發覺它真的有強大的吸引力,文筆不華麗但是很接地氣,比方也恰到好處,行文舒適。不得不讚美,經典就是經典。

再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終落得只有富貴活着,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裏的福貴就讓我信任: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着”兩個字的.力氣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凡。

我沒有流淚,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悽慘的故事,給我的感覺就是逝去便是逝去,親人的離去或許會變成更大的力氣讓自己活下去,坎坷的人生道路,照舊向前看,照舊前行。

書中讓我最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讓我意難平,天真和善的有慶死於那個荒謬的官僚主義時代,醫生爲了討好縣長而將他的血抽乾,我爲這個荒謬的年月感到心酸。

這本書交給我許多,它所獲的獎項實至名歸,經典就是經典,難以超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