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七年級托爾斯泰傳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導語:一百年前,俄羅斯一位偉人爲我們這一代點燃了一支最純真的火炬,照亮了我們的青春,他,就是托爾斯泰。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托爾斯泰傳》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七年級托爾斯泰傳讀後感

  七年級托爾斯泰傳讀後感【1】

“一百年前,俄羅斯一位偉人爲我們這一代點燃了一支最純真的火炬,照亮了我們的青春。”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1828年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小村裏,直到八十二年後去世,他一直沒有離開家鄉。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有兩位熱心腸的女人照顧托爾斯泰和他的四個兄弟姐妹。

他曾親吻一匹老馬,爲了曾經使他受苦而求他原諒。此時他未來的才華已露出端倪:他有想象力,常爲自己想象的故事傷心落淚;他那從不休息的大腦總是努力去思索人們內心之所想;他早熟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他銳利的目光,能在喪禮參加者的臉上看出他們是否真的悲痛。

他自己說,他五歲時便已經第一次感到,“人生並非一種享樂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他的成績平平。他稱自己的少年時代爲荒漠時期:“一片黃沙,吹來陣陣熾熱的狂風。”他很孤獨,頭腦總處於狂熱狀態。他自知長得醜,爲了和別的“體面人”一樣,他也去賭博,糊里糊塗得欠了一身債。“那真是徹頭徹尾的放蕩。”羅曼·羅蘭評價道。

“絕對的真誠”救了他,在他行爲最放蕩的時候,他也能頭腦清醒地對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這種獨立判斷的做法,在他年大學時候已經用來批判社會習俗上和思想上的迷信。他看不起大學傳授的知識,不願做正規的歷史研究,因思想大膽而被停學。

1852年,托爾斯泰的天才初次開花結果,他寫出了:《童年》、《一個地主的早晨》、《襲擊》、《少年》。

《童年》對他的成名頗有幫助。而凌駕在這一切作品之上,成爲這第一道山脈最高峯的作品,是托爾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說之一,也是他的青春之歌的高加索詩篇--《哥薩克》。正如他自己所說:“青春萬能之神,逝而難再的衝動。”從這一點來看,此書是獨一無二的。

托爾斯泰的婚姻美滿,使他在十到十五年間嚐到了多年沒有的和平與安寧。於是,他在愛情的庇護下從容考慮和實現他腦子裏的傑作--十九世紀小說之牛耳的鴻篇鉅製《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寧娜》。

在隨後的作品中,托爾斯泰又將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訓誡加以補充。《我們該怎麼辦?》,《我們的信仰是什麼?》,《藝術批評》,《什麼是藝術》……一種以愛來締造人類的聯合,另一種則向愛的人敵人作戰,他寫下了:《伊萬伊里奇之死》、《民間故事集》、《黑暗的勢力》、《克萊採鳴奏曲》和《主與僕》。這個藝術創作階段的巔峯和終極,出現了《復活》。“彷彿一座又兩個塔樓的聖母院,一個象徵着永恆的愛,另一個象徵着對世界的憎恨。”

《復活》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此時托爾斯泰已經七十歲。在彌留的牀上,他哭了,不是哭自己而是哭天下不幸的人。於是,1910年11月20日早上,他稱之爲“解脫”的時刻來了,“死亡,值得讚美的死亡……”

羅曼·羅蘭把托爾斯泰的一生比喻爲“八十二年的生命爲戰場的戰鬥”。“生命的全部力量,所有罪過和德行都參與了這場既光榮又具有悲劇性的混戰。--一切罪過,除了一種,就是他窮追不捨,即使到了最後的避難所也不肯放過的謊言。”

  七年級托爾斯泰傳讀後感【2】

這是一雙眼睛。

這雙眼睛明亮,智慧就像倒映着一泓碧色的湖水。

擁有這雙閃耀智慧光芒的,甚至能稱得上親切清澈的眼睛的主人,竟是一位老人。

而這位老人就是衆所周知的'文學巨匠托爾斯泰。

我對托爾斯泰的瞭解不多,僅有一些認知中很大的一部分來自於初中課本,扉頁的那張近乎黑白照的彩色照片。

這張近身照上的人有一臉亂蓬蓬的花白鬍子,耳朵有些尖鬍子而且被胡亂的黏在了臉頰上,令人感覺……看不見他的神情,又平白多添了幾分這個傳奇人物的神祕色彩。可他的疲憊以及老態龍鍾是那麼的明顯,裸露在外的皮膚呈現了不尋常的蒼白色,臉角,臉頰,鼻翼上的細紋已經從剛開始衰老的細紋被時光蹉跎成了不可跨越的鴻溝。

這完全是一個平凡的老人。

而惟一不尋常的只能體現在那雙眼睛上。

這雙眼睛沉浸在擁有者周身晦暗的環境中。像明礬石投入一池轂沌的池水。驅散了長久不散於天際的無邊黑暗,爲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久違的光明,使人們得到了心靈乃至靈魂的救贖。

這雙眼睛充斥着複雜的情感。它的擁有者在精神上多次地表現出猶豫,疑惑,徘徊,質疑等不確定性的稟賦。面對良知以及高枕無憮豐衣足食的抉擇,在猶豫了幾十年以後,他毅然地選擇了良知這條不歸路,放棄了崇高的貴族身份。相應地也得到了爲底層人民的吶喊的權利。可喜的是,他的執念,他的選擇得到了後世人們的一致肯定,爲他今後成爲一代文學巨匠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增添了世人對他的好評。另外可泣的是,就因爲這個決定,年邁的他卻在一個飢寒交迫的夜晚悄然逝去。

這雙眼睛的種種過去不需要我們討論,也不配進行討論。我們只須記起這雙眼睛在永久的黑暗帶給我們怎樣的光明和溫曖。

只是忘記,在那些恍如白晝的夜晚,那雙溫曖我們的眼晴又該是如何冰冷。

  七年級托爾斯泰傳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托爾斯泰》,我立即讀了下去,讀過後我才知道,托爾斯泰不僅是一位着名的作家,還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博愛主義者。

托爾斯泰出生於俄國名望很高的貴族家庭,但是,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母,由他的姑媽養大。他年輕時參過軍,他一邊戰鬥一邊寫作,後來,戰爭勝利後,他便回到他的莊園,成爲了一個地主。他看見在沙皇的統治下的奴隸制社會,富者爲主,窮者爲僕的社會現狀,再加上連年戰火不斷,托爾斯泰感到極爲不滿,於是,他投入到了寫作之中,以抒發自己的憤慨。《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活屍》等作品相繼問世。很快,托爾斯泰就成爲了當時着名的大作家。

托爾斯泰簡直是博愛的化身。他對俄國奴隸制社會感到十分憤怒,於是,他以身作則:他開創子弟學校,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夠讀書;他雖然是一個地主,但卻從不虐待農奴;他雖然有百萬家產,但他卻過着普普通通的農民生活;他的着作都深刻的批判了當時在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情景……

總之,托爾斯泰給我們留下了一筆不朽的財富,他的精神,他的文筆,他的思想,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不朽的靈魂,一個偉大的巨人——托爾斯泰,他用他的言行舉止讓沙皇人民改變了觀點,他的着作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故事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偉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