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北京摺疊》有感作文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導語:《北京摺疊》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創作的中短篇小說。該小說創造了一個更極端的類似情景,書裏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紀,空間分爲三層,不同的人佔據了不同的空間,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個 48 小時週期。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北京摺疊》有感作文

  讀《北京摺疊》有感作文【篇1】

因爲去年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我開始關注這個被稱爲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獎項。不過別誤解,雨果獎的設立不是爲了紀念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而是爲了紀念來自盧森堡的現代科幻小說奠基人雨果·根斯巴克。雨果獎是一個頒發給科幻或奇幻小說的文學獎,與星雲獎同爲科幻界最受矚目的年度獎項,下設最佳長篇小說獎、最佳中篇小說獎、最佳短篇小說獎等。

郝景芳著的《北京摺疊》入圍2016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最初於2012年12月發表在清華大學學生BBS水木社區科幻版上,當時就以其細膩的語言風格,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合二爲一,逐步引起了讀者的注意。2014年2月,《北京摺疊》發表在《文藝風賞》上,隨即被國內知名的主流文學期刊《小說月報》選中,發表在2014年4月號上,引發了更爲廣泛的關注。2014年11月,《北京摺疊》獲得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短篇小說銀獎,併入選科幻小說集《想象力的盛宴》。

很早之前就在《小說月報》上讀過這部小說,當時雖然爲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折服,但讀後感覺這更像是一部揭露當下社會的現實主義作品,與劉慈欣著的《三體》和安迪·威爾著的《火星救援》這樣的硬科幻小說有着明顯的不同,小說中提到的三個空間基本上是現實社會和環境的寫照。

作者筆下的北京,城市被劃分爲三個空間,第一空間與第二、三空間處於土地的正反兩端,當第一空間存在於地表時,第二、三空間則沉於地底。每過24小時,整座城市會發生翻轉。翻上地表的城市開始生活運轉,而被翻下去的空間裏的人則進入睡眠。人爲分配的不僅是空間,生活在第一空間裏的五百萬人能夠享用連續的24時生活。而當他們陷入睡眠時,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間,則需共享這寶貴的24小時——第二空間生活着2500萬人口,從次日清晨6點生活到夜晚10點;第三空間生活着5000萬人,從10點工作到清晨6點,隨後他們再次集體進入睡眠,地面翻轉,第一空間的人們開始重新接管城市。每個空間裏的人們獨立生活着,卻又因爲各種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說的主線並不複雜,情節也比較平淡。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受生活在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委託,去給他愛慕的生活在第一空間的女生依言送信傳情的故事。整個故事就發生在短短的一天之內,老刀經歷了三個空間的旅程,最終完成了任務並獲得了報酬,返回了屬於自己的第三空間。

小說中城市被劃分爲三個空間,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這也可以理解爲把人劃分爲了三個階級,只是這種階級劃分不再是理論上的,也沒有暴露出明顯而激烈的衝突,而是物理層面的隔離,甚至連時間也被人爲劃分,像第三空間的人每天真正活着的時間只有8小時,此外就將進入強制休眠。

作者筆下不論在哪個空間的人們生活的都很正常,表現也都很溫和。小說的主人公一番遊歷後,也並未對這個制度產生更激烈的情緒,但說實話,恰恰是這種莫名的和諧,讓我讀後細細思量,倍覺恐懼。

在常識中,上層階級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對底層社會的無窮的'壓榨基礎上的,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往往掙扎在痛苦的邊緣,這樣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當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不堪忍受後,往往會奮起反抗。但在小說中,隨着科技的進步,大多數人已經不再必須參加勞動,機器人足以完成絕大多數工作。像老刀所在的第三空間的垃圾工們,垃圾完全不需要這麼多人來處理,處在第一空間的管理者們只是怕他們失業,讓他們手頭有事做而已。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剝削階級通過剝削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來賺取利潤。而小說中像老刀之類的垃圾工們的勞動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更談不上榨取剩餘價值,當然也就不存在剝削了。這樣的結果更容易產生階級的固化,造成更嚴重的社會不公平。

小說中三個空間的劃分也體現了社會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間規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絕大多數是勞動艱辛收入微薄的社會最底層;第一空間則是有着優越的環境享受豐富的物質,且統管三個空間的貴族階層;第二層是中間層。第一空間人均佔有的自然空間和時間資源都最多,第三空間則擁擠不堪而且時間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間的1/3且是晚上,可以說是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

雖說只是一部只有短短兩萬多字的科幻小說,但對照當下的中國,卻有着極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夠得到雨果獎評委的關注,得益於一部名叫:《看不見的星球:中國當代科幻小說選集》的出版。這本由著名作家和翻譯家劉宇昆翻譯,美國著名出版公司Tor Books出版的科幻小說集,共收錄了13篇來自中國的科幻小說和3篇科幻方面的論文,囊括了包括:劉慈欣、馬伯庸、陳楸帆、夏笳、糖匪、程婧波等多位作家的作品,其中一篇名爲《看不見的星球》的作品亦是郝景芳的文章。而去年獲得雨果獎的《三體》,也是劉宇昆翻譯的。可以這樣說,作爲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中國不論是科幻小說,還是其它文學作品走向世界,翻譯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好的翻譯家,不論多麼優秀的作品也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且國外優秀的作品,我們也同樣無緣一窺全貌。

  讀《北京摺疊》有感作文【篇2】

《北京摺疊》創造了一個極端的環境:若干年後,北京已人滿爲患不敷使用。無可奈何之下,設計者把城市空間分爲三層,底層勞工、中產白領和當權者分別佔據不同空間,按不同比例分配着每個48小時週期。時間一到,北京摺疊,下一個空間翻上地面,享受有限的“露天”生活。這樣一個典型的反烏托邦設定,既有現實感又有科幻感,比較容易被西方讀者接受和欣賞。個人認爲,這是幫助作品入圍的一個原因。

同樣的題材屢見不鮮,衆多好萊塢科幻電影如《逆世界》《極樂空間》《雪國列車》等,都遵循了這樣的套路。但《北京摺疊》的特點又在哪裏呢?首先,它創造了一個讀者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遙遠的東方,用簡潔的科技和設定建造出這樣的階層隔離。其次,本該激烈碰撞的對立階層,在這裏卻和平共處。主人公老刀從底層穿越到最高層,也沒有帶着滿腔憤怒,只是始終保持改善自己孩子生活的堅定信念。小說還更進一步,揭示出底層人民的對手是社會進步帶來的人種淘汰——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力勞動失去用處,底層勞工從事的勞動早就可以由機器人完成,只不過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而保留了這部分工作和人羣。小說中失焦的生活、人物的無奈和無解,與作者零度的情感書寫相得益彰。這種沒有壓迫但也沒有指望的現狀,使得之前類似作品裏慷慨激昂的階層對抗顯得滑稽而多餘,但這種平淡和一腳踏空的茫然也令讀者細思恐極。

1984年生的天津人郝景芳有着獨特的人生軌跡。早在2002年,她就獲得了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然後卻踏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先後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天體物理中心和清華經管學院學習,於2013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在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核心成員。

寫科幻是因爲她從小喜歡。對她影響最深的作家作品,國外的是阿西莫夫和《基地》,國內則是劉慈欣早期的那些短篇。入圍雨果獎讓她驚喜不已,但也表示還有點小遺憾,那就是《北京摺疊》一開始只是發表在電子雜誌上的。

在入圍雨果獎之後,最近,郝景芳的三本新書將與讀者見面,包括收入了《北京摺疊》的科幻作品合集《孤獨深處》、早期寫作嘗試的完整總結《去遠方》,以及迄今爲止唯一的長篇科幻作品《流浪蒼穹》。

郝景芳的作品散發着詩意的光芒,又不失對現實細緻入微的觀察與體認;她的作品並不大張旗鼓吆喝,但總是吸引你去聆聽。劉慈欣非常欣賞《流浪蒼穹》,稱她“所創造的世界是絕無僅有的——溫馨的陽光中沐浴着金屬的質感,唯美典雅的意境中貫穿着對兩個世界深刻的思考,在寧靜的理性中洋溢着理想主義激情,帶我們去八千萬公里外經歷另一種奇妙的人生。從那個火星紅色沙漠上晶瑩剔透的世界歸來後,你以後的夢境將從黑白變成彩色——這是科幻所能描繪的最壯美的色彩。”

面對採訪,郝景芳表現得很直接,不拐彎抹角,一直強調自己的小說屬於無類型文學。女性身份對科幻創造和男性科幻作家有什麼不同?她的回答非常直接:“我覺得沒什麼不同。下一個問題。”

郝景芳的寫作一直是無由自達的。她沒有攀比過其他人,也很少關注其他作家。雨果獎短中篇的其他提名作品,她就一篇都沒看過,平時極少看科幻,最近這兩年沒看過一篇外國科幻。這和劉慈欣不同,劉慈欣說經常會惡補原版國外科幻作品,也看提名作品。

這或許因爲郝景芳是業餘寫作,既沒時間,最近兩年閱讀的興趣點又都在別的領域,如純文學、經濟學、歷史和心理學等,尤其是心理學、腦科學,她當了母親後更愛看,讀了百十來本,難怪她筆下角色的心理活動都很豐富細緻,尤其擅長行爲學和精神分析。對她的科幻創作影響比較大的其實是平時看的物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和考古學,她經常看着教科書產生出科幻小說的點子。那篇《北京摺疊》的緣起雖然是從生活經驗來的,但思路還是源於閱讀不平等的經濟學的分析教材。

我問她爲什麼比較遊離於主流科幻圈(如果有主流科幻圈的話),很少拋頭露面。郝景芳的回答令人噴飯:“好多活動是真心沒人通知我,我都是事後才知道!”主觀方面,她的日常生活已經很豐滿,都很要求時間精力,所以也不是特別有時間應酬。

  讀《北京摺疊》有感作文【篇3】

中國科幻文學作家韓鬆曾評價:“郝景芳是中國科幻作家中文筆最細膩、風格最雋永、情感最入微的作家之一。她是把科幻往文學道路上引的人。”劉慈欣稱讚,郝景芳爲科幻題材“灑上了一層很詩意的陽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科幻作家吳巖則認爲郝景芳是一位很經典的科幻作者,“這一點和劉慈欣非常類似”,而這次獲獎的《北京摺疊》是她全新的創作思路,即關注現實。

在《北京摺疊》中,作者構建了一個存在“三個空間”的北京,三個空間生活着不同社會分工的人,通過技術手段,城市會在一定時間摺疊起某個空間,展現不同的生活面貌。郝景芳說,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對生活的觀察。她曾住在北京五環外的城鄉結合部,常聽街邊小攤販談起生活的壓力,但幾個小時後,她又在學校見到揮斥方遒的同學,或者在工作中接觸到企業高管等,這些人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彼此的經歷卻不交叉,就像層疊起來的空間。

在頒獎典禮上,郝景芳表示:“在《北京摺疊》這部小說中,我提出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面對着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各方面的問題……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

對於這部作品,國內外的讀者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讀後感”,郝景芳發現,中國讀者很容易關注到社會分層、差異等元素。但國外讀者最關注的,則是機器化和自動化對於人類經濟的影響,比如機器人取代了工人,失業問題怎麼解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